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是有關研究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專家,她在接受教育訪談中說過這樣子的一句話: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有時候,需要給孩子一些恰當?shù)募s束。 孩子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到底是靠自覺自律,還是靠父母管教和監(jiān)督呢?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 什么樣的孩子最省心?必然是自覺的孩子。不需要父母過多的提醒,懶床吃飯不用跟在后面催,玩手機玩電腦不用想方設法地堵,作業(yè)學習也不用天天盯...... 自覺的孩子,往往知道自己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但是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自覺性,成為很多父母頭疼的事情。 一:別指望孩子天生自覺 很多父母看到懶散的孩子,總忍不住罵:“別人家的孩子多懂事,你就不能自覺一點嗎?!” 很可惜,不能。惰性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看到別人家孩子非常自覺,不用父母怎么操心,不用羨慕,那一定是家庭環(huán)境、父母教育的綜合結果。 一個自覺的孩子,是離不開父母管教和監(jiān)督的。 藝人伊能靜曾經(jīng)寫過一封信給自己的孩子,她在信中透露,兒子小時候愛上畫畫,繪畫表達情感超過語言,很有天賦。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次比賽前,兒子對她說畫畫太累,想在家里玩不想再畫了。 伊能靜嚴厲地告訴兒子:“你就不要畫畫,每個禮拜看電視。這個人生是你的,你負全責。神給每個人一樣的天賦,有人愿意付出百分之百還心存感激,有人只愿意努力百分之二十還喊累,收回這個天賦的人從來不是神,而是你自己?!?/p> 兒子好像聽懂了,第二天,他給了媽媽遞了張紙條:神給了你種子,但開花要靠你自己。 不用奢望幾歲的孩子會變得自律,電視、手機、玩游戲、零食、偷懶......大人都很難抵擋住的誘惑,更何況孩子。6歲前的孩子,約束他們的行為,往往靠得是父母的“他律”,需要父母守好自己的底線,給孩子訂一些規(guī)則。 成長也需要孩子付出一些代價,沒有規(guī)矩,孩子無法真正的自律。 二:靠父母的約束還不夠 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父母的管教可以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但不長久。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讀大二,上學期掛了兩門科。在上大學之前,學??吹脟?,父母盯著緊,學習成績一直處于中上游。到了大學,一切都變了,父母不在身邊,老師也不像高中老師每天朝九晚五地監(jiān)督,學習多靠他自覺。于是剛上大學的孩子就像脫了韁的野馬,平時不看書,專業(yè)課能逃則逃,到了期末就開始去圖書館做筆記、搶座位背書,成績出來才悔不當初。這種現(xiàn)象還不在少數(shù)。 大多數(shù)父母,只能管得了孩子的學習一時,卻不能一直在旁邊督促,而當監(jiān)督成為了習慣,一旦放松管教,懈怠就會反彈。其實,最好的學習狀態(tài)不是靠父母逼出來的,而是靠孩子的內心動力。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做那,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當孩子真正意識到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是責任,或者是興趣,學習成為孩子愿意做的事,他才能真正地自覺起來。自覺和不自覺往往就差在內驅力上。 什么是內驅力?“內驅力”是孩子的內心動力,不需要誘惑、哄騙或者獎勵,孩子就能主動并持續(xù)性地學習。 培養(yǎng)一個自覺的孩子,監(jiān)督是其次,最關鍵在于激發(fā)他的內驅力。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談談學習的理想和目標、多給孩子信任和鼓勵,幫助孩子收獲成就感、同時給自主做事情和做選擇的機會。 三:父母的有效幫助,才是孩子優(yōu)秀的關鍵 網(wǎng)上有句話流行的話:“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痹捳f得不好聽,但也不無道理。 在培養(yǎng)孩子自覺性的路上,父母的榜樣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在很多事情上不能做好榜樣,雙重標準也很難教育好孩子。 1、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習慣,同時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以榜樣的力量促成好習慣。 2、多陪孩子 閱讀能拓寬一個的思維與思路,運動能鍛煉一個的身體素質。 從小,父母就應該為自己的孩子做兩項活動,一是多陪他閱讀,通過多讀些中華文明小故事或者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繪本,慢慢給他講做人的道理,讓他們自己慢慢體會什么習慣是好的,什么不是好的,自發(fā)養(yǎng)成好習慣。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么模樣,取決于家長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
|
來自: 中醫(yī)館73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