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很多人都曾認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可在現(xiàn)實中奮斗了多年之后,很多人卻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 在一些人看來,富人們毫不費力就能日進斗金,而自己傾盡全力地努力工作,卻還是沒什么錢,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美國經濟學家穆萊納森研究發(fā)現(xiàn),貧窮的根源在于“稀缺心態(tài)”,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窮人思維”。 穆萊納森認為,窮人由于長期處于缺錢的狀態(tài),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被他對錢的追求所占據(jù),導致常常忽略掉一些比金錢更有價值的事物。 簡單來說,就是越是長期缺錢的人,考慮問題越是凡事從錢出發(fā),在這樣的心態(tài)之下,一個人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受到影響,從而限制他成功。 比如以前一些貧困的家庭為了省錢,早早地讓孩子輟學打工,卻限制了孩子的發(fā)展和家庭的未來,始終無法擺脫貧窮。 所以如果你已經非常努力地工作掙錢,卻還是沒錢,可能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稀缺心態(tài)”里。 那么怎么才能改變這種局面呢?結合頂級富豪的成功經歷,你會發(fā)現(xiàn),牢記以下這兩點,遲早變有錢。 1、規(guī)劃人生 哈佛大學曾經對一批大學生進行了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人當中目標長遠而清晰的人,都成為了社會上層的富人、精英。 目標短而明確的人成了醫(yī)生、律師等中產階級,目標模糊的人成為了社會中下層的普通人,從來都沒有目標的人則淪為了最底層,窮困而充滿怨言。 可以看到,有沒有目標和目標是否清晰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而成功的企業(yè)家們往往也是先確立目標,再一步步地去實現(xiàn)它。 馬云曾經透露,自己從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做全球最好的站點,而他也的確一步步地做到了。 有些目標在一開始可能顯得有些遙不可及,但當你將它劃分成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再一步步地去實現(xiàn)它們,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離成功越來越近。 2、開源節(jié)流 不少人都相信“會花錢才會賺錢”,結果還沒賺到多少錢,先花光了積蓄,甚至負債累累。 事實上,無論是在成功以前還是成功之后,我們都要保持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開源節(jié)流。 馬云已經四次登上中國首富的寶座,財富達到了3150億元,依然穿著樸素的布鞋。 巴菲特曾是世界首富,身價840億美元,卻在眾人訝異的目光中撿起了一個1美分的硬幣,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下一個10億美元的開端。 身價千億的富豪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節(jié)儉樸素,才能積累“第一桶金”。而“花錢”和“掙錢”就好比這桶上面的兩個開口,一個進,一個出,如果掙多少花多少,桶里永遠是“空空如也”;而如果你開源的同時也注意節(jié)流,很快就能裝滿它。 總之,如果你已經很努力地工作,卻還是沒錢,可能是被“窮人思維”所限。 要想擺脫貧窮,就要牢記以上這兩點,做到了,遲早能成為有錢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