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時位列九州之一,有七千多年的人類文明史?!渡袝び碡暋肪陀校骸昂a肺?a href="http://www." target="_blank">青州”的記載。明萬歷年間趙秉忠的殿試狀元卷堪稱國內(nèi)獨有,大文學家歐陽修、蘇軾、李清照都在這里留下過足跡。心儀多年未能成行,這次適逢山東寫作學會在青州市召開理事會,有機會感受到這塊土地的古老和厚重。 古城的石板路
走進青州,漫步古城,腳踏在石板鋪就的路上,一股濃濃的人文歷史氣息撲鼻而來。
曾經(jīng)粗糙的青石板,隨著歲月的延續(xù),已經(jīng)磨出了光亮。這青石板的光亮里既有王公貴族的馬車踏出的印痕,也有來往這里的路人留下的足跡。走在石板上,“噠噠”的腳步聲,像一位老人在述說著曾經(jīng)的滄桑。我蹲下身子,傾聽石板敘說昔日的故事。石板雖然不語,但我知道它見證了一個個王朝興衰,見證了一代代王侯將相的灰飛煙滅,見證了一個個春夏秋冬時光的更迭,更是見證了在這里發(fā)生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事件。雖然石板默默不語,但它無時不把一樁樁動人的故事銘刻于心。
老街舊巷伴著座座古建筑,青磚小瓦雕刻著滄桑歲月。地方小吃、青州特產(chǎn)、精巧的手工,仿佛在告知這里地域文化的獨特。古街古韻猶存,店鋪作坊琳瑯滿目。兩側(cè)有閣老府巷、鐸樓府巷、稅課司巷、青年會和昭賢祠、房家祠堂等有名建筑,店鋪和民房錯落有致,古老的窗欞和斑駁的木門,似乎在敘說著曾經(jīng)的興盛與繁華。
踏在石板上,目睹一幢幢精雕細琢的石牌坊,聽導游講每個牌坊的故事、古城的興衰,讓人感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離阜財門最近的一個石牌坊,上書“海岱都會”四個石刻大字,記載著這里曾經(jīng)是海岱政治、文化、金融、商貿(mào)中心,記載著古青州府北銜浩瀚渤海,南控沂蒙;東扼半島之險,西仰五岳之首的地理位置、軍事地位。
漫步青石板古街,丈量著這座城市,每一步都像在翻閱著青州的前世今生,石板路不就是一頁頁鋪在古城的史書嗎?
云門山的云
云和山是一對忠貞不渝的戀人,偉岸的大山總會被飄逸的白云纏繞著,輕柔的云朵撫慰著多情而又巍峨的山,說不盡的情話扯不開的淵源。青州的云門山,古往今來,一直和云演繹著一場風花雪月的大戲。
云門山在青州西南不遠處,高四百多米。早晨景區(qū)剛剛開門,登山者只有三三兩兩。好久沒有登山,爬上幾十蹬石階就氣喘吁吁。濟寧學院楊教授多才多藝,手中的相機“咔嚓咔嚓”不停,山景秋色盡攝鏡中。我們一邊交談一邊向上攀登,轉(zhuǎn)過一座道觀,就看到高大的懸崖上,一個碩大的“壽”刻在石壁上。據(jù)說此“壽”乃明朝衡王朱厚矯在慶壽時所刻,“壽”字高7.5米,寬3.7米。往前一站,真應了那句人無“寸“高。當年衡王要的是“壽比南山”的奢愿,現(xiàn)在人們拜這大“壽”字,取的是“長壽”、“高壽”的吉利。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偶然巧合,從山門到大“壽”的石階恰好999級。久久長長,寓意著延年益壽的良好祝愿。
云門山整個山體為花崗巖結(jié)構(gòu),青石嶙峋,樹木茂密。盤旋上行,圍山向上轉(zhuǎn)過半圈。一個大洞將這座山南北打通,山陽山陰一“門”相通,寬敞的山洞上寫著“云門”二字。時近深秋,紅葉遍山,我們雖然沒有看到一股股祥云在石門溢出的壯觀,卻感受到每當祥云飛來,穿過云門那種美妙的意境。據(jù)說每當天氣變化,這里白云裊裊,股股白云從洞中涌出,飄逸而又灑脫。人在石門如入仙境,真是云從山門過、人在畫中游。站在石門,風從云門吹過,有白云撫面而過的感覺,輕柔而又愜意。閉上雙眼,聆聽著晨鐘暮鼓的音韻,如情人的嬌嫩的玉手撫摸著你的面頰,那種境界是何等的美妙和超然。一個石門讓后世人們享不盡景色之美,為青州人留下了這美妙的風景和貴重的旅游資源。
站在山頂,秋高氣爽,淡淡的白云在頭頂游弋,山頂上廟宇飛檐斗角,青州城盡收眼底。一處處石窟造像精巧絕妙,真為云門山的風景贊嘆不已,更為云門山有景致有詩意的白云所嘆服。
三賢祠的楸與槐
青州三賢祠里奉祀著宋代知青州的三位知州,他們是大名鼎鼎的富弼、范仲淹和歐陽修。
北宋年間,輔翊之臣富弼、心憂天下的范仲淹、一代儒宗歐陽修相繼來到青州。也許是上天的安排,作為名震京城的大官,來這里主政青州,在這塊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興一方文化,教化造福于民。他們胸懷黎民、心憂天下、政德卓著,讓這座城市更加豁達豪邁。后人為紀念這三位先賢而建此祠,顧謂“三賢祠”。
三賢祠修竹森森,古木參天。祠內(nèi)兩棵唐代的楸樹和宋代的兩株槐樹,皆一人不能合抱,枝干虬曲如龍,其形蒼勁古樸,其態(tài)飽經(jīng)風霜。樹下一座小亭便是范公亭。亭為石柱、磚木結(jié)構(gòu),六角飛檐,亭頂窗開,與井口相對,天光下射,水光瀲滟,別有一番情趣。井亭迎門兩柱刻石楹聯(lián)為:“井養(yǎng)無窮兆民允賴,泉源不竭奕世流芳”;后石柱兩聯(lián)是:“四境著聞行所無事,千年遺址因其自然”。
四株古樹挺立于三賢祠中,它們在寒來暑往中,迎朝云送晚霞、守日月候星辰。古樹是大地的靈魂,其根系就像血脈一樣延承著城市的歷史。范公祠門口的“世界楸樹王”老楸樹,那黝黑粗壯的身軀,早已裂滿深深皺紋,宛若一位靜坐的睿智的禪者,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舉首仰望,枝葉繁茂,郁郁蔥蔥,與另二株伸來枝叉連結(jié)為大片,濃密蔽空。三株大樹如偉岸丈夫,高風亮節(jié),雖經(jīng)千年,仍然挺拔屹立,庇護著三位先賢祠,讓人徒生敬畏之心。
古楸老槐立于三賢祠,與其說是樹,還不如說是一部史書,其枝干和樹皮都遺存著歷史的印記。它們歷經(jīng)朝代更替,目睹百姓悲歡,見證世間滄桑,看到了百姓對三位賢者的崇敬與愛戴。四株老樹至今仍偉岸挺拔,器宇軒昂,老干虬枝,陰翳蔽日,守望著三賢祠,蔭澤著世人,傳誦著三位賢者的一段段令人敬仰故事。
(作者簡介:馬西良,滕州市人,作家、文化學者。山東寫作學會理事、山東散文學會會員、棗莊作家協(xié)會理事。長期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寫出了大量的散文、小說、電視及歷史文化作品,在報刊雜志發(fā)表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三百多萬字,已出版文化讀本《滕州墨子國家森林公園探秘》、《善人善行》和散文集《眷戀》《沉香》等多部。近百篇散文被選入國家年度優(yōu)秀散文選粹(選集)或選入大中學教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