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獸首銜璧 西漢前期 通長16.7厘米寬13.8厘米厚0.7厘米璧徑8.8厘米孔徑3.4厘米厚0.5厘米。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昧墓出土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玉色淺黃,大部分受沁呈雞骨白色。整體由一獸首和一臥蠶紋璧組成,整玉雕成。獸首近方形,類似鋪首,左側透雕一直立狀的螭虎,右側無,形成不對稱布局。獸鼻方橋形,上琢花瓣紋,中有銎,銜璧,可上下擺動。璧飾臥蠶紋。全器采用鏤空、淺浮雕、線雕等技法,線紋流暢,雕琢精細。 玉游龍臥蠶紋璧 西漢前期 外徑8.8厘米內(nèi)徑4.3厘米厚0.4厘米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昧墓出土 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青玉琢成,湖綠色,有白斑。兩面淺刻臥蠶紋,中心透雕一游龍,昂首挺胸,張口卷尾,作奔騰狀,肌肉遒勁,形態(tài)優(yōu)美,內(nèi)外沿有斜面凸棱。 玉臥蠶紋璧 西漢前期 直徑7.7厘米孔徑3.5厘米厚0.3至0.5厘米 1972年湖北省云夢縣大墳頭1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玉青白色,孔周略厚,邊緣稍薄,兩面紋飾相同,均為臥蠶 表面殘留部分朱砂。 玉劍璏zhì 西漢前期 高4.2厘米上寬4.3厘米下寬5厘米中厚1.2厘米。 1972年湖北省云夢縣大墳頭1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玉青色,略呈梯形,上端側面有三個小圓孔,兩面均陰刻幾何形云紋。 銅承盤高足玉杯。 西漢前期 通高17厘米玉杯高11.75厘米口徑4.15厘米。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昧墓出土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全器由青玉杯、杯座、杯托、銅托架、承盤等組成。玉杯圓筒形,平底,杯身飾三區(qū)不同紋飾,上部為兩組云紋間花瓣紋,中部飾勾連谷丁云紋,下部為五組花瓣紋,各以圈帶紋隔開;座足飾花瓣紋,下呈喇叭形,足底內(nèi)凹。杯身與座足連接處各有一雙環(huán)形小孔,可用竹條插榫貫連;杯托是一花瓣形玉片,其孔徑正好與玉杯下部吻合;托架為扁圓銅圈,上嵌三條金頭銀身的龍,龍口各銜一片杯托上的小花瓣托架平放在銅承盤上。出土時,盤內(nèi)尚存有一塊墊木,是用來填塞承盤與杯座之間的空隙的。全器由玉、金、銀、銅、木等五種不同材料精制組合而成,設計奇巧新穎,突出了群龍拱托玉杯的氣勢,顯得高貴神奇。 玉犀形璜 西漢前期 長8.5厘米高4厘米厚0.45厘米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昧墓出土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玉色黃白透青,玉質堅致,透雕作犀形。犀弓身低頭,前后肢蹲曲,長尾下垂回卷。作蓄勁前沖狀。器身邊緣起棱,中飾臥蠶紋,背部有一圓形小孔,細部以粗、細陰線勾畫,表面有絲帶痕跡。 玉韓形佩 西漢前期 長7.2厘米寬4厘米厚0.4厘米孔徑1.6厘米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昧墓出土 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玉受沁呈白色。體形修長,一面稍凹,另一面微拱似龜背,中有一圓孔,頂尖;兩邊附飾一大一小,為兩只透雕的變形鳳鳥。器表及附飾上均刻有單線云紋,表面粘有朱砂和絲絹。 金鉤玉龍 西漢前期 通長14.4厘米玉龍長11.5厘米寬1.6厘米厚0.5厘米。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昧墓出土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玉灰白色,受沁較嚴重。整器由透雕玉龍和金帶鉤組成,呈猛虎噬龍的形象。玉龍體扁,似“S”形,兩面飾臥蠶紋,龍頭向上,回首張口,尾回卷,下半折斷,斷口的兩邊各鉆三個小孔,用絲線聯(lián)綴。金帶鉤系鑄成,鉤首和鉤尾都作虎頭形,玉龍尾部套在金帶鉤的銎孔中。 玉龍虎合體帶鉤 西漢前期 長19.5厘米寬1.6厘米厚1.6厘米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昧墓出土 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玉青白色,局部因鐵銹沁染而呈深褐色斑。通體圓雕,龍虎合體,由八節(jié)組成。鉤首為瘦長形龍頭,兩后爪搭在虎背上;鉤尾為虎頭,左邊兩爪向前,右邊兩爪向后蹬。首尾兩節(jié)中心有圓銎,中間六節(jié)有圓孔貫通,用一根鐵條相連接。背面有圓柱體鈕,鈕面飾三組“S”形紋。因鐵芯銹蝕膨 脹,器表有多處裂痕。 玉劍首 西漢前期 面徑5.6厘米底徑5.5厘米邊厚1.05厘米 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昧墓出土 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玉青黃色,細膩有光澤。圓形,中心凸起,飾一菱形花紋,周圍淺浮雕四組卷云紋。外區(qū)飾臥蠶紋。底部中間有一圈凹槽以納劍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