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德華 譜牒,久遠(yuǎn)矣。譜牒,家族之史書也。祠堂,久遠(yuǎn)矣。祠堂,家族祭祖之場所也,家族祖先之紀(jì)念館也。祠者,祭祀也。出于夏商周三代,《詩·小雅·天?!吩疲旱j祠烝嘗。堂者,正房,高大的房子也,房內(nèi)的公共空間也,房屋之正廳也。如《尚書·顧命》云:立于西堂。祠堂者,祭祀之正屋也。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如《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堂的引申義,同祖的親屬關(guān)系也。祠堂的含義,就引申為祭祀共同祖先的正屋。民間祠堂,自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盛行至今也。 祠堂之有名,就如人之名也;祠堂之有號,就如人之號也。同名的很多,以號來區(qū)分,同號的也多,以名來區(qū)隔,同名同號的比較少。祠堂名號之起源,難以粵稽也。目前文獻(xiàn)最早的堂號,是出自《晉書·謝安傳》中的“玉樹堂”。祠堂是看得見的建筑,家族紀(jì)念祖先的建筑;堂號是看得見的文字,家族認(rèn)同的價值追求,是世家大族的文化標(biāo)志。祠堂是物質(zhì),堂號是精神。它們之間有時候是合一的,有時候是分離的。一般而言,祠堂既有名稱也有堂號。有的祠堂,只有祠堂名,卻沒有祠堂號。當(dāng)然也有的村莊,既沒祠堂,也沒堂號。 我們中國人為什么會有堂號?因為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shù)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處或相近數(shù)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qū)分族屬、支派的標(biāo)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biāo)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我們中國人設(shè)置堂號,一般有三個宗旨:一是牢記祖先的郡望或字(名)號,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yè)道德,三是訓(xùn)誡子弟繼承發(fā)揚先祖之余烈。 我們中國人的祠堂堂號多半源自本姓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跡或趣聞佳話。設(shè)立堂號,一般有以下十四種方式:1,以先祖的祖籍地為堂號,即以地域命名堂號,如江夏堂,雙井堂;13,以先祖的名言(嘉言)懿行為堂號,如敦睦堂,來自庭堅公的《誡子書》;3,以先祖的名著為堂號,如愛蓮堂;4,以祖上的功業(yè)勛績?yōu)樘锰?,如伏波堂、詩祖堂?,以先祖的傳說為堂號,如寬和堂;6,以血緣關(guān)系命名堂號,如六桂堂;7,以傳統(tǒng)倫理規(guī)范為堂號,如忠孝堂;8,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風(fēng)亮節(jié)為堂號,如山谷堂、青蓮堂、五柳堂;9,以祥瑞吉兆為堂號,如八桂堂;10,以先世名人的廳堂別墅為堂號,如理和堂;11,以家族中科舉功名為堂號,如十龍?zhí)谩⒕琵執(zhí)茫?2,以垂戒訓(xùn)勉后人的格言為堂號,如沖和堂;13,以良好祝愿為家族堂號,如余慶堂;14,以封爵、謚號或旌表褒獎為堂號。如文節(jié)堂。 祠堂之名,其通用格式:郡望(地名)+姓氏+(宗、族、房、支)祠,如浦陽黃氏宗祠。世人喜歡用四個字來稱呼,直接取其中四個字。如黃氏宗祠。也有以某個祖先或先賢命名的祠堂,一般是支祠或先賢祠。如義淵公祠、山谷(公)祠。祠堂名和祠堂號合在一起,是祠堂的通用名稱,比如黃氏宗祠詩祖堂。通用型的同名同號,如果也不能區(qū)隔,那么就加上地名,如果還不能區(qū)隔,那就加上原籍名。因此,祠堂的標(biāo)準(zhǔn)全稱是: 原籍+姓氏+地名+(宗、族、房、支)祠+堂號,比如修水雙井黃氏翰溪宗祠詩祖堂。簡稱:黃氏宗祠詩祖堂。族人或當(dāng)?shù)厝?,直呼詩祖堂,即以堂號稱之。 譜牒之有名,就如人之名也;譜牒之有號,就如人之號也。譜牒名號之起源,難以稽考矣。世人曰:盛于隋唐也。譜牒之名,其標(biāo)準(zhǔn)格式:郡望(地名)+姓氏+(宗、族、房、支)譜,如江夏黃氏宗譜。在宋朝,譜牒有號焉。如沖和堂。譜牒的全稱是:郡望(地名)+姓氏+堂號+(宗、族、房、支)譜,如江夏黃氏沖和堂宗譜、江夏沖和堂黃氏宗譜。有的全稱是:原籍+姓氏+地名+堂號+(宗、族、房、支)譜,如修水雙井黃氏翰溪詩祖堂宗譜。今世人喜用簡稱焉,如翰溪宗譜,如詩祖堂譜?;蛎蛱枴?/span> 譜牒之號,祠堂之號,孰先孰后?難以稽考。我國人民信仰尊祖敬宗,尊祖者,必有譜牒;敬宗者,必建宗祠。古人認(rèn)為,先有譜牒,而后有宗祠;先有名,而后有號。宗祠堂號起源于魏晉時期,盛于明清。宗祠有號而稱堂。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他們把族譜放在祠堂里保存,因此,很多族譜會有“某某堂”珍藏或收藏字樣。如果譜牒以堂為號,那么我認(rèn)為,先有宗祠堂號而后有家譜堂號。 譜牒號和祠堂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fā)生變化。我們分寧(今修水)黃氏,祠堂號和譜牒號,起初均為雙井堂,古代的祖先神位均有“雙井堂”字樣。后來,我們庭堅公名揚四海,聲振千秋,他所主修的分寧黃氏家譜,因記載其名句“沖和之氣乃興盛之根因”,受到南宋皇太子(宋理宗趙昀)的欣賞,宋皇太子趙昀手書“沖和堂”以賜我們分寧黃氏,從此,我們分寧黃氏的譜牒號和祠堂號,均改為“沖和堂”。 譜號和堂號之間的變化關(guān)系,具體到每個家族,情況則有不同。比如,A家族的開基祖,帶有遷出地的老譜,這個老譜,如果有堂號,他在遷居地后,要過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乃至百年,才有建宗祠的可能。如果他建好宗祠后,皇帝賜匾,如德潤匾,那么他的宗祠堂號,一般而言,就是德潤堂。這屬于先有家譜堂號,而后有宗祠堂號的情形。如果沒有隨即續(xù)修家譜,家譜堂號依然是祖居地的家譜堂號,比如祖居家譜號為積善堂。這屬于家譜堂號和宗祠堂號的異名情形。再舉一個例子,B家族的開基祖,沒有遷出地的老譜,數(shù)年后,其后裔出現(xiàn)賢能之才,創(chuàng)建宗祠,并有堂號,比如厚德堂;數(shù)年后修家譜,家譜號采用厚德堂。這屬于先有宗祠,再有宗譜,且同名的情形。再過數(shù)百年,其后裔因佐國的功勛被皇帝賜匾,比如,積德堂。那么祠堂的堂號,由厚德堂變成了積德堂。如果不馬上續(xù)修家譜的話,家譜堂號和宗祠堂號,由同名變成了異名。 用陰陽思維,即兩分法思維,來剖析家譜堂號和宗祠堂號,不難發(fā)現(xiàn)有兩種情形:同名和異名。用四象思維來剖析家譜堂號和宗祠堂號,我發(fā)現(xiàn)有四種情形:A:同名,即兩者一致(即用同一個堂號);B:異名,家譜堂號來自祖居地,而宗祠堂號自立或皇帝賜予;C:異名,家譜堂號自立或皇帝賜予,而宗祠堂號來自祖居地(或總祠);D:異名,家譜堂號、宗祠堂號異名、且和祖居地?zé)o關(guān)。 我翰溪黃氏,是先建宗祠,再修譜。先有祠堂號,再有譜牒號。翰溪黃氏開基祖是修水雙井黃庭堅的8世孫,他在高安南郊八大嶺開基后,在1369年建成黃氏宗祠,自擬祠堂號為“詩祖堂”,沒有采用老居的“沖和堂”,在1424年一修譜時,翰溪黃氏的譜牒號為詩祖堂,譜牒號和祠堂號一致,屬于譜牒祠堂四象圖的A象。在清朝時期,祠堂號曾經(jīng)改成“敦睦堂”、“敦本堂”。這段時間,宗祠號和譜牒號不一致,屬于譜牒祠堂四象圖的D象。在公元2002年左右,祠堂號改回“詩祖堂”,祠堂號和譜牒號又變成了一致,回到了譜牒祠堂四象圖的A象。 我在主持《修水雙井黃氏翰溪廷元公支譜》的續(xù)修時,把翰溪黃氏宗譜的譜號“詩祖堂”,作為廷元公支譜的譜號,屬于支譜堂號來自宗譜堂號之情形。并要求今后續(xù)修廷元公支譜時,不要改譜號。我們還呼吁采用譜牒祠堂四象圖的A情形:如果今后我們廷元公支子孫,建立支祠,或外遷地建立宗祠,期待沿用詩祖堂為堂號,做到譜號與祠號同名(A象),并傳承詩祖庭堅公之精神。至于祠堂名稱,則由承建祠堂的子孫后代集體商定。 有了以上的堂號源流發(fā)展的知識,我們就會理解堂號和同宗之間沒有必然的關(guān)系。祠堂號不同,也可能是同宗的。比如,翰溪黃氏(宗祠)詩祖堂、華陽黃氏(宗祠)敦本堂、沅陵黃氏(宗祠)江夏堂。他們確是同祖宗的,因為翰溪黃氏宗譜詩祖堂,記載了后兩者是翰溪黃氏的外遷支,他們首先都是北宋黃庭堅公的后裔,其次他們都是元朝黃壽齋公的后裔。因此,判斷是不是同祖宗和血緣的遠(yuǎn)近,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宗譜里的世系表和世系圖。但因為宗譜最有私密性,很難看到世系表圖。所以,人們就首先借助祠堂的名號,再借助譜牒的名號。 但借助堂號來識別血緣遠(yuǎn)近或是否同宗,會有很多的誤差。因為祠堂號相同的情形,在同氏之間會出現(xiàn),在異氏之間也會出現(xiàn),不要因為祠堂號一樣就認(rèn)為是共祖先。比如敦睦堂,有黃氏敦睦堂、劉氏敦睦堂、李氏敦睦堂等,他們就不共祖先。再比如黃氏敦睦堂,有華陽黃氏敦睦堂、新潭黃氏敦睦堂等。前者是修水雙井玘公的后裔,后者是安義羅田黃氏克昌公后裔,他們也不同祖宗。 如果祠堂號相同,要深究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這就要看祠堂名。不僅僅看他們祠堂的普通名,比如,翰溪黃氏宗祠、梓南黃氏宗祠。這是“氏同地不同“的祠堂名。這個時候,要查看他們祠堂的全稱。他們的全稱是:翰溪黃氏宗祠詩祖堂、梓南黃氏宗祠詩祖堂。他們屬于“氏同地不同而號同”的情形,我們初步判斷他們很有可能是同宗的。這種情況下,有兩個途徑進(jìn)行深入判斷:第一、再看看他們的譜號,如果譜號也相同,都是詩祖堂,那他們肯定是同宗。第二、再查看他們是否有標(biāo)準(zhǔn)全稱。如果有,比如,修水雙井黃氏翰溪宗祠詩祖堂、修水雙井黃氏梓南宗祠詩祖堂。這種情況下,就不用看他們的譜名譜號,也可以判斷他們是同祖宗的,都是修水雙井黃庭堅的后裔,兩家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比較近,屬于近親。從字面來看,梓南是家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南邊之意,梓南黃氏詩祖堂,是翰溪黃氏詩祖堂的外遷支。事實也是如此。 如果祠堂名不相同,比如翰溪黃氏宗祠,瓶窯杜氏宗祠,即使堂號相同,都為詩祖堂。那他們肯定不同祖宗。瓶窯杜氏宗祠詩祖堂,祭祀的是杜氏祖先杜甫,翰溪黃氏宗祠詩祖堂,祭祀的是黃氏祖先黃庭堅。一個是中國詩祖,另一個是江西詩祖。即使他們的譜號也都是詩祖堂,這種情形,他們依然不是同宗的,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倫理關(guān)系。祠堂號和譜牒號,僅是判斷是否同祖宗的有效途徑,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百分之百??醋陟舻娜Q、譜牒的全稱、以及兩者相互驗證,兩者并舉,可以提高判斷的準(zhǔn)確率。 作者:黃德華,北宋文學(xué)家黃庭堅30世,定居杭州,任教于浙江大學(xué)MBA、浙江工業(yè)大學(xué)MBA。出版有《創(chuàng)業(yè)搭檔管理》《銷售隊伍管理》《二十五史與家國興衰》《東方文化范式下的管理哲學(xué):黃氏國學(xué)及其運用》四部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