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 功能:陰陽雙補,氣血雙補。 主治:心慌 傷寒 處方: 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參6g,生地黃30g,阿膠6g,麥門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棗(擘)10枚, 失眠者,加酸棗仁10 柏子仁10 便塘者,去麻仁。 其運用炙甘草湯經(jīng)驗如下。 一 、用方知要 炙甘草湯是《傷寒論》名方,用于治療“心動悸,脈結(jié)代”。湯師應用該方,要點有四: 1、謹守病機,施治有度?!?/span> 炙甘草湯之功效在調(diào)理陰陽、氣血雙補。所適應之脈結(jié)代、心動悸乃陰陽兩虛,心失所養(yǎng)。癥見心臟跳動而形之于外?!皠印闭呒轮跻玻湫幕?、心跳較一般心悸更為嚴重。脈結(jié)代乃脈律不整而有歇止,止無定數(shù)為“結(jié)”,止有定數(shù)為“代”,一般均以“脈來遲緩”為特點之一,但“更來小數(shù)”并不乏見。《瀕湖脈學》云“結(jié)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代脈都因元氣衰”??梢娦膭蛹露}結(jié)代,為臟氣虛衰,正氣虧損,運行無力,脈搏不續(xù)所致。故臨床除主癥主脈外,當有胸悶氣少,頭昏力乏,面色少華,舌質(zhì)淡紅或嫩紅或暗紅,舌苔薄白共同組成辯證要點。凡病機符合者,“效如桴鼓”絕非虛語;病癥兼夾者,審慎加減而用之仍有良效;非陰陽兩虛者,如舌紅無苔之陰虛證,不得一成不變套用此方;實證如痰濁內(nèi)阻、氣滯血瘀、熱毒侵心,或以實證為主者,雖心有動悸,脈見結(jié)代,亦不得施用此方。 2、謹宗方圓,藥量規(guī)范。 用量準確乃此方取效之又一關鍵。臨證當盡量遵循仲景制方之意,改動藥味和比例不能隨心所欲。炙甘草湯由炙甘草、生地、大棗、桂枝、人參、生姜、麥冬、阿膠、麻仁、清酒組成,方以炙甘草為主藥,補中益氣,通經(jīng)脈,利氣血?!侗静輩R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協(xié)陰陽,和不調(diào)之營衛(wèi),故治虛勞內(nèi)傷,……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并也。”又配人參、大棗,補氣滋液,使氣血生化有源,以復脈之本。配生地、麥冬、阿膠、麻仁,養(yǎng)心血,滋心液,以充脈之體。更加桂枝振奮心陽,配生姜更能溫通血脈。用清酒煎煮通陽以利血脈,使滋陰而無滯結(jié)之患。如此,辛溫助陽之品與甘寒養(yǎng)陰之味相配,令陽生陰長,陰陽雙補,滋陰養(yǎng)血,使心悸得安,病脈得復。方需重用炙甘草、生地、大棗。湯師常用量為:炙甘草25克,生地45克,大棗45克,桂枝6至10克,其他藥物用量在10至15克之間。 3、謹察脈證,化裁御變。 世存經(jīng)方不可動其藥動其量之說,強調(diào)了經(jīng)方法度之嚴謹和權(quán)威,但湯師認為那僅是針對方證切合者而言。他說:“仲景自序云: 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已示意我等當領悟大法有常有變,知隨機應變者,方可為上工?!敝烁什轀C在虛,但臨床虛實相兼也多,治療不可守株待兔,需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變通,以求更切疾病的變化,追求最佳的治療效果。變化求效也有門道,其訣竅在于加減精當,萬變不離仲景立意之根本。湯師常用應變規(guī)律如下: (1) 心動過數(shù)加龍骨、蓮子芯;心動過緩加附子、蟲草。還可根據(jù)病證酌情選加當歸、葶藶子、茵陳; (2) 氣短明顯者加黃芪;心陽欲脫,證見汗出肢冷、脈微弱者,合參附湯并加龍骨、牡蠣; (3)舌紅少津陰虛熱重者,加五味子、沙參、黃連,桂枝、生姜可減少用量但不可去之; (4)心前區(qū)刺痛、舌紫或瘀點、脈澀挾血瘀者,選加三七、丹參、郁金、紅花、桃仁; (5)舌苔白滑而膩挾痰濕者,加栝樓或合輕劑溫膽湯; (6)水腫者,合五苓散、車前子; (7)便溏者,輕麻仁用量并加茯苓、炒白術(shù); (8)外感病后低熱綿纏余毒未清者,選加玄參、鱉甲、青蒿、銀花藤。 此外,湯師認為:葉天士將炙甘草湯用于邪少虛多之溫病、雜病、胎產(chǎn)等病,吳鞠通在炙甘草湯基礎上化裁為加減復脈湯,一、二、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使本方成為治療溫病后期的重要方劑,其創(chuàng)建和擴展,均有效法價值。 4、謹取眾長。古今合參。 湯師認為現(xiàn)代醫(yī)學的研究成果,可作炙甘草湯臨床運用之借鑒。例如,對心律不齊由冠心病所致者,宜增強化瘀之力;由風心病、肺心病所致者,宜增強開肺、利濕之力,病毒性心肌病所致者,宜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伴心衰浮腫者,宜增入淡滲利水之品。另外在辨證施治基礎上,選加含鉀(如梔子、枸杞、馬齒莧、桑椹)、硒(如大蒜、沙苑子、地龍)、鎂(如丹參)、鋅(如何首烏)、酮(如甘松)等元素的藥物,有利于改善心肌代謝,穩(wěn)定心電活動;選加丹參、桃仁、紅花可改善心肌血氧供應,有利于心肌病灶的消退。 二 、驗案例舉 驗案1:李某某,女,70歲,反復心悸、心跳間歇5年,多次因病重住院,西藥治療當初有效,但療效日減,半年來很難見效?;颊咝募聞硬话?,焦慮甚重,于2003年4月6日來診。癥見:心悸心慌,胸悶,頭昏,氣短乏力,腿膝酸軟,睡眠不佳,舌暗紅苔薄白,脈結(jié)沉細數(shù)。西醫(yī)診斷:冠心病,頻繁性早搏二聯(lián)律。證屬心陰陽兩虛,心失所養(yǎng),治以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方用炙甘草湯加減:炙甘草25克,生地45克,大棗45克,紅參10克,桂枝6克,阿膠10克(烊化),麥冬15克,麻仁10克,丹參15克,生姜三片,醪糟酒為引。水煎溫服。藥進五劑,諸癥悉減,脈轉(zhuǎn)微數(shù),繼以上方加減治療月余而愈,隨訪兩年來未見復發(fā),身體健康。 按語:患者反復心悸5年并日趨加重,以心悸動不安和脈結(jié)代并見為癥狀特點,心陽不振,心血不足為其主要病機,證屬陰陽兩虛,心失所養(yǎng),故以炙甘草湯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治之。病久多瘀,又舌見暗紅,乃加丹參促進活血之力。藥證相合,療效顯捷,足證“中醫(yī)不能解決頻繁性早搏”之說,是脫離臨床實踐的臆想。 驗案2:張某,女,80歲,2003年5月初診。高血壓病史十五年,常交替服用若干降壓藥。近期血壓時有升高,波動于180mmHg~150 mmHg/105mmHg~85mmHg之間,伴見心悸心慌,面色少華,耳鳴力乏,頭暈腰酸。服西藥后癥狀改善不明顯。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結(jié)而細數(shù),一息五至。心電圖診斷:室性早搏。西醫(yī)診斷:高血壓、心律失常。中醫(yī)辨證:陰陽兩虛,正氣虧損,心失所養(yǎng)。治以養(yǎng)心復脈。方用炙甘草湯加龍骨30克,蓮子芯10克,五味子6克。日一劑,水煎溫服。五劑后癥狀緩解減,繼服五劑,精神好轉(zhuǎn),結(jié)脈消失,后繼續(xù)守方調(diào)治而安。其后較少發(fā)病。2005年以八十二歲高齡只身境外旅游亦安然無恙。 按語:本例雖血壓甚高,但“心動悸,脈結(jié)代”伴一派虛象。虛則補之,獲效滿意??芍獔猿直孀C論治,參考而不囿于西醫(yī)病名之羈絆,乃是提高中醫(yī)臨床治療永恒的課題。 炙甘草湯加減化裁 瀏覽:17編輯:三葉 來源:養(yǎng)生之家 發(fā)表時間:2019-08-12 09:37:24 養(yǎng)生之家導讀:中藥湯劑有奏效迅速、制作簡便等優(yōu)點,湯劑質(zhì)量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臨床的治療效果,那么炙甘草湯加減化裁_臨證加減與用量是什么?下面小編為您詳細介紹。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炙甘草15g生姜9g人參6g生地黃30g桂枝9g阿膠9g麥冬9g麻仁9g大棗30枚上9味,以清酒1400ml,水1600ml,先煮8味,取600ml,去淬,再下烊化之阿膠。分三溫服,每次200ml。亦可酒水各半同煎(阿膠烊化)二次,分服。 注:大棗30枚,其意在于護養(yǎng)津液,滋血和脈。[詳參當歸四逆湯條] 【功效】滋陰養(yǎng)血,通陽復脈,寧心益神。 【主治】 主證:脈結(jié)代,心動悸,舌光少苔. 副證:短氣虛煩,失眠,或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脈虛數(shù)。 69.png-sy 【臨證加減】 1.炙甘草湯治療期前收縮:藥用炙甘草21g,麥冬9g,生地30g,阿膠9g(烊化),麻仁9g,生姜9g,桂枝6g,大棗6枚,黨參9g。藥后絕大部分病例在1~2周即出現(xiàn)療效。[天津市冠心病資料選編,1974] 2.心律不齊,心煩不眠盜汗者,本方加炒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心悸,加龍骨、牡蠣。 3.心房纖派,脈不整齊者,本方加苦參、龍眼肉。但對心力衰竭,水腫嚴重,脈細數(shù)者不宜用。 4.本方養(yǎng)陰增液,凡邪少虛多之證,投之有效,常于原方減去生姜、桂枝之辛熱,以防其燥血劫陰;加白芍以斂陰養(yǎng)肝,或加當歸、黃精以養(yǎng)心血,有加龍骨、牡蠣斂汗固脫,加烏梅、五味子,酸甘化陰以生津。 5.甘溫除熱,葉天士用本方除熱,以本方之人參、甘草之甘溫,生地、麥冬之甘寒,去辛溫之生姜、桂枝,以治虛熱。6.身寒心動悸,偏于虛寒者,熟地易生地,加附子,以溫臟腑。 7.如有便溏者,去火麻仁,加人炒棗仁、柏子仁、懷山藥,以養(yǎng)心安神。 8.心悸甚者,加龍齒,以鎮(zhèn)心安神。 9.胸痹而痛者,加丹參、失笑散,以活血化瘀。 10.陰虛重者,去姜桂,酌加生地、麥冬之劑量、加首烏、五味子以生津滋陰。 11.附子合炙甘草湯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以炙甘草湯加大劑量附子,其組方為制附子12~60g(先煎),桂枝12~18g,炙甘草12~30g,麥冬30g,紅棗15~30g,枸杞子12~30g,太子參15~30g,丹參30g,沉香5~9g(后下)。每日1劑,水煎2次,晚服第1煎,次晨服第2煎,15劑為1個療程。[中醫(yī)雜志,1983,(10):754] 12.炙甘草湯治療病毒性心肌炎:以炙甘草湯加丹參等治療,均獲痊愈。[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6,(3):44] 13.炙甘草湯治療心絞痛:在辨證施治中,偏氣虛型者,主要用炙甘草湯加減;偏陰虛型者用加減三甲復脈湯。[天津醫(yī)藥雜志,1966,(4):274] 14、炙甘草湯在眼科的應用:本方對青盲、內(nèi)障、視惑、瞳神干缺、翳陷、目妄見、云霧移睛、神氣枯瘩瘁等均有效。其應用標準如下。 (1)眼部癥狀,在外障方面紅腫痛羞明流淚等刺激癥狀比較輕,病變進行較緩但病程長,難愈;在內(nèi)障及青盲方面,除視物模糊外,并多伴有酸楚疼痛,不能久視等感覺,病變發(fā)展亦慢,但后果嚴重;(2)健康狀況,身體較消瘦、衰弱、蒼老;(3)舌苔,主要表現(xiàn)淡白而潤,淡紅少苔,或淡紅而中光絳;. (4)脈象:主要表現(xiàn)為沉細、沉遲、細弱或結(jié)代; (5)其他癥狀,多數(shù)有頭暈目眩,體倦乏力,時時心跳,怕冷,多夢少寐,甚至失眠。[廣東中醫(yī),1963,(6):28] 15.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參,加白芍。治溫熱病后期,邪熱久留,陰液虧虛。癥見身熱面紅,手足心熱,口干舌燥,或神倦,舌質(zhì)鮮紅,脈象虛大者,名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 16.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參、麻子仁、大棗,加白芍、牡蠣。治下焦溫病,熱邪傷陰,但大便溏者,名一甲復脈湯。[溫病條辨] 17.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參、大棗,加生牡蠣、生鱉甲、白芍。治溫病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shù),舌干齒黑,但覺手足徐動,欲成痙厥者,名二甲復脈湯。[溫病條辨] 18.本方去桂枝、生姜、大棗、火麻仁、人參,加白芍、生龜板、生牡蠣、生鱉甲、五味子、生雞子黃。治熱邪久羈,熱灼真陰,或因誤汗,或因妄攻,神倦癭疭,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名大定風珠。[溫病條辨] 19.本方去人參、桂枝、大棗、生姜、火麻仁,加白芍、生牡蠣、生龍骨。治溫病誤汗,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強神昏,汗自出,心無所主者;若脈虛大欲散,加人參,名數(shù)逆湯。[溫病條辨] 炙甘草湯 處方: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參6克 生地黃30克 桂枝9克(去皮)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 大棗30枚(擘) 功能主治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治氣虛血弱,虛羸少氣,心悸心慌,虛煩失眠,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淡紅少苔,脈結(jié)代;虛勞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煩,少氣,失眠,自汗盜汗,脈虛數(shù)。 用法用量上藥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備注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jīng)脈,利血氣,緩急養(yǎng)心為君;人參、大棗益氣補脾養(yǎng)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yǎng)血為臣;桂枝,生姜、清酒溫陽通脈為佐。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之功。 現(xiàn)代解析: 炙甘草湯的中心思想就是一方面強壯心臟的陽氣,一方面補足心臟的陰血,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緊扣方子的中心思想,張仲景用了三組藥來完成這個方子的目標。 第一組藥:地黃、阿膠、麥冬,直接滋陰養(yǎng)血,把心臟的能源補足了 我們的心臟存在兩股力量,一股力量叫心陰,也叫心血,一股力量叫心陽,也叫心氣。心臟之所以跳動表面上靠的是陽氣,陽氣足跳動有力,陽氣不足跳動緩慢,陽氣盡就停止跳動了。但支撐這股陽氣的又是什么呢?是心血。陽氣是一種能量,能量的來源是能源,心血才是能源。 所以,我們要想心臟正常跳動,先把心陰滋潤了,把心血補足了。靠什么?靠地黃、阿膠、麥冬。 地黃,大地的骨髓,是滋陰圣藥,它可以滋五臟六腑滋陰,重點滋腎陰。腎陰是一身之陰的根本,腎陰足了,又可以牽制心火,腎水上行,心火下行,心火不亂竄,心臟自然也不會亂跳。阿膠,地球人都知道阿膠是補血的,阿膠在這個方子里還可以化瘀血,把心臟的淤血化掉。但凡氣血不足的,或多或少會有些淤血的。麥冬,直接滋補心陰,汗出多了傷心,因為汗為心之液,這個時候就用麥冬來補。 第二組藥:紅參與桂枝,為心臟提供強大的動力 前面第一組藥補足了心臟跳動的能源,那如何讓這些能源變成能量呢?這就好比汽油是能源,如果不用它永遠是汽油,無法變成動能。要讓汽油變成能量只需要一根火柴就可以了。要想心臟跳動起來,光有心血是不行的,必須要靠陽氣把心血帶動起來。 紅參,大補一身的陽氣,主要補心氣。桂枝,能夠溫通心陽,能夠打通心經(jīng)經(jīng)絡和血脈,桂枝色紅,走血分,入心經(jīng),是強壯心陽之要藥。凡是心經(jīng)寒凝的,都需要桂枝或者肉桂來打通。 桂枝這個藥很神奇,一用上去就好比原本烏云密布的天空突然云開霧散,太陽出來了。這個太陽就是你想心陽。 第三組藥:炙甘草、生姜、大棗 這第三組藥是干哈的?炙甘草用的還挺多。這個方子就叫炙甘草湯,可見炙甘草在這個方子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一組藥符合張仲景治病的秘訣:建中是第一位的,無論什么病把脾胃保護好是首要的。 前面說過,心臟之所以出現(xiàn)問題是因為心臟的氣血不足,那這個氣血到底從何而來?直接從心臟來嗎?非也。心臟自己可不生產(chǎn)血。心是君主之官,吃的都是老百姓生產(chǎn)出來的糧食呢。那誰生產(chǎn)血?脾胃!脾胃才是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不足的人健脾養(yǎng)胃才是首要任務。 炙甘草、生姜、大棗就是啟動你的脾胃功能的,讓你脾胃這個輪子轉(zhuǎn)動起來,然后源源不斷生產(chǎn)氣血去支持其他五臟六腑。這三藥再加上人參,就是張仲景常常用的脾四味。 張仲景就是高明,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張仲景發(fā)現(xiàn)很多人的心臟問題與腸道有密切關系,因為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不通有積滯有濁氣必然會上傳給心臟,導致心臟的經(jīng)絡也不通。很多人有便秘,感覺心臟不舒服,等把便秘治好了,心臟的問題也沒了。這個黑芝麻剛好可以通便潤腸,把小腸的濁氣去掉,從而減輕心臟的壓力。 不過,這個方子雖然很好,但是煎煮起來有些麻煩,張仲景說需要加入清酒一起煮,目的是讓藥性能夠走上焦心肺,因為酒是百藥之長,可以通行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尤其善于往上走,所以能夠把藥性帶入心臟。 建議用黃酒就可以了。普通的茶杯一杯就差不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