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我教英語十年有余了。這期間換過幾份工作,但都離不開英語教育。 我教過10歲的小學生,也教過70歲的老大爺。后來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小學生,還是老大爺,在學英語上都會犯同樣的錯誤,踩一樣的坑。 某天我靈光一閃:不如寫篇文章把這些誤區(qū)盤點盤點吧。于是就有了下面的3000多字,7大誤區(qū)及避坑方針,閱讀大概需要5分鐘。 01 單詞發(fā)音: animal =“愛你貓”? 翻開一個小學生的英語書,你很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筆記——在“animal”下面歪歪扭扭地寫著“愛你貓”。你也許會會心一笑,因為這樣的事你也做過。 面對自己一竅不通的英文發(fā)音,你靈光一閃將其“翻譯”成中文,再也不怕以后會忘記了,這難道不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做法嗎?有何不妥? 問題就在于有些發(fā)音在中文里根本不存在,如果養(yǎng)成了這種音譯習慣,會導(dǎo)致我們以后的發(fā)音越來越不標準,很難糾正過來。而且英文是表音文字,音發(fā)不準,就別奢望聽寫能滿分了。 對于初學者而言,正確的打開方式是——Phonics(自然拼讀法)。自然拼讀法學的是26個字母及字母組合的常見發(fā)音,遇到新單詞時,把每個字母的發(fā)音拼起來就完事了,跟漢語拼音的原理相似,簡單易學,可操作性強。 但自然拼讀法不是萬能的,它只學常見的那些發(fā)音,無法適用于100%的單詞。當你發(fā)現(xiàn)有些單詞的發(fā)音不符合規(guī)律時,那也很正常,把它單獨拎出來記住就好了,花再多的時間鉆牛角尖也無濟于事。 現(xiàn)在廣州的小學生在學校就會接觸自然拼讀法,但大多數(shù)學生都掌握得不夠扎實。如果你是零基礎(chǔ),或你想幫小孩改掉發(fā)音上的壞習慣,自然拼讀法都是很好的選擇。音標也不錯,比自然拼讀法更全面,但不夠“自然”,所以在小學的課程里你一般見不著它。 02 單詞用法: 背了一肚子單詞,卻都用不上? 初學者在單詞上栽過的坑,除了發(fā)音不清不楚外,就是用法不明不白。明明單詞本里每個單詞都眼熟,用起來卻錯漏百出。 原因就是在記單詞時沒有多花心思去思考它的用法,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孤立的個體來死磕。其實單詞并沒我們想象中那么“單純”,絕大多數(shù)單詞都有多面性,不只一個含義,也不限于一種詞性。脫離了具體的語境,我們也就看不清單詞的真面目了。 正確的做法是在記單詞的時候找相應(yīng)的例句來好好品讀,體會單詞在句中的含義和功能,并嘗試模仿造句。單詞的多面性也正是它的可愛之處,當你識別出某個單詞竟然還能“變性”時,你會嘆服于語言的魅力,從而愛上英語。 (e.g. She bikes to work everyday,bike竟然還能做動詞,奇妙吧?) 通過例句來記單詞不僅更準確、有趣,還能讓你逐漸熟悉英語的句型結(jié)構(gòu),在造句時避免中國式英語常見的錯誤。很多同學會犯下“I by bike to school”這樣的錯誤,就是因為理所當然地套用了中文句式。中英文思維不一樣,按照中文思維來造句很易犯錯。我們雖一時半刻改變不了思維,但至少可以積累句型,從而建立語感。 03 資料選擇: VOA聽不懂,挫敗感很強? 有些學生緊跟大神們的步伐,練聽力直奔VOA、CNN、BBC,但練完后身心疲憊、備受打擊,久而久之就對聽力產(chǎn)生了畏懼,甚至覺得自己根本不是學英語的料。 其實VOA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并不是合適的聽力資料,因為它涉及的詞匯量太大,太難了,違背了Stephen D. Krashen教授提出的“i 1”輸入假說。Krashen教授認為,如果學生現(xiàn)階段英語水平為i級,那么i 1級的語言環(huán)境對他是最有利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會處于低焦慮狀態(tài),比較容易獲得“理解性輸入”并產(chǎn)生習得。 反之,i-1/-2太簡單了,無法給予學生足夠的輸入,會導(dǎo)致他一直原地踏步。而i 2/ 3則太難了,不僅提供不了“理解性輸入”,還易滋生畏難情緒。 所以在選擇資料時要先評估自己的實際水平,切勿跟風盲從。如果你面對的資料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果斷放棄吧,來日方長,再見還是朋友。 04 聽力練習: 看美劇練聽力,豈不快哉? 很多同學聽說看美劇可以練聽力,喜不自禁??墒牵斔d致勃勃地看完好幾部美劇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離不開字幕。 看美劇的確可以練聽力,但如果只是沉迷于看劇,而忘了學習的初衷,那就并沒有什么用了。 以Friends (《老友記》)為例,要想達到提高聽力的目的,至少要看3遍。第1遍最輕松,可以一邊看劇一邊看字幕,關(guān)鍵是理解劇情,以及留意一些特別的表達。第2遍要挑戰(zhàn)自己在不看字幕的情況下看劇,看不懂的地方根據(jù)劇情來猜。第3遍看劇情也看字幕,但要把第2遍沒聽清的部分拎出來多讀幾遍,加深印象。 三遍下來,不知道你會不會聞劇色變了?無論是看劇,還是聽VOA,學習都應(yīng)該是一個目標明確、刻意練習的過程,這個過程肯定會有些枯燥。但如果你只是為了看劇而看劇,那也沒什么好內(nèi)疚的,別騙自己說你在學英語就好了。 05 口語訓練: 我就是我,誓不模仿他人? 我有個學生一直苦惱于自己的發(fā)音問題,我建議她多做模仿跟讀練習,她一直沒有行動。后來,她跟我說,她就是不喜歡模仿。 我小時候也跟她一樣,覺得外國人的語調(diào)好奇怪,不想模仿。但我逐漸意識到,要想說一口漂亮的英語,模仿是必經(jīng)之路。 美國教授Alexander Arguelles曾大力推廣shadowing(影子跟讀法)。Shadowing指的是你同時或慢半拍,根據(jù)聽到的內(nèi)容做實時模仿,就像演說者的影子一樣。我大學時曾用這種方法練過一段時間,覺得效果不太好,因為實時模仿的難度太大了,而且在不理解的情況下模仿會事倍功半。 但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將這個方法稍微調(diào)整一下:先聽一段話,暫停一下,再模仿。這樣我們就有時間理解其含義,注意其語音音調(diào),然后再有針對性地模仿,這樣實施起來既不急迫,效率還更高。 怎么樣,今天你模仿了嗎? 06 語法學習: 對語法或顧慮過多,或不屑一顧 關(guān)于語法教學的必要性,在老師及學生中都存在著不同的聲音。 有些學生對語法太較真,喜歡分析每個句子的成分,在造句時也必須先確定語法正確才敢說出口,支支吾吾,追求準確度卻丟掉了流利度,得不償失。 準確度和流利度是衡量英語水平的兩大標準,缺一不可。語法分析不是提高準確度的唯一途徑,我們還有其他方法:多聽多讀多模仿,堅持輸入,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各種句型。這種方法還有助于培養(yǎng)英文思維,提高流利度,比硬摳語法要高明得多。 那么語法學習還有必要嗎? 有些學生就對語法不屑一顧,他們說既然外國人都不學語法,為什么我們還要學?而且只要能溝通就行了,何必在意那么多細節(jié)? 這些同學所造的句子經(jīng)常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同樣的語法問題,如“I am come from Shanghai.” 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錯,甚至認為這是英語的錯,而不是自己的錯。 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準確度還是需要語法知識的協(xié)助來實現(xiàn)的。外國人不需要專門學語法,是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在大量的閱讀、寫作中習得了語法規(guī)則。我們可以模仿這種方法,像前文提到的那樣增加句子的輸入,但在國內(nèi)畢竟缺乏類似的語言環(huán)境。 學語法就相當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語言,那些單詞的功能、常見的句型以及時態(tài)轉(zhuǎn)換的規(guī)則都被前人總結(jié)好了,我們稍加學習,就能掌握這些秘訣。在它的幫助下分析自己錯誤的原因,快速糾正錯誤,何樂而不為? 語法是我們學英語道路上的工具,它既不是目的地,也不是障礙物。在溝通中,我們不必對它過分在乎,也不要不屑一顧。別拘謹,大膽犯錯吧,只要別忘了小心糾正。 07 學習規(guī)劃 偷懶幾天,改日再惡補? 上課的時候經(jīng)常有學生向我坦言:“老師,我前幾天都沒碰英語,今天剛花了幾個小時來惡補?!?/p> 每次我都會忍不住跟他們嘮叨艾賓浩斯在1885年提出的遺忘曲線: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先快后慢的,在最初階段遺忘得最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若能及時復(fù)習,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 今天我們學了新知識,如果不復(fù)習,一天之后就只剩25%了,相當于又要再學一遍。而如果我們趁熱打鐵及時復(fù)習,一天之后還能記得98%,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所以既然開始了學英語,就最好一天也不要斷。每天都溫故而知新,待到短時記憶都轉(zhuǎn)化成了長時記憶,你就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學霸了。 如果你很忙,那就每天利用半小時的碎片時間來學習吧。相信我,每天堅持學習半小時,比一周專挑一天來學4個小時,效果強多了! ----—— 以上就是我根據(jù)這十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的7大誤區(qū),希望我的避坑方針能對你有所啟發(fā),助你少走彎路。 然而學英語的路上,何止7個誤區(qū)?不妨分享一下,你們在學習過程中還踩過哪些坑?遇到哪些難題? 你們的留言,也許會決定下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