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單親媽媽,然后心底泛起莫名的同情和憐憫,覺得單親家庭下的孩子缺少父愛,生活得并不幸福。 但是今天的主人公Chloe Chen,卻活成了單親媽媽最好的樣子! 1 Chloe Chen是一位來自臺灣的服裝設計師,已經在上海住了12年之久,離婚之后,她獨自帶著兩個女兒住在上海市中心,一個370㎡的大平層里。 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沉淀,她現在已經擁有10家服裝店,但是工作形式非常自由,每天只要抽出4個小時投入工作,其他的時間就用來陪伴女兒,和支配屬于自己的單身生活。 和前夫離婚之后,Chloe跟他相處得反而更好了,倆人住在同一個小區(qū),彼此之間沒有嫌隙,沒有仇怨,更沒有“老死不相往來”。 他們之間達成了一個共識:離婚是大人的決定,而不應該影響小孩。 所以爸爸隨時可以過來看女兒,做功課、吃完飯等,他們還會一年陪孩子出門旅行2次,讓兩個女兒感受高質量的陪伴和滿滿的愛。 很多人認為,保持家庭的完整性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所以許多媽媽寧愿犧牲自己,也要盡最大努力來成全孩子的幸福。 但是,兩個沒有感情的人勉強生活在一起,彼此帶著面具去維系,未嘗不是對孩子的另一種傷害呢? 其實,當女人實現了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的時候,不僅讓自己擁有了快樂的能力,孩子也會因此感到被幸福包圍的滿足。 1 2 在上海的12年里,Chloe搬了5次家,每次搬家都有一個特定的主題,就好像每一季都會做一個服裝系列一樣。 住到這個空間開闊的大平層之后,她去了一趟摩洛哥,順便搜集了很多來自摩洛哥、印度的東西,把整個家裝點得別有異域風情。 不過,餐桌上的吊燈是本土的,它的燈罩其實是鄉(xiāng)下養(yǎng)小雞的籠子,放在這個空間完全沒有違和感。 她們的家非常大,但是最讓Chloe滿意的,就是它的公共空間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外面的大客廳,是大人聚餐、交流的空間;里面的小客廳,屬于小朋友的私人天地。 兩個客廳中間有一道門,只要把這道門一關,大人、孩子就彼此獨立,互不打擾,這也是Chloe一直以來秉持的一個觀念: 雖然我很愛我的女兒,但我覺得,不應該把整個房子都給了孩子,我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 她的大女兒Morgan今年6歲,小女兒London4歲,為了建立姐妹之間更為親密的聯系,她把兩個女兒安排在同一個房間里,以此培養(yǎng)她們之間的感情。 主臥里的這張床,是這個家里面承載了最美好記憶的地方。 不管搬幾次家,Chloe都不舍得把它扔掉,因為女兒們每天早上起床后,都會第一時間來到這張床上,和媽媽一起賴床、聊天。 40歲的中年女人,容顏在悄悄改變,心境在慢慢位移,但她反而覺得這是人生中最舒服的狀態(tài)——
因為信奉“有房子的地方,才算一個安定的家”,所以她還在常去的城市——臺北、紐約和香港三地都買了房子,上海的這個家,因為住得最久、感情最深,自然是最喜歡的那一個。 有人說:生孩子以后就沒有自己的生活了!但在自信、獨立的Chloe看來,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好好分配時間,生了孩子的媽媽也可以活得漂亮而精彩。 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單身媽媽都可以活得如此恣意和瀟灑,為了家庭而承受奔波之累,喪失自由和夢想的單身媽媽比比皆是,但是未來的人生很長,即便我們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也依然要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他們最好的! 因為離婚之后,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自信而獨立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