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扣兒,湊就的姻緣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兩下?lián)У脠岳?,生成一對相依靠。系定同心結,綰下刎頸交。一會兒分開也,一會兒又攏了。 ——(明)馮夢龍評《桂枝兒》卷八·詠部 盤扣作為典型的中式符號在今天的服裝設計中被廣泛應用,它不僅做工精致、花樣繁多,而且與中式服裝的面料和邊飾相得益彰,是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本篇微信同大家分享民族服飾博物館藏品中的精美盤扣并交流制作心得。 上篇 說起盤扣的歷史,筆者目前能夠找到的文物實證可追溯到宋朝,江西德安南宋墓中出土的印金羅襟折枝花紋羅衫(褙子),胸前即采用一字形編結扣袢相連接。 江蘇金壇南宋周瑀墓的考古簡報上也提到了紐袢,可惜沒有找到清晰的圖像。接下來是甘肅漳縣元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的黃褐色織金麻料花朵綾格寶相花紋抹胸,前襟位置九副織物扣,袢腳已呈現(xiàn)明顯的花形。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其并非抹胸而是姑姑冠衣。對比民族服飾博物館藏元代鸞鳳穿花紋織金錦姑姑冠罩,上圖與姑姑冠罩的背面形式十分近似。正視圖 側視圖 背視圖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姑姑冠罩織物盤扣局部和顯微照片民族服飾博物館藏元代龜背紋綾女長袍和辮線袍,上面都有織物盤扣的實例,扣頭和扣環(huán)的結構十分清晰,與近代無異。 (元)龜背紋綾女長袍民族服飾博物館藏(元)辮線袍民族服飾博物館藏時至清代,織物盤扣流行,廣泛應用于各種男女服飾,實例不勝枚舉,不再贅述。 說回盤扣本身,首先,盤扣有軟硬之分:其中一類由于造型的需要在扣條以內(nèi)夾嵌金屬絲,多用銅絲,即為硬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另外一類不夾銅絲的即為軟扣,雖然扣條柔軟無骨,但并不妨礙將袢尾盤成各種花樣,中式盤扣當中最普通的一字直盤扣即為軟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花樣軟扣之中最常見的是一種名為“盤香”的做法,顧名思義是把扣條環(huán)繞成規(guī)整的圓盤。盤香扣關鍵的技術要點是扣條均勻,盤繞緊密整齊,扣條末尾完美隱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從單個圓盤可以演變出一大一小兩個圓盤相連的“葫蘆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由單色盤香扣也可演變出兩色扣條的雙色扣,使用同系色或撞色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在單純的盤香扣基礎之上稍加變化修飾便可成為不同樣式的花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將圓盤掐尖,調(diào)整方向角度成為壽桃。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將傾斜的葫蘆扣繼續(xù)演變,加上簡單的刺繡與胡須,成為有趣的蝙蝠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以盤香做法還可以衍生出形式多樣的蝴蝶扣。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繼續(xù)開拓思路,在小蝴蝶扣上再增添一根扣條。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從單色至雙色做加法。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在盤香上加縫綴做加法。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國老照片中的多級嵌套大蝴蝶扣。 還有這種小蝴蝶扣,下面兩幅照片中的蝴蝶扣十分相近卻不相同,很好的體現(xiàn)了盤扣設計的靈活性。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既然有蝴蝶,必然缺少不了形態(tài)各異的花朵盤扣,其中既有軟扣也有硬扣,視具體設計的大小和形狀來選擇恰當?shù)闹谱鞴に嚒?/p>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吉祥文字是盤扣中的一個大類,以壽字居多,最為常見,民族服飾博物館藏品上的囍字、福字、壽字盤扣則較為罕見。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按照制作工藝劃分,盤扣的另外一類是嵌芯花扣,在硬質(zhì)盤扣的盤繞閉合空間內(nèi)嵌入面料,填塞棉花使之圓潤飽滿。 閆進賡藏品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一件服裝的盤扣設計是否精彩,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如下圖這般,就只能用“蜈蚣”來形容了。 東南亞某博物館藏品(李昕拍攝) 盤扣之美,須與服裝默契配合方能體現(xiàn)出裝飾與功能的雙重作用,順色有順色的協(xié)調(diào),撞色有撞色的熱烈。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亦或以盤扣式樣暗合面料的花紋。 V&A博物館藏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中篇 盤扣款式的變化無所不在,即使是最普通的一字直扣也可以設計表現(xiàn)為雙色。第一種常見做法是在扣條之間夾縫一條撞色形成反差,同時與緄邊的嵌牙相互呼應。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下圖的例子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雙色直扣,在同一根扣條上分段設色,即一根扣條之上一半A色銜接一半B色。 閆進賡藏品 也有不使用織物制作扣條的情況,編結盤扣使用的線材結構與現(xiàn)在的中國結專用線材十分類似。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盤扣線材顯微照片 而在下面這件全身使用金銀繡線滿繡龍鳳的嫁衣之上,盤扣的材料使用了與刺繡相同的線材。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盤扣線材顯微照片 中式服裝中的大襟上衣經(jīng)常會在大襟位設置兩對盤扣,以負荷右衽衣襟額外的重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一種別出心裁的雙頭盤扣便應運而生,以一套花袢起到兩對盤扣的功能。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一套盤花,兩只扣頭,雙頭盤扣的花樣更加繁復,可以表現(xiàn)豐富的題材,但同時設計制作難度倍增。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雙頭的蝴蝶扣與雙頭的壽字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雙頭盤扣通常只應用于大襟位,在立領對合的前中扣位,即使是設計使用相同題材的盤花,花扣也會由雙頭變回單頭。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在雙大襟旗袍的領窩前中,會用三向的盤扣,其中僅一個扣頭,另外兩向均為扣環(huán)。 閆進賡藏品 盤扣的扣頭即可以編結而成,也可以使用其它材質(zhì)的扣鈕。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有時見到晚清民國傳世服裝上有盤扣兩邊都是扣環(huán)而沒有扣頭的情況,通常就是使用了這種扣鈕,十分方便拆卸洗滌和更換。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還有使用新穎材料裝飾袢尾的盤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國時期的時新女襖和旗袍上,有時會佩戴具有珠寶首飾功能的大裝飾扣,優(yōu)雅摩登,奪人眼球。 設計佩戴大裝飾扣的盤扣,同樣兩側都是扣環(huán),不做扣頭。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這類大裝飾直徑明顯大于一般扣環(huán),不是從正面系結的,扣子的背后結構類似法式襯衫的袖扣,所以也需要盤扣的兩側均為扣環(huán)。 精美華麗的大裝飾扣尤其受到社會名流的喜愛,雖然單價較高,但因為方便拆卸,可以配合多件服裝使用。 相比昂貴的珠寶裝飾扣,百姓們無需花費額外的金錢,只用普通的材料,照樣可以營造出與眾不同的扣頭,比如用線繞成線球做的扣頭。筆者大膽猜測,如果遺失了裝飾扣,就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把一側扣環(huán)改造成扣頭了。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盤扣并非漢族獨有,我國少數(shù)民族盤扣同樣異彩紛呈,下圖為貴州梭戛苗族對襟男裝上衣,上面使用的是標準的織物盤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云南省彌勒彝族上衣的鏤空銀扣鈕,采用了一種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云南瀘溪彝族挑繡女上衣,用玻璃絲編結成獨特的扣頭。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下圖是一種不同于常規(guī)扣頭的編結方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國漢族女裝當中偶見帶有這種樣式扣頭的花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在云南文山壯族女裝上,這種扣頭發(fā)展成為雙色,更加新穎別致。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這種扣頭的結構即為傳統(tǒng)中國結藝之中的團錦結。 將團錦結的“耳朵”收緊就可以做盤扣的扣頭,而在“耳朵”各圓環(huán)之間穿套另一色扣條之后再收緊,就能達到文山壯族女裝上那樣的雙色效果了。 盤扣雖美,應如何與服裝配合,這是個問題! 案例一:大襟用花扣重裝飾效果,立領用直扣重實用性能。大襟背面可見蝴蝶扣釘縫線跡。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案例二:門襟用蝴蝶扣,前領窩用半幅蝴蝶扣,配合領圈的形狀。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案例三:門襟用雙頭硬質(zhì)花扣,立領用圓形盤香扣,前領窩處用葫蘆扣。大襟背面可見花扣釘縫線跡。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案例四:立領和大襟用夸張的大花扣,領窩及腋下用一字直扣。注意單層薄料釘扣時應在背面加襯墊,以增加面料抗拉強度。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人們通常見到的盤扣集功能與裝飾于一體,卻不常見暗藏的盤扣,這類盤扣只發(fā)揮功能,隱藏在服裝結構之內(nèi),相當于今天的金屬對鉤和暗扣。 案例五:下圖這件藏品整體十分干凈利落,表面只有前領中一對直扣,以及對襟中部飄帶處一對葫蘆盤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但實際上在看得見的兩對盤扣之間還暗藏著一對盤扣,盤扣的袢尾極短,釘縫于門襟以內(nèi)的貼邊上,很好的達到了門襟閉合的要求,又不影響外觀的簡約風格。 案例六:清代常見的男裝袍服右衽衣襟非常寬大,側縫的盤扣數(shù)量又不多,也會偶見在衣襟與底襟之間暗藏盤扣的例子,起到牽拉固定衣襟的作用。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釘縫盤扣同樣是門技術活兒,不比制作花扣簡單。普通的一字直扣,只通過改變釘縫線跡就能帶來不同的裝飾效果。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我國少數(shù)民族盤扣多為軟扣,不夾銅絲,即使是復雜的花扣,也完全靠細密釘縫來固定造型。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相比釘花扣,更能考驗裁縫師傅針線功夫的是釘縫一字直扣,細密勻凈的針腳之中蘊藏的是樸實無華的工匠精神。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民國旗袍作為當時各階層女性的主要服裝,同時具備禮服和常服的功能,實用性與裝飾性同等重要。當時的裁縫師傅有時為一件旗袍配上兩條可以替換的立領,還十分貼心地多做幾對盤扣,以備臟污或破損之后替換。正是如此細致周到的考慮,使旗袍不再高高在上,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圖片原載《Genealogy in Silk》 另外,長時間以來都認為花式盤扣是女裝的專利,而中式男裝則是一字直盤扣的天下。直到見到了周文志先生收藏的老相冊,才知道原來男裝也有應用花扣的例子,請看下面有圖有真相。 老照片由周文志先生提供 下篇 知易行難,制作盤扣亦是如此,入門容易但技藝的提高卻十分困難。這里先向盤扣愛好者推介三本書,希望有興趣并打算自學的朋友從中有所收獲。然后講述一位裁縫師傅,分享他多年設計制作盤扣的寶貴經(jīng)驗。 第一本書:《中式服裝制作技術全編》 本書并沒有介紹過多花哨的盤扣樣式,但基本的扣頭編結和釘縫步驟圖文清晰,要求明確,推薦給有志打牢盤扣基本功的朋友參考。 扣頭的盤制 直扣釘縫 第二本書:《中國服裝制作全書》 臺灣著名國服大師楊成貴先生在三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國服裝制作全書》,是筆者個人認為迄今為止中式傳統(tǒng)服裝制作工藝領域最權威的書籍。本書中對于盤扣制作工藝的介紹十分全面,從扣條面料刮漿開始直至花扣釘縫,全工序圖文并茂,詳盡細致。但該書已經(jīng)絕版多年,時至今日原書在市場上早已是可遇不可求,建議可到北京國家圖書館港臺閱覽室借閱。 扣條用料刮漿方法同緄邊料 夾銅絲的壽字扣 花扣釘縫 第三本書:《中式傳統(tǒng)服裝技藝業(yè)書——中式扣藝基礎技法》 找不到第二本書的朋友也不必過于遺憾,因為這里介紹的第三本書不僅可以買得到,而且內(nèi)容同樣詳細,實操圖片多且清晰,并附視頻光盤,由作者馮綺文修女親自演示。 手把手教你調(diào)漿糊 制作夾銅絲的扣條 編結扣頭 盤制硬扣 盤扣制作是門傳統(tǒng)手工藝,初學入門之后需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實踐積累方可熟練掌握。下面這位盤扣達人徐立群師傅不但盤扣技藝精湛,而且非常樂于鉆研,積極創(chuàng)新,最難能可貴的是十分愿意將自己多年設計制作盤扣的心得竅門拿出來分享。 徐立群師傅作客民族服飾博物館 徐立群師傅14歲開始拜師學習,從服裝制作開始,自學裁剪,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技藝純熟。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傳統(tǒng)旗袍,向徐明德師傅學習傳統(tǒng)旗袍制作,特別是盤扣技法。當年和平門外的徐慶記是老北京裁縫店的翹楚,徐慶記的傳人徐明德師傅六十年代初期在北京服裝研究所工作時,曾盤制了幾十種花扣袢,作為檔案保存。徐立群師傅師從徐明德師傅的時間雖然并不算長,但是領悟掌握得很快,尤擅設計創(chuàng)新。 在盤扣系列微信的上篇里曾經(jīng)提到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一件金魚圖案面料的旗袍,當年的制作者為其搭配了相同題材的盤扣,與面料相互呼應,美輪美奐。金魚形狀的盤扣實不多見,而我們卻在徐師傅的設計中發(fā)現(xiàn)了好幾種不同設計的金魚盤扣。 V&A博物館藏旗袍 徐師傅設計制作的金魚盤扣 徐立群師傅的小本子上記錄著百余種盤扣的設計稿,他的設計題材十分廣泛,造型各異,每一款盤扣畫稿都詳細標注了試制數(shù)據(jù)。 徐師傅的盤扣設計稿 畫稿上標注的數(shù)字是扣條上每一個關鍵轉折點的長度位置。徐師傅告訴我們一款新的盤扣從設計初稿到制作完成,中間需要經(jīng)過反復調(diào)試和修正,待效果滿意之后記錄詳細數(shù)據(jù),方便以后同款復制。 畫稿到實樣 徐立群師傅雖然年逾古稀,但十分樂意嘗試新鮮事物,他摸索出的盤扣制作方法簡單實用,在繼承傳統(tǒng)工藝的前提下多有新意。 一、面料刮漿 1. 面料:制作盤扣通常選用的面料有真絲素緞、色丁、金銀料或服裝面料本身等,為了使面料挺括方便裁剪,需要給面料刮漿。另外,制作盤扣的面料可以省略預縮工序,直接進行刮漿。 2.漿糊:傳統(tǒng)漿糊用開水沖調(diào)面粉攪拌而成,調(diào)制漿糊和后面的刮漿工序都需要經(jīng)過訓練才能掌握。徐師傅改用家庭裝修用的壁紙粉,加入冷水調(diào)和使用,黏度易于掌控,降低了操作難度。 3.刮漿刀:傳統(tǒng)刮漿刀的形狀是為了同時兼顧大面積刮漿和制衣過程中細小部位的粘合處理,徐師傅設計出刀刃更長,更易于手持的刮漿刀,專門用在大面積刮漿上。 改良刮漿刀和壁紙粉 取適量壁紙粉,加冷水沖調(diào)攪拌均勻。 在面料反面順經(jīng)紗方向刮漿,全面覆蓋不留空隙,待完全干透之后熨平。 面料正面若出現(xiàn)水印,可用硬尺輕輕刮除。 二、制作扣條 1.裁剪扣條:盤扣扣條必須使用45度斜裁的面料,裁剪之前需要觀察面料的織地,如有斜紋,45度的方向應與斜紋方向垂直。通常情況斜條的寬度取扣條寬度的4倍。 2. 扣條制作:傳統(tǒng)手工制作扣條需要打水線、扣燙折邊,然后對折合并手針繰縫,對手工水平要求較高,且耗時長。徐師傅經(jīng)過試驗改良,研制出扣條熨燙折邊的創(chuàng)新工具。 徐師傅用八寶粥罐制作的卷邊器 將裁剪好的扣條一端穿進卷邊器寬邊,由窄口引出,扣條自然相對卷起。 右手持熨斗湊近卷邊器窄口壓住扣條,左手拿住卷邊器向左慢慢拉動,熨斗緊隨卷邊器移動,扣條穿過卷邊器后經(jīng)過熨燙即成折好的扣條,然后手針繰縫。 三、盤扣的制作 1.設計新款:設計一款新的盤扣首先要配合成衣的款式、顏色、圖案、織地,需要經(jīng)過畫圖→試制→修改→定稿的過程。盤扣上每一處細小的尺寸和彎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jīng)過反復調(diào)試,同時還要考慮扣條兩端的隱匿位置、釘縫固定點等細節(jié)問題。 2.盤扣制作:一款盤扣在重復制作多枚的過程中,人工的差異很難避免,徐師傅針對這個問題,研制出制作盤扣的模具,積極探索盤扣制作過程的標準化。 盤扣模具 每個模具對應一種花扣,上面標注有花扣的樣式和長度數(shù)據(jù),依此準備足夠長度的扣條。(此例需用夾銅絲的硬質(zhì)扣條) 將扣條的反面向上,順序纏繞各標記點。
手針釘縫固定盤香部分和各個關節(jié)點。 從模具上取下盤扣調(diào)整形狀即告完成。 嵌芯填充是硬質(zhì)盤扣當中比較常見的裝飾手法,徐師傅制作的盤扣填充部位尤其飽滿,這是因為他將通常使用的填充料棉花換成了零碎粘合襯,不僅廢物利用,也提升了填充效果。 平時用剩下的各色料頭與零碎粘合襯都被徐師傅收集起來,制作盤扣時便成了趁手的材料。 盤扣反面向上,料頭覆蓋住設計需要填充的部位,用鑷子夾適量碎粘合襯塞進空隙填緊壓實。 剪掉多余面料,料頭邊緣涂漿糊或白膠粘合固定。 用熨斗加溫,幫助漿糊或白膠凝固。盤扣填充完成后在盤扣背面加蓋一層粘合襯熨燙封口。 大致修剪粘合襯多余部分,以火苗迅速晃過,燎凈剩余的粘合襯毛邊。 四、異色扣頭 徐師傅的另一項獨門創(chuàng)新是給A色的盤扣做一個B色的扣頭。 第三步之后拉住扣條兩端逐漸收緊就會出現(xiàn)第四步的情形,將B端按箭頭所示從交叉點之后穿下去,轉過另一面與此面完全相同,A端也從上至下穿入左側的交叉點。 第五步收緊A、B兩端之后需先在扣袢的頂端圖示位置塞進一小段扣條做擋條,然后再將扣鈕推至扣袢頂端就不會脫落了。最后齊根修剪多余扣條,做好斷茬隱藏收尾工作。 五:盤扣釘縫 定位:盤扣的扣頭部分應探出襟邊2/3,另一側扣環(huán)探出襟邊約3/5。 用漿糊或熱熔膠遍涂盤扣反面,放置在扣位粘合固定。手工釘縫盤扣需要固定各個花瓣的頂點和轉彎部位,其余彎弧等距離釘縫。注意縫線高度為扣條的1/2,線跡松緊要適中,扣位的衣料不可緊皺。 徐立群師傅晚年的大部分時間專注于盤扣制作,積累了相當數(shù)量的作品。他親手設計制作的盤扣造型多樣、線條優(yōu)美、疏密有致、做工精湛、傳統(tǒng)風味濃郁、搭配傳統(tǒng)服裝有畫龍點睛之妙,下面是他的一部分盤扣作品展示。 徐立群師傅盤扣作品 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jīng)北京市文物局批準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yè)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yè)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臺。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xiàn)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shù)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xiàn)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tǒng)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余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xiàn)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民族服飾文化方向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稱號。為傳承、創(chuàng)新、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qū)櫻花東路甲2號北京服裝學院綜合樓A座3層 電 話:010-64288067/010-64288261 網(wǎng) 址:http://www./ 郵 件:bwg@bift.edu.cn 郵 編:100029 傳 真:010-84250852 微信號:biftbwg 開放時間: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閉館前30分鐘停止入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寒暑假閉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