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式營造丨記錄五臺山臺懷鎮(zhèn)內(nèi)宗教古建筑群

 哲齊66 2020-02-24

五臺山,又稱“金五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nèi),為文殊菩薩道場,與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且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在世界范圍內(nèi)和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成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臺山佛教建筑始于東漢,歷朝增建,規(guī)模宏大,清朝喇 嘛廟的引入使其成為中國唯一一個青廟(喇 嘛的住所)黃廟(和尚的住所)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2009年6月26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五臺山圖的來源

具《華嚴(yán)經(jīng)》等數(shù)十部佛經(jīng)記載,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為三世諸佛之母、無量菩薩之師,文殊菩薩在過去久遠劫時,就是平等世界的龍種上佛。

《五臺山圖》就是五臺山自然、地理、寺院、瑞相、靈跡的佛畫。

最早的《五臺山圖》是會賾與張公容等在龍朔二年,就是公元662年所繪制的東傳河北,西達三輔的《五臺山圖》小帳。

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完整地保留下1300年前的《五臺山文殊圣跡圖》

五臺山圖的內(nèi)容

敦煌石窟61窟中正壁西側(cè)的五臺山圖,長13.45米,高3.42米,面積達45.999平方米的巨型山水畫,作為文殊菩薩像的背景。

該畫詳細的描繪了從山西太原經(jīng)五臺山至河北省的正定縣800余里的山川、形勢、村莊、寺庵、殿塔、瑞相、靈跡,蘭若、橋梁、城池、乘騎、駝馬、涼亭、房宇以及高僧說法、信徒巡禮、著名史跡、靈異瑞祥等等。

其中,建筑199處、橋梁13座、佛菩薩畫像20身、僧俗人物428人、乘騎駝馬48匹、運駝13峰。 

清晰可看到的標(biāo)題195條,靈端異象46幅、寺庵蘭若85座、寶塔15座、地名32條、巡禮送貢12例、其他5條。

五臺山圖從結(jié)構(gòu)看,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各種菩薩赴會、諸天、羅漢、天龍八部等化現(xiàn)及靈端瑞相。

中部:臺頂、及寺院蘭若。

下部:太原-五臺山-正定期間的寺院、寶塔、橋梁、建筑、城池、鄉(xiāng)村。

五臺山圖

是一幅文殊道場的鳥瞰圖。

其規(guī)模之宏大、構(gòu)思之縝密、內(nèi)容之豐富、布局之嚴(yán)謹......

是一幅詳實的歷史地理圖、佛像史跡圖、山水人物圖...

更是引導(dǎo)眾生的朝圣圖。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和繁峙縣之間,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4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 、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稱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五臺山所在的山西處于黃土高原,地旱樹稀,視野里整整一個是土黃色的世界,可以稱為金色世界;峨眉海拔很高,山頂積雪,可謂銀色世界。

《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五臺山三月東臺地區(qū)山脈

東臺三月日出

東臺石牌坊

五臺山北臺主峰

五臺山北臺地區(qū)山脈

五臺山臺山頂廟宇

五臺山臺主峰3061.1海拔

五臺山臺山頂?shù)貐^(qū)

五臺山臺頂?shù)貐^(qū)廟宇

五臺山臺山頂廟宇

五臺山臺山頂古塔

臺山頂廟宇

臺山頂廟宇

獅子窩塔

獅子窩琉璃塔

五臺-西臺山頂?shù)貐^(qū)

五臺-西臺山頂?shù)貐^(qū)

五臺-臺山頂?shù)貐^(qū)小路

五臺-臺山頂?shù)貐^(qū)山脈

五臺-臺山頂?shù)貐^(qū)

五臺山這里有著濃縮的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信仰、藝術(shù)等氣息。如果您要去了五臺山,會感覺古人真是了不起,從南臺1217至北臺3061海拔米高度上的幾個臺的主峰上建造一座座宏偉的寺廟。站在五個臺的臺頂放眼望去,景色各不相同,終于領(lǐng)略到了國畫中山的偉岸、壯麗。俗稱東臺可看云海日出、中臺可摘星星、南臺看花、西臺賞月、北臺觀雪。五臺山地區(qū)山上的寺院也很多,讓人感覺到佛教圣地的宏大與壯觀。

五臺山現(xiàn)有建筑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巖山寺(繁峙縣)、洪福(定襄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圣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其余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臺山臺懷鎮(zhèn)宗教古建筑群

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zhèn)顯通寺南側(cè),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這里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獨成一寺,因院內(nèi)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聳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內(nèi)的主要標(biāo)志。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

塔身撥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臺山群寺簇擁之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做為五臺山的標(biāo)志。此塔通高七十五點三米,環(huán)周八十三點三米。塔基為正方形,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yōu)美。塔頂蓋銅板八塊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頂中裝銅頂一枚,高約五米,覆盤二十一米多,飾有垂檐三十六塊,長兩米多;每塊垂檐底端掛風(fēng)鐘三個,連同塔腰風(fēng)鐘在內(nèi),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個。 

五爺廟

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爺廟創(chuàng)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  殿內(nèi)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

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 

五爺廟也稱萬佛閣座落于臺懷鎮(zhèn),與大白塔相毗鄰,是通往顯通寺的又一條路徑。寺廟地勢開闊,當(dāng)年是大清歷代皇帝朝臺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盎食恰敝寥f佛閣之間,終年涌動著接踵而至的羲圣觀光者。

建筑特色:萬佛閣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整座院落由文殊殿、五爺?shù)?、戲臺、僧舍組成,呈四令型。

寺廟古松掩映,殿內(nèi)香煙繚繞。觀其建筑格局,方知這里的布局非常別致,外觀呈兩層樓房的文殊主殿座東向西,俗稱“五爺廟”的配毆則座北朝南,正南面還有戲臺一座。

據(jù)史科記載,萬佛閣最初建于明代萬歷四十四年,建筑年代最早的是文殊殿,建筑手法為三檐四出廊,呈歇山頂,內(nèi)供同樣大小的佛像一萬尊,因名萬佛閣。

菩薩頂

菩薩頂位于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wù)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菩薩頂盤踞山頭,地勢較高,加上這里殿宇云集,布局嚴(yán)整,因此顯得雄偉壯觀。山門前的108級石階,暗指山西舊屬的108個縣。游人參觀菩薩頂時,往往在這些石階上俯視臺懷鎮(zhèn)全景,留影逗留。山門內(nèi),分布著天王殿、鐘鼓樓、菩薩頂、大雄寶殿等主要寺廟建筑,這些建筑的屋頂,都用三彩琉璃瓦覆蓋,顯得五彩繽紛。雖經(jīng)幾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至今依然色澤如新。東禪院當(dāng)中的碑亭,聳立著兩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達六米。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碑文,簡述了菩薩頂?shù)臍v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經(jīng)歷,書法字體流利,氣勢不凡。菩薩頂現(xiàn)存建筑,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參照皇宮官制式,顯得富麗堂皇,尤其雕刻藝術(shù),最值得珍視。

顯通寺

臺懷鎮(zhèn)的大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廟,始建于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圣地,立即看中五臺山的風(fēng)水,并奏明漢明帝在這里破土建廟,揭開了五臺佛國歷史的第一頁。 

寺院面積8公頃(一百二十畝),各種建筑四百多間,多為明清遺物。排列于中軸線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氣勢。 

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占地約670平方米(一畝二分)為五臺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殿內(nèi)佛像高大,金碧輝煌。五臺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 

無量殿是我國磚石建筑藝術(shù)的杰作。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nèi)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制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又稱無梁殿。

在顯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銅鑄件組裝而成的純粹金屬建筑物,人稱“顯通銅殿”。 

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后,少主年幼無知,皇親李良發(fā)動了宮廷政變,接管了江山,就將娘娘李彥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宮,想絕明朝后裔。這少主就是后來的萬歷皇帝。大臣徐彥昭和楊波進入冷宮行讕,李娘娘又氣又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少主交給了徐、楊二人帶走,讓他們好好撫養(yǎng)。后來少主當(dāng)了皇帝,懲除了奸臣。為了感謝母恩,就決定在五臺山為李娘娘建造一座銅殿。據(jù)記載,這座銅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在現(xiàn)在太原市郝莊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兩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興建永祚寺(即雙塔寺)的過程中,又奉萬歷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建筑的。

黛螺頂

黛螺頂位于臺懷鎮(zhèn)東面清水河旁,距臺懷鎮(zhèn)不遠。黛螺頂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稱,寺廟建在山頂上,所以被稱為“黛螺頂”。 

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時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nèi)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頂碑記。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  

據(jù)說,乾隆來五臺山,屢次欲凳臺頂進香拜佛,皆被風(fēng)雨所阻,乾隆對黛螺頂?shù)那嗪蜕姓f:“五年后我再來時,既要登臺頂,還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辦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辦法:模仿五個臺頂?shù)奈宸秸晌氖?,即東臺頂?shù)穆斆魑氖?、西臺頂?shù)莫{子吼文殊、南臺頂?shù)闹腔畚氖狻⒈迸_頂?shù)臒o垢文殊、中臺頂?shù)娜嫱氖?,合塑于黛螺頂?shù)恼睿ㄋ源说钣址Q五文殊殿),登黛螺頂?shù)扔诘俏鍌€臺頂,進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個臺頂?shù)奈宸轿氖?。乾隆于五十一年?786)三月來此殿進香,朝拜五方文殊并親筆題詩,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臺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qū)別,登五座臺頂朝拜文殊,你替我辦這件事?!搅说谖迥?,青去果然想出辦法:模仿五個臺頂?shù)奈宸轿氖?,即東臺頂?shù)穆斆魑氖?,西臺頂?shù)莫{子吼文殊,南臺頂?shù)闹腔畚氖?,北臺頂?shù)臒o垢文殊,中臺頂?shù)娜嫱氖?,合塑于黛螺頂?shù)恼睿ㄋ源说钣址Q五文殊),登黛螺頂?shù)扔诘俏鍌€臺頂,進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個臺頂?shù)奈宸轿氖?。乾隆于五十一年?786)三月來此殿進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親筆題詩,刻在黛螺頂碑記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臺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qū)別,登五座臺頂朝拜文殊菩薩叫大朝臺;登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則叫小朝臺。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  

要至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輔成,全程共計1080個臺價。登上大智路,煩惱頓消,登頂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頂?shù)呐茦牵{和山門了。黛螺頂坐東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內(nèi)有殿堂僧舍48間。中軸線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天王殿、旃檁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天王殿,面寬3間,單檐硬山頂,內(nèi)塑四大天王。旃檁殿坐落在六角臺基上,邊長為10米,上部為六角重檐攢尖頂,內(nèi)供釋迦牟尼,即旃檁佛。五文殊殿,面寬5間,單檐歇山頂,四出廊,無斗拱,內(nèi)供五方文殊。大雄寶殿,面寬5間,19.2米,進深9.6米,單檐硬山頂,五脊六獸,前出廊,內(nèi)供銅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帝釋天、大梵天、迦葉、阿難,兩山為十八羅漢彩塑。 

圓照寺

顯通寺鐘樓前上方,有一條別具一格的通道:沿靈鷲峰小山瘠,從底到頂石臺階疊疊升高,左拐右折。石臺階通向的第一座寺院叫圓照寺。

該寺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年間建,明清屢修,現(xiàn)今占地面積一萬二千六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八十余間。寺院坐落的地勢稍高,所以顯得開朗。站在山門前的平臺上,俯視顯通寺、楊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暢。

此寺的山門特別。一般寺廟的山門是“三門”,而這里的山門是“五門”,稱為“五前門”,是五臺山寺廟中獨一無二的山門。火山門,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第二座大殿是大雄寶殿,為此寺的正殿。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還刻有四句偈語,與塔院寺文殊發(fā)塔的傳說內(nèi)容一樣。傳說文殊菩薩在塔院寺“無遮大會齋”上化成貧女乞食,施發(fā)以后。即在圓照寺上空顯示真容,故在此處立碑造像。 

正殿后,有藏式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設(shè)小塔,造型奇特。圓照寺的聲譽大,就在這座塔上,它是中國和尼泊爾佛教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塔中藏有尼泊爾高增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樂初年,尼泊爾高僧室利沙來中國宣揚佛法,深合帝心,封為國師,賜給金印。室利沙來到五臺山,就在普寧寺坐靜修行。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將室利沙請入北京,面授宣揚佛法事宜。傳說,朱瞻基懇勸室利沙住在北京,室利沙執(zhí)意要回返五臺山,皇上沒有許可,不料第二天一看,室利沙在夜間坐化了。宣宗深悔不該勸留,于是敕分舍利子,一在京西建塔,同時建寺,名曰真覺;一在五臺山普寧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圓照寺,圓照寺原為青廟,后來改為黃廟。明永樂年間,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爾計來五臺山弘揚黃教佛法,就住在此寺。所以。圓照寺又是五臺山佛教圣地黃教流傳開來的圣寺。

羅睺寺

羅睺寺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nèi)兩幢木構(gòu)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羅睺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睺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zhèn)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于唐代。唐代時,羅睺寺是大華嚴(yán)寺(今顯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為善住閣院。1492年(明弘治五年)重建。明萬歷年間,李彥妃為祈子登基許愿,撥款重修。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經(jīng)修葺。

羅睺寺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nèi)兩幢木構(gòu)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據(jù)傳,羅睺寺過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黃教的信徒,經(jīng)年絡(luò)絡(luò)不絕,它成為五臺山黃廟中很有影響的一座寺院。在山門前有一對唐代石獅,大而雄壯嚴(yán)的氣氛。

羅睺寺現(xiàn)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jīng)閣、禪房、配殿、廊房地產(chǎn)118間。寺的后殿有一個著名的“開花見佛”活動機關(guān)裝置,那是用寺院內(nèi)的一棵“圣樹”做成的,成為五臺山十分有名的景點。殿中置有1座蓮花臺,是一個轉(zhuǎn)盤,有水波形狀的雕刻。轉(zhuǎn)盤內(nèi)側(cè)安裝了四方佛,二十四諸天和十八羅漢畫,中央有木質(zhì)瓣?;ò瓯銜堥_。當(dāng)花瓣開放時,背對背、面朝外的四尊佛像便會顯現(xiàn)出來?!伴_花見佛”之名,便由此得來。

羅睺寺順彎曲的夾墻石道來到山門前,門兩旁的石獅,一雄一雌,碩大雄渾,威武壯猛。臺懷中心區(qū)諸寺多雕有石獅,而唐代的遺作惟有此一處。山門里一共四重大殿。

這開花現(xiàn)佛的制作與一段神奇?zhèn)髡f相關(guān)。山門內(nèi)東側(cè)原有一棵古松,宋朝丞朝張商英游五臺山時,親眼目睹樹頂呈現(xiàn)神燈,后人將這顆松樹尊為“佛樹”。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樹突然枯死。為祭奠佛樹,便將枯樹伐倒,主干做成“開花現(xiàn)佛”,枝梢及斧渣鋸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稱為“松塔”。


作為十大黃廟之一的羅睺寺還是漢藏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眾來五臺山朝拜幾乎都要到羅睺寺禮佛。

殊像寺

殊像寺,坐于山西省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fēng)景優(yōu)雅。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歷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

殊像寺,在山西五臺山懷鎮(zhèn)西南1公里處,殊像寺也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寺內(nèi)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 創(chuàng)建于東晉(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毀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歷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nèi)有重修碑記。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廟?!?/span>

寺內(nèi)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閣(大殿),現(xiàn)存殿宇為明弘治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檐九脊歇山頂,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qū)最大的殿宇。殿內(nèi)正中佛臺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文殊殿內(nèi)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 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羅漢在峻嶺間的千姿百態(tài),有降龍伏虎、撼山探海、聆聽講經(jīng)、端坐習(xí)定、腳踩水獸、坐船渡海、飛行空中等各種形像。描繪出了羅漢們的苦行,表現(xiàn)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的博大深遠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彩色懸塑畫。

碧山寺

位于臺懷鎮(zhèn)東北2公里北臺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間,是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費食宿,如果從這里啟程時缺少路費,寺內(nèi)還會周濟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這里作為必朝之地。 

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天順年間,當(dāng)時稱普濟寺,此廟宇地處北臺葉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稱碧山寺。現(xiàn)在的全稱是“碧山十方普濟禪寺”。

碧山寺建筑宏偉,環(huán)境幽美。寺區(qū)林蔭蔽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絕佳。古人有游普濟寺詩云:“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碧山寺現(xiàn)在是國務(wù)院公布的“全國重點寺觀”。寺廟規(guī)模十分壯麗,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四重大殿。山門前彩色牌坊上的對聯(lián)寫道:“敷演清涼,四時瑞雪常飄,幻出銀裝世界”,“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詞美,字好,意更佳,是對碧山寺奇特、瑰麗自然風(fēng)光的絕妙寫照。 

南山寺

南山寺是山西五臺山 的一座大寺,距臺懷鎮(zhèn)約2公里。該寺始建于南北朝時的梁,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南山寺北距臺懷約2公里,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余間,占地6公頃,規(guī)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筑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始創(chuàng)于梁重創(chuàng)建于元代,時稱“大萬圣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xù)施工23年,終于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南山寺有兩個通道可以上去,一條是走正門,延石梯上山,另一條是盤山石路,開車可以上去。

南山寺始創(chuàng)于梁重創(chuàng)建于元代,時稱“大萬圣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xù)施工23年,終于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

龍泉寺

著名的龍泉寺便位于東溝北的山嶺下,離臺懷鎮(zhèn)約5公里。龍泉寺之名源于寺東側(cè)這眼泉水。泉亭下這股山泉清澈晶瑩,味道甘爽。傳說很久以前九龍作惡,文殊菩薩施行佛法把它們壓在附近這九道山嶺之下,在這眼泉水底部還可看到九條小龍的影子,所以被命名為龍泉。泉旁古剎便取名龍泉寺。龍泉寺位于中臺頂腳下,九道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龍齊頭并身會飲于龍泉,因此人稱這里為九龍崗。 

龍泉寺創(chuàng)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0余間,坐北面南,并排三處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shù)瑰寶。影壁和牌坊與東院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由108級石板臺階相連。臺階底部這道照壁,正中所嵌這組漢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臺山主要寺廟的微縮示意圖,中心這個葫蘆形寶塔代表臺懷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則是中臺頂?shù)难萁趟?;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頭,代表佛母洞;東南側(cè)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標(biāo)志觀音洞,供有彌勒佛的樓閣代表棲賢寺。這組石雕,刻工精細,構(gòu)圖巧妙,堪稱一絕。而臺階上面這座三門四柱牌坊更為精致壯觀,全部用漢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門拱券,都采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整個牌樓雕滿飛龍、花梁、紙扇、寶鏡、書筆、塵撣、玉壺等多種圖案,形象逼真。這座民國年間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藝術(shù)的稀世之寶。牌坊后面的東大院前后兩進,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龍泉寺三寶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師殿前。這是為清末民初五臺山高僧普濟所修的墓塔,通體全用漢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臺6.4米見方,高 1.5米,上邊和下邊各雕一圈蓮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剛,臺基中間內(nèi)槽的坐佛小像為110尊。墓塔底座為八角須彌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寶壺形塔肚設(shè)四龕,各刻一尊彌勒佛像,這是因為普濟生前自稱彌勒轉(zhuǎn)世,所以弟子特刻彌勒像。塔腹上面這八角飛檐,配以斗拱,宛若傘蓋,既蔭被四佛,又美觀大方。頂覆圓盤上原安銅頂,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為南山寺第二代當(dāng)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龍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傳楊業(yè)戰(zhàn)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遺骨葬于塔下。

金閣寺

金閣寺位于南臺之北,中臺之南,除五座臺頂?shù)乃聫R建筑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距臺懷鎮(zhèn)約15公里。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guān)系。

現(xiàn)存寺廟建筑及塑像設(shè)置,均為明、清及民國時復(fù)修和添制后的形制。全寺坐北朝南,分前后兩院。前院以觀音閣為主體,中有八座閣式通殿,后為大雄寶殿,兩廂為僧舍。占地面積共達210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160多間。

廣宗寺

位于五臺山臺懷鎮(zhèn)營坊村山腰。沿靈鷲峰小山脊的石臺階繼續(xù)登高,路過的第二處寺院叫廣宗寺,該寺的天王殿就在路邊。廣宗寺俗稱銅瓦殿。該寺背依靈鷲峰,面臨臺懷諸寺,規(guī)模雖小,但布局嚴(yán)謹,列為五臺山十大青廟之一。

廣宗寺創(chuàng)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肚鍥錾街尽份d:“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并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內(nèi)正殿背后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對創(chuàng)建廣宗寺的情況作了較詳細的敘述。原來,廣宗寺的銅瓦殿,計劃在東臺頂建造,后因“峰頂極高,風(fēng)勢雄猛”,“無益于后”,才選址于此處。

廣宗寺占地面積為二千九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二十八間,布局小巧緊湊。緊挨道邊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銅質(zhì),造型很好,那盤腿打坐、大腹下附、滿臉堆笑、樂觀無憂的樣子,使人觀后受到感染,與大肚彌勒菩薩對笑不已。穿過天王殿,面迎銅瓦殿。大佛殿位居正中,因殿為銅瓦蓋頂,以固千年,觀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稱銅瓦殿。是該寺的主殿,殿建三間,重檐歇山頂,原頂部為銅瓦銅脊,現(xiàn)留銅脊和少部分銅瓦。木建大殿,上覆銅瓦,在五臺山寺廟中僅此一處。殿內(nèi)佛壇上立木制方格,供有上下兩層圣像。下層三尊是銅鑄“兩方三圣”,正中為阿彌陀佛,兩側(cè)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佛家稱西方極樂世界有主佛阿彌陀,身旁有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人死后“往生凈土”的地方。上層三尊圣像為泥塑,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兩側(cè)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大殿兩壁供有鐵鑄十八羅漢。后壁兩角分別供有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正殿內(nèi)不太寬闊,供有如此多的圣像,使人感到“琳瑯滿目”。正殿前內(nèi)額掛有康熙御匾,上師“云嵋”二金字。

廣仁寺

廣仁寺規(guī)模較小,布局卻很嚴(yán)整的寺廟。寺中存有藏文大藏經(jīng)《甘珠爾》,非常珍貴。與羅候寺僅一墻之隔。它的創(chuàng)建原因與別的寺廟不同。清朝康熙年間,羅候寺由和尚廟(青廟)改為喇嘛廟(黃廟)之后,從甘肅、青海、內(nèi)蒙古等地來五臺山朝拜喇嘛廟的藏族、蒙族信徒日益增多。這時,羅候寺便辟出一塊地盤,修房蓋屋,接待他們。到了道光年間,人們就把羅候寺的接待處修建成了一座寺院,這就是廣仁寺,也叫十方堂。具有濃烈的喇嘛教寺廟的特色。 

觀音洞

觀音洞,因位于棲賢谷口,又稱棲賢寺,距臺懷鎮(zhèn)約十里。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寺院建造在懸崖之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徑的崖壁邊緣護有紅圍墻,迤邐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勢十分險峻。傳說觀音洞的巖洞是觀音菩薩顯示靈跡的地方,故緣洞建寺?!肚鍥錾街尽份d:“洞有滴泉,味甘?!庇稳艘曋疄椤笆ニ?。古詩贊道:“足躡云梯上翠巔,畫樓飛閣接云天。殷勤瞻禮圓通相,一滴甘泉熱惱蠲?!本褪菍τ^音洞的真實寫照。

觀音洞寺宇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下院方整,圍墻高筑。以下殿的當(dāng)心間穿堂而過,便是此登崖壁的石臺階。

觀音洞

觀音洞分上、下兩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不大。下院被高墻圍攏,一座正殿巍峨矗立。 

中華傳統(tǒng)建筑丨記錄中國現(xiàn)存唐 五代十國 宋遼金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新發(fā)帖)

中華傳統(tǒng)建筑丨記錄中國現(xiàn)存唐代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

中華傳統(tǒng)建筑丨記錄中國現(xiàn)存五代十國時期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

山西古跡|晉北忻州朔州大同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文化古跡

中華傳統(tǒng)建筑丨記錄中國現(xiàn)存八座遼代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

國保山西|唐 五代 宋遼金元明寺觀壁畫賞析

中式營造丨記錄五臺山臺懷鎮(zhèn)之外國保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

國保山西丨運城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一

田野調(diào)查丨國慶再走濁漳河谷-測繪考察八國保古建筑招募

五臺山地區(qū)丨9月古建筑游學(xué)考察之旅招募

丨中丨式丨營丨造丨

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神

注:本文由中式營造(ID:Chinese-Construction)整理編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