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17) 酸棗仁湯方: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窮二兩 (原注)深師有生姜 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經(jīng)義闡釋工 本條論述陰虛失眠證治。其辨證的關(guān)鍵在于“虛煩不得眠”。何謂虛煩? 即由陰虛內(nèi)熱所生之煩,煩由虛熱也,非實證熱證。葉氏《醫(yī)學(xué)統(tǒng)旨》說:“虛煩者,心 中煩擾;郁而不寧也”。病機方面認為是“津液去多,五內(nèi)枯燥,或榮血不足,陽盛陰 微”引起( 此處虛煩,實由肝陰虛所致。因肝藏魂,心藏神,尤在涇云:“人寤則魂藏于目,寐 則魂藏于肝”。肝陰充足則能寐,反之則肝不藏魂,故不寐;其次肝陰虛則生內(nèi)熱,虛熱 擾亂心神,故虛煩不寐。此即《靈樞。邪客篇》云:“陰虛則目不瞑”之意。 本證有人解釋為心血虛,心陰虛有關(guān),如李克光之《金匱要略》參考叢書云:“心血 不足心神被擾,神難守舍,亦不能寐”。此說亦有道理,因酸棗仁是人心肝二臟的安神之 藥,但筆者認為從方的組成來看,多為肝陰虛而設(shè),因川芎之用,重在疏達肝氣,非人 心經(jīng)。但臨床可隨證加減,用來治心陰虛之失眠也未嘗不可。 再則本證與傷寒論的枝子豉湯證“虛煩不得眠”應(yīng)作區(qū)別。彼為傷寒實熱證經(jīng)汗、吐、 下后余熱未盡,熱擾心神,故證狀上還有反復(fù)顛倒,心中懊儂,脈數(shù)有力,舌紅苔黃。此 為虛勞證,陰虛內(nèi)熱,故可伴有心煩易怒,怔忡,口苦頭痛頭眩乏力舌紅少苔,脈弦細 數(shù)等證,臨床需根據(jù)病史與脈證詳加分析。 (方藥評析) 方中酸棗仁養(yǎng)陰安神;知母清肝潤燥除煩;甘草清熱,與棗仁合用甘 酸化陰;茯苓安神寧心;川芎疏肝調(diào)血。諸藥合用養(yǎng)肝陰,清虛熱,寧心安神。 (文獻選錄] 尤怡:人寤則魂守于目,寐則魂藏于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則魂 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棗仁補肝斂氣,宜以為君;魂既不歸,容必有濁痰燥火 乘間而襲其舍者,煩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熱滋燥,茯苓、川芎行氣除痰,皆 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金匱要略心典》) 吳謙等:李彬曰:虛煩不得眠者,血虛生內(nèi)熱,而陰氣不斂也(《內(nèi)經(jīng)》云:氣行于 陽,陽氣滿不得入于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酸棗仁湯養(yǎng)血虛而斂陰氣也。 陸淵雷:虛煩不得眠,亦神經(jīng)衰弱之一種證候,人之睡眠,需血液流向下部,使腦 部比較的貧血,方能人寐,所謂人臥則血歸于肝也。病虛勞者,因榮養(yǎng)不足而神經(jīng)衰弱, 于是神經(jīng)常欲攝血以自養(yǎng),雖睡眠時,腦部仍見虛性充血,故虛煩不得眠。(《金匱要略 今釋》)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夜半驚恐:據(jù)報導(dǎo),用本方治愈夜半驚恐一例。廖某,女, 夜間每值11時至翌日3時,即感驚恐不安,如被捕逐之感。每夜屆時而發(fā),舌邊尖紅少 苔,脈細數(shù)無力,此肝血不足,膽虛神搖之疾,處方:酸棗仁12g,白茯苓lOg,知母lOg, 川芎6g,甘草6g、夜交藤20g,生龍牡各30g,五劑而愈。 (2)治療更年期綜合征:韓氏用酸棗仁湯加味治療更年期綜合征,屬心肝陰血不 足者,療效較滿意(方藥:炒棗仁、川芎、茯苓、知母、生地、滋石、枸杞子、夜交藤、 朱砂、甘草。陰虛陽亢加珍珠母、石決明;血瘀加丹參;便于加柏子仁;肢麻振顫加白 蒺藜。 (3)治療兒科病:張氏,用本方在辨證施治的基礎(chǔ)上加減治療小兒夜游癥,驚風(fēng)、 低熱、狂癥,取得滿意效果。因心陰不足,心氣有余所致的夜游癥,在酸棗仁湯的基礎(chǔ) 上加鮮豬心一具,知母滋其陰。對驚風(fēng)患者,原方加入人寶(人膽結(jié)石醋泡三天以上可 |
|
來自: 九五至尊z9aao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