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眼淚,才代表悲傷?!?/strong> 莫名地被朋友深夜的一條朋友圈,戳中了淚點。 爺爺去世了,因為隔離原因,出行受限,不能及時趕回去,送他最后一程。 爺爺去世3天后,我才回到家,奶奶抱著我哭著說:“你爺爺走了。” 我沒有頓足捶胸,也沒有流淚。 大姑:“爺爺平時那么疼你,你一滴眼淚都沒有,難道你就不傷心嗎?”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那些說我不關(guān)心爺爺?shù)娜瞬恢溃?/p> 爺爺生病后,我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情況,跟爺爺視頻。 那些說我臉上沒有悲戚之色的人不知道: 當(dāng)?shù)弥獱敔斎ナ老r,我哭了一宿。 其實,很多事情,你并不了解,卻輕易得出了“這個人無情”的結(jié)論。 作家饒雪漫曾在小說中寫過一句話: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很多痛苦你看不見,就算看見了也不一定會懂。 或許朋友也感覺到了我的狀態(tài)很糟糕,當(dāng)聽到他們的安慰時。 我想說些什么,但是卻又不知該如何說出,只能是一句淡淡的“我沒事”。 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
平時聽到別人說“我沒事”的時候,沒啥感覺。 直到自己親口說出那句“我沒事”時,才明白那個瞬間是多么的糟糕。 小時候說話詞不達意,成年后言不由衷。 我們都學(xué)會了假裝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人,即使內(nèi)心波濤洶涌,臉上也不會有絲毫的波瀾。 畢竟,有時候,沉默是最后的體面。 有人說,成年后會失去很多權(quán)利,包括在眾人面前崩潰大哭的權(quán)利。 于是,只能選擇在“廁所”“浴室”這些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哭。 對成年人來說,“崩潰”是一種奢侈的情緒,沉默才是最大的哭聲。 小時候,不開心了,可以哭鬧,總會得到父母的安慰。 長大后,沒有了避雨的地方,自己必須是那個屋檐。 記得剛畢業(yè)的時候,身上沒什么錢,一線城市房租又貴,所以租房時一直嘗試砍價,但磨蹭半天,也沒能談好。 可在我打算拖著行李箱離開的時候,房東突然叫住了我: “算了,算了,租給你了?!?/p> 她說:“你的背影,好像我那一個人在國外的孩子?!?/strong> 馬東說:“心里很苦的人,一絲甜就能填滿?!?/p> 這些不經(jīng)意的小溫暖,讓成年人太多悲涼的底色觸底反彈。 生活雖然很苦,但也好像不是那么糟。 黑夜無論多么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愿你我可以坦然地接受外界的薄情,也深情地對待這個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