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詠物詞,所詠對象為柳絮,實為寄予詩人的身世感慨。性德曾云:“唐人詩意不在題中,亦有不在詩中者,故高遠有味。雖作詠物詩,亦必意有寄托,不作死句?!保ā稖O水亭雜識》卷四)此詩堪為這一理論提供范例。詩中首先以白描手法描寫暮春時節(jié)眾花凋謝而柳絮紛飛的場景,輕巧的柳絮撲打著簾鉤,似在尋繹著自己的方向,但即便借力東風,也未必能扶搖直上,往往不幸一頭墜入了御溝中化為一池浮萍。該詩字字詠絮,卻句句暗喻自身。“東風”或指康熙、納蘭明珠等可以扶助自己平步青云之貴人;“御溝”則為宮廷侍衛(wèi)身份的暗指,而詩人自己就是那墜入水溝的柳絮,化為浮萍,身不由己。性德詞中亦稱自己“身世等浮萍”,表達人生的無奈。歷代詩論均以寄寓懷抱的詠物詩為佳,如嚴迪昌說:“詠物原應為抒情。托物寄興,物中有‘我’,形神兼出,物‘我’皆化,始是上乘之作?!保ā肚逶~史》)此詩即做到了“物我皆化”,渾然一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