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個TED短片《知名主持人教你如何高質(zhì)量交談:交談十條規(guī)則》,感覺受益匪淺。然而,這個“交談十二條規(guī)則”,也有其不足之處:一是它是從電視采訪人的角度講的,不一定適合普通日常交談;二是它來源于西方人的話語場境,不一定適合我們中國人的日常交談。因而,筆者將其修改為適合我們自己的日常交談規(guī)則,分為三部分十二條。 第01條:觀見巨嬰 巨嬰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巨嬰,任何人都是在用巨嬰之心,來評斷外部世界,祈使他人及周遭。因而,人與人之間的交談,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在各自言說和表達自己的這種巨嬰之心,是在向他人求賞,或者是在控制和祈使他人。這樣的交談有兩個特點:其一,這種交談就是 “兩小兒辯日出”,兩者各自言說,雙方均無是非及對錯之分;其二,這種交談實為兩顆巨嬰之心的碰撞,會因求賞與反求賞、控制與反控制、祈使與反祈之間的矛盾,而讓交談的雙方產(chǎn)生不滿、怨恨、憤怒等情緒,進而引發(fā)糾紛。 第02條:關照巨嬰 讓對方做表達者,自己做傾聽者。要有興趣了解對方,欣賞對方的表達,回應對方的表達,讓對方的表達需求得到滿足,讓對方感到被重視和受尊重。總之,要做一個友善的傾聽者及共情者。 第03條:引導表達 你對對方有興趣,想要了解對方,并把這種想傳導給對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qū)Ψ教岢鲈儐柕膯栴}。提問題,需要提開放式問題,而非封閉式問題。如果你詢問一個復雜的問題,將會得到一個簡單的回答。比如,我問你:“你當時恐懼嗎?”你會將注意力放在最核心的問題——“恐懼”上,而答案將是 “是的”或者“不是”;我問:“你當時氣憤嗎?”你會回答“是的,我當時氣得很。”因而,我們需要問開放式問題,讓讓對方去描述,對方才是了解情境的人。比如,我們試著這樣問對方:“那是什么樣子?”或者“你感覺怎么樣?”因為這樣一來,對方可能需要停下來想一想,而你會得到更為具體的回答。 第04條:全神貫注 與他人談話交流時,需要把心思及注意力完全放在對方的身上,要充分地觀察、了解和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內(nèi)心的想法,以及他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面臨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會這樣講等等。 第05條:認真傾聽 要做到上面這一條,首先需要聽懂對方在講什么,然后才能了解他什么要這樣講。 第06條:不要表達自己 不要總想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好為人師,不要自以為是。表達自己的觀點,其標志性話語:“我認為……” 第07條:不要談論自己 在交談中,人們常常有一個習慣,總要找個聯(lián)接點,談到自己的身上來。如果對方談論失去了家人,不要就勢開始說你失去家人的事情。如果對方在說工作上的困擾,不要告訴他們你多么討厭你的工作。這不一樣的,永遠不可能一樣。任何經(jīng)歷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在談論你的事。你不需要在此刻證明你多么能干,或者你經(jīng)受了多少痛苦。 第08條:不要否定他人 不要否定雙方的觀點、思想及行為。因為,否定他人,無異于在說:你是錯誤的,你是愚昧的。比如:有些人在日常交流談話中,總喜歡否定、批判和抨擊他人中醫(yī)理念。 第09條:不要依式辯論 這里的“依”實際是指“噫”,其表達方式有多種,比如:在對方說某一句話或者表達某一觀點后,立即說“噫,我的意思是……”或者“是馬,但我講的是……”或是“我知道,但我的意思是……”等等。在表面上,是首先肯定對方講話的正確性,然后表達自己講的是另外一層意思;實際,是在說對方講的話或?qū)Ψ降挠^點并不重要,或者沒有意義,我講的才是問題的關鍵與核心。這種表達方式,其實仍然是在否定對方的表達。 第10條:不要裝逼表演 在交談中,有些人總喜歡裝幽默、抖機靈。這種插科打諢的方式,有時確實可以起到活躍談話氣氛的作用,但也可能讓對方感到你是在輕慢對方的談話。 第11條:避免重復 話語重復,有二個弊端:其一,你一旦重復,對方會認為你在嫌棄他沒有注意聽你的表達,或者沒有聽懂你的表達,這本身就是在否定對方和小瞧對方,會讓對方感到你不尊重對他。其二,你一旦重復表達,對方還會認為你是在獨自言說,會認為你的表達和溝通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你表達的其他話語也同樣不重要。 第12條:避免瑣碎 對方與你交談,他絕對不是在欣賞文學藝術作品,因而他不需要你展示事情的細節(jié),他只需要的你把事情的結果或者你判斷的結果告訴他就行了。 |
|
來自: 昵稱6823757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