?中醫(yī)方劑名。出自《赤水玄珠全集》卷二十六。具有清熱化濕,利水止瀉之功效。主治熱瀉,小水短少,腹中作疼。 出處《赤水玄珠全集》卷二十六 組成: 白術(shù)、赤茯苓、澤瀉、豬苓、白芍、酒芩、酒連 功用: 清熱化濕,利水止瀉 主治: 熱瀉,小水短少,腹中作疼 組成: 白術(shù)(炒)、赤茯苓、澤瀉、豬苓、白芍藥(酒炒)、酒芩、酒連。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名稱:四苓湯 組成:茯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用法:長(zhǎng)流水煎服 主治:瘟疫停飲,煩渴思飲,引飲過多,自覺水停心下 出處:《瘟疫論》卷下 名稱:四苓湯 組成:茯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用法:長(zhǎng)流水煎服 主治:瘟疫水停心下,飽悶痞脹,胸脅滯塞 出處:《會(huì)約》卷下 名稱:茵陳四苓湯 組成:茵陳、澤瀉、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茯苓、枳實(shí)、豬苓各一錢,山梔仁五分 用法:水煎熟,食前溫服 主治:發(fā)黃,渴飲水漿,小便亦少 出處:《杏苑》卷三 名稱:加味四苓湯 組成:茯苓三錢,柴胡梢五分,白術(shù)(炒黑)、豬苓、澤瀉、青皮(炒)、陳皮一錢半,橘核三錢(炒) 用法:水煎,去滓溫服 主治:女子前陰漫腫,脈弦者 出處:《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 名稱:四苓湯 組成:白術(shù)、茯苓、豬苓各一兩半(5g)、澤瀉二兩半(9g) 用法:四味共為末,每次12g,水煎服 主治:脾失健運(yùn),水濕內(nèi)停證。外瀉,小便不利 出處:《金鑒》卷五十二 功用:健脾滲濕 名稱:四苓湯 組成:白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各12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蘊(yùn)濕證。飲食不佳,脘腹脹滿,大便溏泄,小便短赤等 出處:《明醫(yī)指掌》 功用:滲濕利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