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實盤操作時,就會發(fā)現(xiàn),量價之間的復雜關系,遠不是“九大法則”所能概括的,恐怕一千只股就有一千個走法。只不過,在葛蘭碧研究出這幾大量價關系的法則之后,近幾十年市面上各類有關量價關系分析的書,只是對不同市場上一些個體案例做具體分析,規(guī)則做得越來越細,但始終是在早年的量價關系理論這根大樹干上生發(fā)出的無數(shù)枝杈。
技術分析也有它的弱點,那就是當我們復盤時,總能找到適合理論規(guī)則的股票走勢,而對股票走勢未來做判斷時,總也沒法精準預測。所以,在《證券投資分析》這本教科書中提到量價關系理論時,特別說了這樣一句話“到目前為止,人們并沒有完全掌握量價之間的準確關系?!?/p>
我想,特別吸引散戶投資者的,便是通過量價關系去研究莊家行為。在A股市場發(fā)展的早期階段,“莊家”一詞被用得比較多,有歷史的原因,一則市場規(guī)則有待完善,二則當時個股數(shù)量較少,流通股不多,容易控盤。
而現(xiàn)在,更多是用“主力”一詞,機構多了,一些小機構可能在大機構眼里都是“散戶”了。當然也不排除,在一些體量較小,題材較多的個股里,有一些機構主力在其中能興風作浪。
比如,在《證券投資分析》書中就特別提到在漲跌停板制度下的一種莊家操盤行為,提醒投資者注意莊家借漲停板制度反向操作。
莊家想賣時,先以巨量賣單掛在漲停位,因為買盤量大而且集中,拋盤就措手不及,想捂著不賣了,股價少量成交后,就收漲停了。
這樣一來,原來想拋的散戶就不拋了,而這個時候會有些投資者以漲停價追漲買入,這個時候莊家就撤走買單,下賣單,然后成交,有些追高進去的投資者就成了“接盤俠”。
當買盤消耗得差不多了,莊家又下買單,進一步誘多。來回操作。反過來也是一樣,用同樣的手法,在跌停板處吸納低位的賣單,手中的股票就越來越多,就更容易控制盤面。
其實,關于通過量價關系來描述莊家或者主力吸籌和派發(fā)行為的書籍多不勝數(shù)。但其沒有一定之規(guī)的原因就在于,散戶在研究主力行為,而主力也在研究散戶行為,這樣一來,在成交量的背后就是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這也就是為什么投資者一定要做好風險防控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