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中的“大名府”是很著名的都城,宋代稱為北京大名府。但它卻和現(xiàn)今的北京根本不是一回事,兩地相距四百多公里。北京大名府是北京大名府,而北京城是北京城。 有人詼諧調(diào)侃:“一部水滸傳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的確不假,古典名著《水滸傳》曾多次寫到大名府,且有宋江為營救盧俊義,率水泊山寨重兵圍城,把一個繁華的大名府鬧得烏煙瘴氣。 《水滸傳》書中交代,當(dāng)朝太師蔡京的女婿梁中書(梁世杰)留守于此,手下有天王李成、大刀聞達、青面獸楊志、急先鋒索超等強將。 而后來成為梁山泊副寨主的盧俊義即是大名府人氏,還有其手下的博弈高手浪子燕青。 文學(xué)作品和影視劇的傳播能量不可小視,可以說,經(jīng)過它們熱炒,“大名府”在全國應(yīng)是膾炙人口。 歷史上的北京大名府,因河而城興,又因河而城滅。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建縣,隋唐時期崛起,成為黃河以北廣闊地區(qū)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中心, 在五千多年華夏文明史進程中,大名府兩次為都,七次為陪都。 “北方重鎮(zhèn)”、“畿輔八府”之首,都不是虛傳。 北宋時的北京大名府,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所屬大名縣的東南部。距離現(xiàn)今的北京市城區(qū)近千里里之遙。 據(jù)記載,大名府始建于宋仁宗慶歷年間,毀城于十五世紀的明初,歷世三百五十多個春秋。 加上北宋以前,曾作為歷朝路、州、郡、縣治地,共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 明確說,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卻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宋代時期的北京大名府城。 據(jù)大名縣志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在今天的大街鄉(xiāng)。這個鄉(xiāng)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jīng)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東門口、鐵窗口、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古城的四道城門。 大名府在遙遠的春秋時代屬衛(wèi)國,名“五鹿”,歷史上享有“五鹿城”之譽。 戰(zhàn)國時期,它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 唐朝時為天雄軍治,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改稱大名府。 但“大名府”這一稱謂并不是朝廷官方改的,而是始于藩王叛將的命名。 唐建中三年,駐在魏州的魏博節(jié)度使田悅與蘆龍軍節(jié)度使十滔、恒州團練使王武俊結(jié)盟稱王,共同對抗朝廷。田悅自稱魏王,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為“府”。并開創(chuàng)了“河朔三鎮(zhèn)”以強大軍事勢力與唐王朝對抗的局面。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大名時曾贊嘆留詩:魏郡接燕趙,美人夸芙蓉。洪水流碧玉,舟車日奔沖。青樓夾兩岸,萬室喧歌聲。 此后的六十多年間,大名府幾經(jīng)易名。公元948年,后漢統(tǒng)治者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自此,直到這座城池在被洪水吞噬之前,一直以大名府之名聳立世間。 北宋時期,大名府成為當(dāng)時黃河北岸的軍事重鎮(zhèn),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 它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汴梁北大門。 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北方敵國南渡黃河的通道。 宋仁宗采納謀臣建議,決定把大名府建為陪都,定名“北京”。 新建的陪都北京,成為宋朝第四個京城,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范圍大,但也有四十八里之多。宮城建設(shè)十分雄偉。 北方的契丹王朝,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膽怯,一度打消了南侵的念頭。 大名府成了陪都,城內(nèi)商賈云集,百姓富庶,盛極一時。 更有多位皇帝巡幸駐蹕于此,宋真宗還在此建造行宮。“宮城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南面有三個門,東、西、北各有一門;建有班瑞殿、時巡殿、靖方殿、慶寧殿。 水滸書中,曾對北宋時期大名府狀況作有專門描述。稱之“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shù)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tǒng)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yīng)當(dāng)說也不算太夸張。 大名府作為陪都七十年,長期為河北路首府,因為政治軍事地位特殊,任職官員的選擇歷來為宋朝廷所重視。 到此就職的,都是有本事的文臣武將。大名府知府先后有79人,其中曾在朝中負責(zé)行政的宰相、副宰相到大名府任職的先后有31人,以負責(zé)軍事的樞密院院使、副使先后在大名府任職的10人。有的既有行政職務(wù)又有軍事職銜。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即明洪武元年閏七月,朱元璋手下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遣將分道渡黃河,揮師中原,師至東明,衛(wèi)輝以北,大名路等州縣望風(fēng)歸附。 明朝政權(quán)穩(wěn)固后,遂將元代大名路改為大名府。 洪武二年四月,改開州濮陽縣、滑州白馬縣俱隸大名府,改大名府浚州為??h。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之后,大名府管轄開州、元城縣、大名縣、南樂縣、清豐縣、內(nèi)黃縣、東明縣、魏縣、浚縣、滑縣、長垣縣等一州十縣。 令人吃驚的是,明朝建文帝三年(1401年),海河流域的漳河、衛(wèi)河齊發(fā)大水,水位高于大名城墻,淤泥一丈多深,整個城池被這場洪水吞掉。 許多后世的記載里,都有“一場特大洪水淹沒了這座都城,瞬間結(jié)束了大名府輝煌歷史”的說法。 如今,在河北省大名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瓦。 在前東門口、菅莊、蔣莊、鐵窗口,沙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dāng)年古城墻的痕跡。 前東門口有幾十戶村民,就世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墻上。并起了個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歷經(jīng)九朝上千年的文明,就這樣被埋入泥土黃沙。一些文物考古專家和國家大運河申遺專家組斷言:這是一座可震驚世界的、埋在地下的巨大文物文化寶庫,也是六百年繁華和戰(zhàn)火相伴的宋王朝唯一存世的古都城。 其實,在公元1401這一年,正是明初歷史上進行“靖難之役”、朱棣造反奪權(quán)的動蕩年頭。 朱棣的燕軍取得夾河戰(zhàn)場的勝利后,乘勝擊潰了吳杰、平安的軍隊,并連掠順德(邢臺)、廣平(河北永年)、大名等地,所過諸郡縣,皆望風(fēng)投降。 建文三年閏三月二十四日,燕軍抵達大名府時,傳來朱允炆罷謫齊泰、黃子澄的喜訊。朱允炆以夾河之?dāng)?,罷免了黃子澄、齊泰之官,本意想使四叔燕王朱棣罷兵北還。 可是,朱棣不但沒有停止南下,而且借此使“誅奸除惡”的借口合法化。這年七月初二到初九,燕劇軍接連攻下河南安陽、林縣···。整個七月,朱棣都是在大名府指揮作戰(zhàn)。 1401年的歷史大事記中,不曾見有大名府遭洪水淹沒記載。但從朱棣的行蹤推測看,如果是在這一年發(fā)生洪災(zāi),也應(yīng)該是在八月份。因為,另有記載說,九月,明朝已經(jīng)開始修建新的大名府“大名府城圮于洪水。同年九月,都指揮使吳成于御河北岸艾家口鎮(zhèn)北一里處徙筑大名府城”。 同年,大名府府治移駐新城,元城、大名兩縣附郭。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朝廷遷都北京,改北京行在為京師(又稱北直隸),大名府變?yōu)榫煷竺?。因直屬于北京的轄區(qū)為北直隸,又稱直隸大名府。 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六月三十日,清軍游擊戴興等將領(lǐng)等率軍圍攻大名府,內(nèi)有明朝投降官紳接應(yīng),內(nèi)外夾擊。李自成的大順防御使張景辰因兵力不敵,率城內(nèi)府縣官員棄城出逃,大名府歸于滿清。 順治十五年(1658)清朝設(shè)置直隸省,大名府成為直隸省府所在地??滴醢四?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府。 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朝廷對大名府行政區(qū)域范圍進行調(diào)整,確定大名府領(lǐng)開州,元城縣、大名縣、魏縣、南樂縣、清豐縣、長垣縣、東明縣等一州七縣。乾隆二十二年大名再因水災(zāi)遷移府衙,駐今大名縣縣城,后改領(lǐng)一州四縣至清末。 民國初期的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廢府存道,改州為縣。直隸省正式裁府并縣,廢大名府入大名縣,大名府被廢止。當(dāng)時的末任知府名叫孫鳴皋。 這年3月,以大名、順德、廣平三府及冀、趙兩個直隸州區(qū)域置直隸省冀南道,冀南道觀察使駐大名縣。管轄38個縣。 1914年,又劃長城以北改屬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區(qū)域。1928年改名設(shè)立河北省。 1928年前期,軍閥混戰(zhàn),各霸一方,熱河等地幾易其主。當(dāng)時,大名設(shè)有直隸第一高等審、檢兩分庭。 國民黨二次北伐趕走張作霖,河北省政府在天津成立省會。1928年7月將原直隸高等審、檢兩庭改為河北省高等法院,將原京師高等審、檢兩庭改為河北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院址在天津,原直隸第一高等審、檢兩庭改為河北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院址仍留在大名。 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fā)后,日軍南侵。后在淮海戰(zhàn)場起義的佩劍將軍何基灃,時任國軍77軍179師師長,他率部沿津浦線邊打邊撤,阻滯日軍的推進。 11月上旬,何基灃率部退守大名府,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 何基灃親臨前線,指揮將士們與日寇血戰(zhàn)三天兩夜,終因彈盡援絕,而致大名府落入敵手。 何基灃將軍悲憤已極,在被部下強拽上馬撤到南樂縣城后,他拔槍自戕,不惜一死以謝天下。當(dāng)時他打中左胸,倒在血泊中,幸被部屬及時搶救方得脫險。 日寇占領(lǐng)大名后,成立了日偽縣政府,一位姓秦的漢奸律師擔(dān)任了偽縣府承審處承審。1939年又從保定調(diào)來了漢奸王世敏接任大名偽縣政府承審處承審,1940年,偽縣政府潰散。 1945年元月,大名獲得解放。 此后,解放區(qū)一度將縣城及郊區(qū)合并建市。此時,市、縣分設(shè),隸屬于冀南三專區(qū)。1946年降大名市為縣轄市。 建國后,大名縣隸屬河北省邯鄲專區(qū)管轄。1970年,邯鄲專區(qū)改稱邯鄲地區(qū),后又改為邯鄲市,大名縣屬邯鄲市至今。 (大名府的街巷還真有點老北京的味道) 滄海桑田,歷史更迭。在大名府輝煌和苦澀典冊里,演義了數(shù)不盡歷史事件,也留下了多位名人鐵事。 讓大名府人引為豪的,是有眾多名人賢士曾來這座城府治政安邦。單就唐、宋兩朝,就有田承嗣、何進滔、狄仁杰、樂彥禎、羅弘信、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名臣在此供過職。 這里還有興化寺、普照寺,周穆王之女等一些名勝古跡。屬于是大名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六年前的2014年,對于大名縣應(yīng)當(dāng)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這年4月,國家文物局《關(guān)于大名府故城保護規(guī)劃的批復(fù)》經(jīng)河北省文物局下發(fā)至大名縣;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第46項世界遺產(chǎn),而“御河興府”的大名府也隨之成為世人關(guān)注的熱點;7月,經(jīng)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復(fù),大名縣被列為第七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
|
來自: CHAOYANG3901 > 《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