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不夜天 ——詠元宵節(jié)古詩詞賞析(二) 王傳學 宋代的元宵夜燈市更是壯觀,許多詩詞均有描述。如北宋詞人柳永的《迎新春》: 嶰管變青律,帝里陽和新布。晴景回輕煦。慶嘉節(jié)、當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里然絳樹。鰲山聳、喧天簫鼓。 漸天如水,素月當午。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shù)。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 柳永(約公元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地方官,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chuàng)用詞調(diào)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這是一首寫元宵節(jié)的詞,記錄了當時京城元宵節(jié)的繁華和民俗。 詞先寫整個春節(jié)的氛圍,然后強調(diào)出元宵佳節(jié),繼而描寫花燈盛況。下片寫節(jié)日的人文活動,取“燈”和“會”兩處節(jié)日特點進行了描寫,使讀者感受到當時富麗熱鬧的節(jié)日氛圍。 上片寫元宵節(jié)的熱鬧場面。嶰管,嶰中之竹,易為樂管。青律:指笛簫之類樂器,也指好聽的音樂。前三句寫春節(jié)京城的詳和景象,其后重點寫元宵節(jié)時的華麗歡慶場面。處處華燈,處處光明,處處香綺。鰲山,鰲是傳說中的海中大龜,鰲山指的是用燈彩扎成的大鰲,突出了彩燈的高大、壯美。 下片寫夜時花燈游會場面。首二句寫入夜。古俗,游會時青年男女可將自己身上物品擲于所喜愛之人,并約會談情。第三至五句即是寫此。尾三句寫青年男女一夜歡愛,天明而不愿面對分別的痛苦,故“獨醒”離去。為節(jié)日注入了一絲婉曲之情。 再看宋代女詩人朱淑真的《元夜》: 壓塵小雨潤生寒, 云影澄鮮月正圓。 十里綺羅春富貴, 千門燈火夜嬋娟。 香街寶馬嘶瓊轡, 輦路輕輿響翠軿。 高掛危簾凝望處, 分明星斗下晴天。 朱淑真(約公元1135—約1180年)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F(xiàn)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后余篇。 此詩先寫元宵的天氣與月光;再寫大街上放燈與看燈的人,五彩絢麗的服裝,耀目輝煌的彩燈,香車寶馬中的婦女,使人猶如置身其中;最后寫觀燈回來,獨上高樓,掛上簾子,凝望街上,只見到燈火羅列,恍如滿天星斗降落人間。 元夜是燈節(jié),街市上十分熱鬧,一般寫元夜的詩,都從熱鬧處入題。這首詩先退一步,寫天氣與月光,為放燈的順利進行提供先決條件。一場小雨,沾潤了街市上的塵土,空氣清新,微帶有初春的涼意,月亮升上了天空,澄明透亮,是那么的圓。這樣的好天氣,這樣的好月色,又逢上元宵,外面華燈齊放,人是憋不住不出去游玩的。這么一跌,詩就自然展開,寫繁華的夜景。 二、三聯(lián)寫放燈與看燈的人。十里長街擠滿了人,都穿上了節(jié)日的服裝,五彩絢麗,千家萬戶都高掛彩燈,把夜色裝點得無比耀目。接著又加入了平時難得出門的婦女隊伍,寫香車寶馬,給觀燈的隊伍增加了浪漫氣息,使人猶如置身其中,聞著香氣,聽著笑語,看著千變?nèi)f化的彩燈,涌現(xiàn)出歡快的情感。尾聯(lián)總括一句,寫觀燈回來,獨上高樓,掛上簾子,凝望街上,只見到燈火羅列,恍如滿天星斗降落人間。 以星喻燈,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最出名的是唐代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一聯(lián)。但蘇味道是寫自身在燈海中的感受,朱淑真是寫登高俯視所見,且在極熱鬧后下此冷峻語,含有一種惘然若失的心理,蒙上了一絲淡淡的寂寞感。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表現(xiàn)了刻骨銘心的愛情回憶: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他是宋代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卓著,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他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此詞上片描繪“去年元夜時”女主人公與情郎同逛燈市的歡樂情景?!叭ツ暝箷r,花市燈如晝”,起首兩句寫去年元宵夜的盛況美景,大街上熱鬧非凡,夜晚的花燈通明,仿佛白晝般明亮?!霸律狭翌^,人約黃昏后”,女主人公追憶與情郎月下約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間互訴衷情的溫馨幸福溢于紙上。這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下片寫“今年元夜時”女主人公孤獨一人面對圓月花燈的情景?!敖衲暝箷r,月與燈依舊”,一年過去,眼前的景象與去年沒有兩樣,圓月仍然高掛夜空,花燈仍然明亮如晝,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時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無限相思之苦。之所以傷感,是因為“不見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戀人拋諸腦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頭。令人肝腸寸斷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淚、浸濕衣衫?!皽I滿春衫袖”一句是點題句,將女主人公的情緒完全宣泄出來,飽含辛酸蘊藏無奈,更有無邊無際的苦痛。 詞作通過主人公對去年今日的往事回憶,抒寫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寫出了伊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詞的語言通俗,構思巧妙,上片寫去年,下片寫今日,重疊對應,回旋詠嘆,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風味。結(jié)尾“淚滿春衫袖”一句,則通過描寫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xù)的感傷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 全詞以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今昔對比、撫今追昔的手法,從而巧妙地抒寫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語言平淡,意味雋永,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和苦痛體驗,體現(xiàn)了真實、樸素與美的統(tǒng)一。語短情長,形象生動,又適于記誦,因此流傳很廣。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繪了一幅元夕求索圖: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公元1174年或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jié)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片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片著意描寫主人公在美女如云之中尋覓一位立于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致,含蓄婉轉(zhuǎn),余味無窮。 上片首先運用想象,寫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沖上云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后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用“寶”“雕”“鳳”“玉”等麗字,傳神的寫出了元宵景色華麗、燈光燦爛的節(jié)日氣氛。 下片寫人。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金縷纏就的春幡春勝。這些盛妝的游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主人公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他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cè),分明看見了她,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fā)現(xiàn)那人的一瞬間,是悲喜情感的凝結(jié)與銘刻,是人生精神的頓悟和升華。讀到此,我們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都沒有意義與趣味。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引用此詞結(jié)尾三句作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的最高境界;而梁啟超則以為是“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蘅館詞選》)。這些有助于我們對此詞意蘊的深刻理解。 歷代皇帝不管什么節(jié)日,總要用很多物力人力鋪張一番,供他游玩。還要大臣賦詩以紀,粉飾太平。那些官宦文士,多以詞藻華麗的樂章歌頌天下升平以取悅皇上。而北宋大詩人蘇軾的上元詩詞則不同一般,詩內(nèi)總是掛念著平民百姓。如《上元侍飲樓上三首呈同列》詩: 澹月疏星繞建章, 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觀, 一朵紅云捧玉皇。 薄雪初消野未耕, 賣薪買酒看升平。 吾君勤儉倡優(yōu)拙, 自是豐年有笑聲。 老病行穿萬馬群, 九衢人散月紛紛。 歸來一點殘燈在, 猶有傳柑遺細君。 第一首的意思是: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圍繞在建章宮,皇宮的氣象猶如仙境一般,香煙繚繞。文武百官畢恭畢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駕到,這場景,就像一朵朵紅云捧著玉皇大帝一般。這是一般應制詩的恭維之詞。 第二首筆鋒一轉(zhuǎn),聯(lián)想到了百姓:降雪剛剛?cè)诨?,而田地尚未耕耘,百姓賣掉柴薪換來酒肴祈求升平,但愿吾皇倡導勤儉鼓勵農(nóng)耕,農(nóng)家獲得豐收自有笑聲。 第三首略論得失:我從皇宮出來穿過觀燈的人群,看到大街小巷游人逐漸散去,但花燈仍然閃如繁星。深夜歸家時家中點燃的蠟燭已快燃盡,我所得到的只有侍飲樓上贈給近臣的黃柑。 從詩的內(nèi)容看,此詩不像是一篇取寵的應制詩,倒像一則進諫奏章。按照常規(guī),眾多大臣侍宴多是畢恭畢敬,“侍臣鵠立通明觀”,覲朝山呼“萬歲”,“一朵紅云捧玉皇”。而詩人寫上元侍宴卻筆鋒一轉(zhuǎn),“吾君勤儉倡優(yōu)拙”,為民請命,“自是豐年有笑聲”。真乃心系百姓,與百姓休戚相關,不計個人得失,敢于犯顏直諫,實乃耿情之東坡也!這是諸多上元詩中所少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