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1年,享年54歲。民間流傳的“貍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仁宗,自古以來在包公劇中,亦以明君形象樹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jīng)濟(jì)繁榮,科學(xué)技術(shù)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被稱為“仁宗盛治”。仁宗論能力,不如太祖雄才大略,論學(xué)問,他不如徽宗多才多藝;但論生前死后的名聲,他卻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一位皇帝。
5、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是仁宗的堂兄濮王趙允讓之子,過繼給仁宗為嗣,是宋朝第五位皇帝。在位5年,享年36歲。英宗多病,但也是一個很勤勉的皇帝。
6、神宗趙頊(xū,1048年-1085年),是宋朝第六位皇帝。在位17年,享年37歲。即位后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均輸、青苗、農(nóng)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稅、保馬等新法相繼出籠,涉及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社會等諸多領(lǐng)域。社會經(jīng)濟(jì)得到極大發(fā)展,尤其是宋廷財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神宗初時,蘇軾受重用,但不久就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黜出京,此即“烏臺詩案”。
7、哲宗趙煦(1077年-1100年),宋朝第七位皇帝。在位15年,得年24歲。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不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始終未能獲得解決,反而在哲宗當(dāng)政期間激化,多少造成朝廷的動蕩。
8、徽宗趙佶(1082年-1135年),神宗十一子,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具有相當(dāng)高的藝術(shù)造詣。他兄長哲宗無子,死后傳位于他,在位25年。他自創(chuàng)的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象征“天下一人”。靖康之變時和兒子欽宗一道被金國擄去,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元朝的脫脫撰寫《宋史》的《徽宗記》時,擲筆感嘆道:“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9、欽宗趙桓(1100年-1156年),徽宗趙佶長子,宋朝第九位皇帝,也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大舉南下時,徽宗禪位于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yōu)柔寡斷、反復(fù)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和敏銳力。他是歷史上懦弱無能的昏君,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和徽宗一起被金人虜北,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死于燕京,終年57歲,至死也沒能南回。(真宗名趙恒,欽宗名趙桓,請各位看官不要弄混了。)
10、高宗趙構(gòu)(1107年-1187年),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在位35年,得年81歲?;兆诘诰抛?,欽宗之弟。趙構(gòu)在位初期因為動亂,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zhàn)派李綱、岳飛等等。但他中期眼見女真的強(qiáng)勢,又為了強(qiáng)化皇權(quán),因此采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時間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并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zhàn)派大臣。他還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 關(guān)于趙構(gòu),史家多傾向于定位為昏庸之主。不過,宋朝庭是在倉促之間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當(dāng)趙構(gòu)南渡時,身邊親兵僅一千余人,然而他通過各種方法,迅速調(diào)集兵馬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我們可以把趙構(gòu)和明末的崇禎皇帝做個對比,為什么南宋可以偏安,而南明不行?如果崇禎皇帝能夠?qū)W習(xí)宋高宗的做法,中國歷史的走向會是另外的一個樣子。說趙構(gòu)是“投降派”甚或是賣國賊,更是一種用現(xiàn)代“**史觀”解讀歷史的片面言論。
11、孝宗趙昚(shèn,1127年-1194年),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他是太祖的后裔,高宗養(yǎng)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于趙昚,是為孝宗,宋朝的皇位真正了回到太祖的長房后裔。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遜位,讓位與兒子光宗趙惇?;旧?,孝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平反了岳飛冤**案,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銳意收復(fù)中原;在內(nèi)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