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廬守墓·吳澤浩繪 公元前479年農(nóng)歷2月18日,傳播治世理念的孔子終于到下了他偉岸的身軀,史籍記載“葬于泗上”。他的死在當(dāng)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魯哀公為其讀“誄文”,燕人前來觀葬禮。而后世更是對他念念不忘,以至于累代加封,從最初魯哀公的“尼夫”,一直到清世祖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在孔子以后,其后代子孫接冢而葬,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大家所熟知的孔氏家族專用墓地——孔林。 那么,按當(dāng)時的族群墓地管理制度,孔子死后是應(yīng)該隨父母葬在防山腳下的梁公林,而他為什么選擇了魯城之北的泗水南岸呢?這似乎是一個歷史之謎。要想解開其中的奧秘,我們需要從孔子的身世、家庭組成情況、社會環(huán)境及人物性格等零散的歷史碎片中追蹤分析,尋求答案。 公元前551年,孔子呱呱墜地悄然來到人世間,除父母倍感喜悅、痛愛有加外,這份喜悅似乎對其族人沒有太大的影響,甚至多少有點(diǎn)不屑一顧。后來的事實(shí)證明,孔子父親去世后這種情緒表現(xiàn)的十分明顯,以至于母親帶他離家出走,并且十幾年沒有什么聯(lián)系。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朝的貴族,商被周滅亡后,周成王見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很是忠厚,便命其代替商后就封于宋國去,其后世代相傳。到了宋殤公九年(前711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任宋國大司馬并受遺命輔佐殤公。太宰華督因不滿孔父嘉掌權(quán)便對國民宣稱:國君即位十年,對外打了十一仗,民生痛苦不堪,都是大司馬孔父嘉的責(zé)任,應(yīng)當(dāng)除掉他以安定民心。不久,華督發(fā)動政變,殺死了孔父嘉并霸占了其妻,后又弒宋君殤公,另立宋莊公。這樣華氏執(zhí)權(quán)勢力壯大,在宋國為所欲為,而孔氏家族失勢漸衰。此時,孔父嘉有子木金父漸已成人。此后,木金父生祈父(又稱鐸沂父),祈父生孔防叔。因孔、華兩氏族之間結(jié)有世仇,期間孔氏族人被處處刁難,故孔防叔畏怕華氏的威逼挑釁,躲避逃難離宋而奔魯。由此,孔防叔在陬邑(今曲阜息陬一帶)定居為魯人,但已經(jīng)沒有了顯赫的頭銜。防叔生子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孔子的父親即為叔梁紇。因該時期兄弟間起名排序是按孟(伯)、仲、叔、季排列,所以,從叔梁紇的名字可以看出,他應(yīng)為伯夏的第三子,其他的或許沒有什么可炫耀的功績則被史籍忽略遺漏了。 叔梁紇是魯國的一位武士,因?qū)医☉?zhàn)功,被授予陬邑大夫。他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因先天足部有殘疾,按照當(dāng)時的禮制不宜祭祀,故而不能立嗣。便又娶了顏征在,“祈尼山”而生孔子。由此我們可知,當(dāng)時的孔氏家族在當(dāng)?shù)匾咽切【咭?guī)模并有一定的影響力。 叔梁紇與顏征在的結(jié)合,是否有悖常理是家族接受其母子的關(guān)鍵所在,特別是在叔梁紇去世之后。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稱“野合”而生孔子,后世對野合而生頗多議論,有一種主流解釋就是夫妻年齡差距太大,而不合周禮謂之“野合”,這恐怕是后人出于對孔子的敬重而自圓其說。試想,孔子出生在這樣一個背景復(fù)雜的家庭中,雖然得到了祭祀的名分,但由于“野合”之故,得不到大家庭的溫馨照顧,幼年時期的生活非常不幸。三歲時,年老的叔梁紇便去世了。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顏征在帶著兒子離開了原來居住的陬邑昌平鄉(xiāng),遷居到魯都城一個叫闕里的地方,過著孤兒寡母的艱難生活。這是后人為此給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然,孔子不會后來回憶道:“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 孔子17歲那年,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去世,這對孔子的情感世界打擊很大。按當(dāng)時周人禮俗,應(yīng)實(shí)行父母合葬。但是,由于長時間不與族人有任何聯(lián)系,所以不知道父親叔梁紇墓冢的確切地址,只得把母親的靈柩暫時殯置一地。直到陬邑的一位老年婦女告訴他父親的確切地址后,他才依禮把母親和父親合葬在一起。 19歲那年,孔子娶宋國女子亓官氏為妻,一年后生下了他們的獨(dú)子。此時的在魯國孔子已是小有名氣,所以魯昭公聞訊后派人送來鯉魚向孔子以示道喜,恭賀孔子夫婦為魯國添丁??鬃右源藶闃s,故給他兒子取名鯉,冠禮后,字伯魚??鬃?0歲時開始授徒講學(xué); 50多歲的時候,他開始走上仕途,擔(dān)任過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行政職務(wù);后來因魯國政治混亂,難以施展政治抱負(fù),于是在54歲那年,攜弟子顏回、子路、子貢等,開始了長達(dá)14年顛沛流離的周游列國生涯。 史載,魯哀公十年(前485年),孔子的妻子亓官氏去世。此時孔子還在衛(wèi)國周游,沒有回來料理妻子的后事。所以孔鯉只能按當(dāng)時的殯葬禮制,先把母親殯于他處。心想待父親歸魯后,由父親定奪再選擇墓域而葬。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即亓官氏去世后的第二年,孔子結(jié)束了周游列國的顛沛生涯,回到了魯國。此時,孔子已是68歲高齡的老人。為了讓妻子的靈魂早日得到安息,孔子在 “魯北泗水之南,洙水之北”新辟了一塊塋地,這是孔林墓地之始。但是為什么孔子選擇了洙泗之間作為其妻的墓地呢? 曲阜的名字是由地勢而起的?!蛾I里文獻(xiàn)考·城邑山川》一文對曲阜一名作了注釋:“曲阜,古帝都也。《爾雅》曰:‘大陸曰阜’。魯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它東起防山,蜿蜒西向孔林,宛如一條臥龍。原來,孔子之所以選擇此地作為妻子的墓地,就是看中了祖墳?zāi)沟卦谏?,新墓地在下,地勢一脈相承,并沒有分離,且也符合當(dāng)時“葬于北方北首”的習(xí)俗及擇高而葬的選域特點(diǎn)。再者,也融入了早期與族人矛盾的情感因素,不愿在踏進(jìn)無謂的糾葛中。在曲阜,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孟(林)占高,顏(林)占洼,孔家占了龍尾巴”,充分說明了孔林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的優(yōu)越。 孔子的兒子孔鯉一生沒有什么大的作為,一直在闕里家中與母親相依為命,奉養(yǎng)其母,母子情深,以至于亓官氏死一年后,孔鯉一度“期而尤哭”。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孔鯉死于闕里家中,享年50歲。此時,孔子已經(jīng)是70歲的高齡了,他也沒有讓孔鯉隨祖墳葬在防山,而是把兒子葬在了妻子的身邊,使之母子亙古相依。這是繼顏征在之后,孔林的第二個墓冢,同時這也預(yù)示著孔子將來也不會葬于祖墳,而是要隨妻兒而葬。 孔子墓雖然不是葬在孔林的第一處墳?zāi)?,但它卻以孔子的人格魅力而首推,高大威嚴(yán)的紅墻四周相圍,成為孔林的重中之重,林中之林。孔子墓封土東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有石碑二通。前碑篆書“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黃養(yǎng)正書;后碑篆書“宣圣墓”三個字,為金孔元措所立。墓前的石臺,初為漢修,唐時改為泰山封禪石筑砌,清乾隆時又予擴(kuò)大。碑前有石供案、奠酒池和石砌拜臺以及磚砌花欞圍墻等。 這里曾接受過許多帝王將相的頂禮膜拜,發(fā)生過許多悲喜往事,承載了許多情感糾葛,直到今天依然寄托著人們的情懷。讓我們趨步前來瞻仰“圣陵”,緬懷這位東方的文化巨人、民智的開啟者,國人在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