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選自電視劇《蝸居》第35集 那天有位老朋友翻出我將近一年前寫的一篇文章《如何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平庸》(點擊閱讀),他說讀出了一點兒感悟。于是我也翻出這篇文章讀了下,覺得可讀,遂重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次。后來有朋友留言說:“我覺得如果哪天接受了,也就是無力回天,大勢已去了?!边@話,聽著挺殘忍的。 幾年前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等他評上了高級職稱,他一定離開目前棲身的這個狗屎一樣的單位,他實在受不了了。幾年后他如愿評上了高級職稱,榮升副教授。問他幾時離開,他說已經(jīng)沒有心氣了,就待在這里等著退休吧,雖然憋屈,但沒有更好的路子,只能這樣了。 在不同場合跟好幾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性朋友聊天,發(fā)現(xiàn)對現(xiàn)狀滿意者寥寥無幾,大多都有理想即將湮沒的沮喪,心底雖然還殘存一絲不安分,但腳下早已和著世俗的節(jié)拍走著統(tǒng)一的步子,而且已經(jīng)走習慣了,不敢再變換腳步,心底那份不安分早已氣若游絲。說想離開的,已經(jīng)挪不動腳步了;說想重新上路的,已經(jīng)沒有了背起行囊的勇氣。如此糾結(jié)著,焦灼地等待著年輪的鐵鍬給已經(jīng)掩埋了大半的理想蓋上最后一抔土,等過了45歲,理想埋嚴實了,也就心安了。 很多單位招聘員工,都是以35歲為限,起初我很納悶,后來漸漸明白,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一樣,有些35歲的人比25歲的身體還好,但相比于身體,心理上才是真正的坎兒。35歲之前你會覺得人生有無限可能,所以你有各種奇思妙想,有心氣去做各種嘗試,縱然失敗,也只是淡然一笑,又會投入下一個嘗試。年輕,就不怕失敗,大不了從頭再來。 但35歲以后,心態(tài)就不一樣了,不如以前輸?shù)闷鹆?,而是總想著如何保持住目前已?jīng)得到的那點兒東西;或者只想擁有成功,不想面對失敗,不愿承擔風險。一句話,心氣不高了,由仰望星空變得要腳踏實地,而腳踏實地,就可能讓理想從天上落入凡間,這種墜落,是痛苦的。 35歲也罷,45歲也罷,其實不是嚴格的年份,就是個時間點,有人認為是30歲和45歲,這個各有各的認識。不管怎么說,這些時間點把整個人生分成了不同的段,每個人生段落中,我們的訴求是不一樣的。比如18歲之前我們的訴求是考個好大學;大學畢業(yè)時的訴求是找個好工作,而那時對好工作的訴求也各有不同;然后上班,掙錢,成家,立業(yè),生孩子。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現(xiàn)實生活逼得每個人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顧不得未來,就只能活在當下,先解決當下急迫的生存問題,理想、興趣都被擱置一邊。 轉(zhuǎn)眼間人生越過30歲,很快到了35歲,盤點人生,該有的可能都有了,只是,理想沒了。按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也能過,但心里多少有些不甘。我想起了電視劇《蝸居》結(jié)尾海萍對海藻的自白:“我青春年少時的理想上哪兒去了?我的理想就被這匆匆的人流推得無影無蹤。是啊,我曾經(jīng)的堅持,內(nèi)心的原則,和我少年的立志就被這孩子被家庭被工作被房子被現(xiàn)實生活磨礪得不剩些許。” 35歲左右,當可以停下來喘口氣,環(huán)視人生的時候,內(nèi)心可能會問:“當年許給人生的,現(xiàn)在都給到了嗎?現(xiàn)在過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現(xiàn)在的處境和成就,是與自己的天賦匹配的嗎?自己有沒有委屈了自個兒?” 這可能就是“中年危機”的來源吧,想要的生活和得到的生活有差距,有人嫌錢少,有人嫌事多,有人嫌家庭不幸福....... 那么,如果不滿意,想要的人生,還有沒有勇氣給自己? 改變,是艱難的,意味著要放下一些到手的東西,然后去迎接一些未知的東西,這都需要勇氣,那么勇氣還在嗎? 前文里提到的那段自白中,海萍最后對海藻說:“要勇敢,相信明天一定會好起來的?!?/span> 楊昇原創(chuàng)美文推薦(直接點擊可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