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本《學術集林》,忍不住拿幾篇文章現(xiàn)切販賣。我看的是最早的兩冊,出版于1994年,我也是1995年就買來了,一直“束之高閣”(真放在閣樓里)。顧名思義,學術集林,是學術的東西,但打開一看,也有學術邊緣的內(nèi)容,譬如講學人的;在我們非專業(yè)人士看來,也許非純學術的文章更有趣。 兩本書里面都有姜亮夫先生的文章,卷一的是《憶清華國學研究院》,卷二是《憶成都高師》。姜亮夫先生讀過四所大學:巴黎大學、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他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成都高師與清華國學研究院。姜先生是云南人,進四川趕考是騎馬去的;他們那里一共有3人參加考試(復試),其中一人不及格,校長了解到他們一路的辛苦(走了一個月),便同意那人做旁聽生,期末考合格給轉正。 成都高師校舍簡陋、陳舊,但老師很好,當時四川“五老七賢”中有好幾位在那里任教。林山腴先生教學生,首先要他們每人買一部《書目答問》,并教他們在書目單上標明三種類別:必讀、偶讀、可不讀。我看,這就是導師的作用。做學問,同一內(nèi)容,各種書要對照著看,譬如寫項羽,《史記》《漢書》《國語》《國策》要對讀。林先生不讓學生看史評家的書,如《文史通義》等,意思是先要把原著讀通。林先生講詩,說《今體詩鈔》(姚鼐)里的詩要全部背;對姜亮夫先生說:你不是做詩的人,你這人沒有詩趣!后來王國維先生也說姜先生不適合在詩的方向發(fā)展,以致姜先生把已寫的三四百首詩全都燒了。 陳希夷先生住在一個三層樓上,房子沒有梯子,用繩拉著簍子才能上去。姜先生說,他一連去了三次,陳先生見他誠懇才下來見他。陳先生說,不要專搞中國哲學,中國哲學是基礎,打好基礎后要學西洋哲學;還說:三十歲后要讀點佛學,四五十歲還沒有讀佛學,一輩子就完了。 姜先生還講到一件事,在成都高師時,有一次晚自修,外面槍聲大作,一顆子彈擦鼻而過,打得旁邊墻粉落了滿桌,幸虧當時姿勢是正坐,如果伏案則正中腦袋。 姜亮夫先生進清華研究院是備取生,不是正取生。當時他已考取北師大研究科,清華考試已過,聽人說清華入學考極難,便想去試試。他向梁啟超先生寫信請求補考,結果通過梁啟超和王國維等先生考試,錄取了。他說復試時有一道題,“寫出十八羅漢的名字”,能寫幾個寫幾個,他一個也寫不出;好在語言學與哲學考得不錯。 清華的圖書館很大,姜先生說,有時看書著迷經(jīng)常誤了吃飯,有一次他還被關在館內(nèi)過夜,“干脆看了一夜書”。講到陳寅恪先生,這么一個大學者,那時還在跟人學西夏文、蒙古文,自己真是無地自容。當陳先生知道姜先生寫了一篇評論容庚先生的文章后,批評道:你為什么不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姜說這句話對他震動很大。文章還講到趙元任先生在幾個茶杯上調音奏樂的事,因已被廣泛引用,這里就不說了。 王國維先生去世,姜亮夫先生是經(jīng)歷了的。遺體告別,學生都行三鞠躬禮,而陳寅恪先生行了三跪九叩大禮。他還講到,同學中有少部分人裝假,兩人在靈堂大哭但干哭無淚。 卷二中還有一篇《<禹貢>與顧譚二先生》,非常扎實,寫活了顧頡剛與譚其驤兩先生的特性。譚是作者的老師,曾經(jīng)與顧頡剛合作編《禹貢》,因譚與顧二人性格差異、處事觀點不一,且不能互補而分開。龔自珍詩云,“但開風氣不為師”,顧頡剛屬于“開風氣”者,而譚其驤偏于“為師”;就是說,顧做學問傾向大膽假設,有新的觀點要趕緊發(fā)表,譚則善于小心求證,文章必須講究質量??雌饋?,顧的思想在編刊物中還是實用的,而譚的原則更適合自己做學問。例如顧說,辦刊物是一種事業(yè),可以培養(yǎng)人,給人提供舞臺,只為自己則專做研究即可;對刊物的文章質量要求不能過高,保證三分之一以上高質量文章就可以了,時間必須保證。但譚其驤在質量與期限面前,會毫不猶豫選擇質量,辦刊不顧脫期,自己文章則寧可不發(fā)表。 更有甚者,顧頡剛的“獎掖后進”有時會做過頭,如發(fā)表某學問平庸而做事比較賣力的一個學生的文章,譚其驤看后表示無法修改,顧不惜叫譚以同一題目重寫,然后以那學生的名義發(fā)表。顧自己對約稿有求必應,沒時間就找人代筆,有時甚至來不及看與修改就發(fā)表了。譚其驤則截然不同。比如《中國地理沿革史》,顧認為譚已講了好幾年課,有現(xiàn)成的講稿,修改一下即可出版,便同商務印書館簽了約;譚其驤卻遲遲拿不出,認為講稿可以采用成說、舊說,寫書必須經(jīng)過研究,有自己的見解。結果顧只好另找他人完成此書。同樣,有一次《歷史教學問題》向譚先生約稿,當時他剛作過關于中國七大古都的報告,學生把記錄整理出來請他改定,結果上篇刊出后遲遲不見下文;他說,當時報告這樣講,現(xiàn)在覺得不妥當,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說法,所以只能拖了。 其他如《馬一浮遺札》,馬先生邀請熊十力誠懇之至;唐振常《談陳寅恪先生治史》,陳先生獨到的思想:文備眾體、詩文(傳)互補;施蟄存《勉鈴》,替《金瓶梅》洗刷;《殷海光遺札》,說胡博士淺?。坏鹊?,還有很多可看者。也有一篇題目印錯的,《王仲任尚說書》,開始便懷疑,及見內(nèi)文都是講《尚書》,便知道題錯了,證之“目錄”,正是《王仲任尚書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