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為家里操勞半輩子,所有吃喝都先顧孩子的父母,能養(yǎng)出不孝順的孩子? 你可能覺得是孩子天性如此,其實不然。 所有的孩子從出生起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什么樣的教育,他就成為什么樣的人。 有果必有因,如果你的孩子不孝順,多半原因還是在于父母。 就拿吃飯來說,假如你從一開始上菜時,就給孩子特殊照顧,這就是錯誤的開始。 飯桌上的規(guī)矩亂了,毀了孩子 大多數的父母在吃飯時,都犯了很嚴重的錯誤。 比如你還在做飯時,就叫孩子開始吃飯,你在炒菜時,他在吃;等你出來一看,好吃的菜都沒了,剩下一片狼藉。 雖然你心里不會有什么想法,但孩子的品性可見一斑。 再如你上菜時,把好的菜放在孩子面前,而不是長輩面前,這就在暗示孩子,好東西都是屬于你的,孩子不自私才怪。 中國家長已經習慣了,把餐桌上所有好的東西留給孩子,給孩子特殊照顧,仿佛不這樣做,自己就不愛孩子。 由來已久的習慣,反而慣壞了孩子,導致他沒規(guī)矩,不懂得分享。 盧勤說,一個家庭,假如在飯桌上菜時家長擺錯了位置,將來就沒有你的位置。 吃飯事小,規(guī)矩事大 飯桌上的事情,雖然小,卻能反映出很多東西,正如露珠雖小,卻映射出世界的虹霓萬千。 孩子在餐桌上的貪吃事小,但規(guī)矩事大。如果規(guī)矩壞了,那孩子什么規(guī)矩能遵守? 古人從很小就開始教導子女規(guī)矩,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越來越不看重規(guī)矩,不孝順的子女也越來越多了。 大多數父母喜歡口頭教育,卻難做到真正的教化,讓孩子真正地去體會規(guī)矩。 比如孩子把手中的糖給你,你很高興地說:“寶貝真棒,你自己吃就可以了”,拒絕了孩子的一番“好意”。 很可能你的拒絕會讓孩子認為,媽媽不需要,那我下次就不給了;或者下次給也只是為了得到你的夸獎,裝裝樣子。 有些規(guī)矩如果不讓孩子遵守,那他會覺得沒必要。 所以,上菜時,要把好菜放在長輩面前;長輩沒動筷子前,孩子不能動筷子;全家人沒齊時也不能動筷子。 這件事情雖小,卻讓孩子知道,尊敬和孝順長輩是必須要做的事。 孩子孝不孝順,看他怎么吃飯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人品,跟他吃頓飯就知道了。 如果一個孩子吃飯時喜歡挑來跳去,吃飯很大聲,看到自己喜歡的菜,巴不得全放在自己碗里,碗里還有剩菜時,又去夾一筷子... 說明這樣的孩子有失教養(yǎng),還是個自私的人。 在吃的面前都自私的孩子,長大了能有多大概率是孝順的呢? 我們都說韓國將尊老愛幼,踐行的比較徹底,從他們吃飯就能看出來。 韓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像是長者。 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飯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從老及幼的順序給屋內的人盛飯端飯?zhí)盹?,完畢,還得目不斜視,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對飯桌上的長輩們說:“謝謝你們給了我這么一頓豐盛的飯菜!” 正因為注重餐桌上的規(guī)矩,他們的尊老一直做的很好。 培養(yǎng)孝順的孩子,從餐桌開始 吃飯等生活行為是家庭教育最經常、有效的教化,所以一定要重視。 1、等長輩動筷 李玫瑾教授說過,克服孩子的自私從吃飯開始,一定要讓孩子等長輩上桌后才能動筷子。 餓一個小時,餓不壞孩子,卻能讓他知道尊老。 饑餓是最難忍受,也是最基本的苦,只有讓孩子體會了,他才能將別人的痛苦放在心上。 2、好菜放在長輩面前 千萬不要給孩子特殊照顧,讓他唯我獨尊,這點從上菜開始。 把好菜放在長輩面前,讓孩子明白,誰才是家里最重要的人,長輩理應得到我們的照顧和特殊對待。 而不是放在孩子前面,任由孩子吃個一干二凈。 3、不要吃的滿目狼藉 在飯桌上不顧他人的感受,吃飯聲音大,夾菜挑挑揀揀,桌子上吃的到處都是,這也是自私的表現。 不把別人的感受為自己的感受,今后很難做到設身處地。 4、飯后幫忙收拾碗筷 不要把收拾碗筷的事全丟給自己,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明白,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任何家務活,自己都有義務做。 尤其是收拾碗筷這種臟活,能忍受的孩子,就能忍受其他的家務活。 不孝順的孩子,一定是常年累積下來的,尤其是在吃飯這些小事上,給孩子更多的教化,才能養(yǎng)出孝順的孩子。 愛孩子不代表特殊化對待,而是普通對待,不給他錯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