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很喜歡陶淵明,對陶淵明歸隱的事也很感興趣。但是無論他這一輩子經(jīng)歷多少坎坷,經(jīng)歷過多少命運的捉弄,也曾經(jīng)在詩詞當中說過很多次的要歸隱山林,但是卻也從來沒有下定決心歸隱。 蘇軾的思想是極其復雜的,儒釋道三教合流,在他的思想當中都占據(jù)相當?shù)姆至俊6谶@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依然是儒家的學而優(yōu)則仕,即便是朋友告別要歸于山間,他寫出宋詞說自己要也要歸隱,但是后來沒有拿他當真。 ![]() 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 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這首宋詞就是蘇軾的《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昶失官歸海州》,題目當中告訴我們這是送別縣令趙昶罷官回鄉(xiāng)而寫下的一首宋詞。全文讀起來非常的簡單,雖然是宋詞,但好像運用了散文的筆法,而且讀來就如同兩副對聯(lián)一樣。 ![]() “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一開始就夸贊對方非常的賢明,心胸非常開闊,也能夠非?;磉_地說走就能夠走,而且走得從容不迫?!叭艘阎疅o喜慍”是一個典故,《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說明他當官的這幾年早就已經(jīng)不太在乎得失,而在意的是自己心靈的超脫。 “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這是在拿對方的高風亮節(jié)和自己做了一個比較。對方如此賢明也如此灑脫,但是自己卻憑借著一種虛名在這里為官,對于讀書人的境界來說不免是一種玷污。 這當然是蘇軾的自謙歌詞,就是用自己來反襯出對方的品德之高潔。 ![]() “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然后表達了蘇軾的羨慕。我也想像你一樣歸隱,但是我家里沒有“二頃良田”?!岸暳继铩睂嶋H上是出自《史記·蘇秦傳》:“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在這里暗喻自己歸隱田園條件還不成熟,沒辦法和對方選擇一起歸隱。 “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只可惜呀,我也盼著一和你一樣歸隱鄉(xiāng)里,但是這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啊。既然有“二頃良田”就能歸隱,但是我這“二頃良田”時候能夠來呀? 整首詞簡單明快,節(jié)奏明朗。讀來不像是一首宋詞,倒像是一篇簡短的散文。而且無論上片還是下片,彼此之間都能夠形成完整的節(jié)奏韻律,更像是一副對聯(lián)。 ![]() 有很多人評論這首詩詞說蘇軾是在徘徊,他也盼望著歸隱,他也羨慕對方的灑脫。其實這樣的評價并不確切。 這首宋詞寫于蘇軾生活的前期,他還沒有經(jīng)歷烏臺詩案的折磨,也還沒有經(jīng)歷黃州,惠州和儋州那一段艱苦的歲月。即便在那種艱苦的歲月當中,依然沒有下定決心歸隱山林,那在此時是羨慕對方歸隱山林,恐怕也只是一種托詞罷了。 蘇軾的一生都在追求積極入世,他那些想要歸隱山林、想要皈依佛門的詩詞,其實不過是感慨而已,抒發(fā)出內(nèi)心的苦悶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