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歷經(jīng)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積蓄深厚,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而在這層文化的沃土之上,也生長出了許多繁花,琳瑯滿目,好不熱鬧。而在這繁花錦簇之中,便有一枝,格外美麗,那便是中華文化中的語言了。雖然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都是統(tǒng)一的漢字,也規(guī)定了普通話作為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方言卻也并未因此而消失。 正如中國俗語所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語。'我國的方言類型也是多種多樣。而也正是因為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大,每個地方的口音也有很大的不同。即便國家規(guī)定了普通話作為通用的語言,方言卻依舊在被很多個使用。而在我們平常讀的漢字中,或許也正是因為普通話與方言的不同,出現(xiàn)同字不同音的現(xiàn)象。而今天要說的這個字就是“街”字,三千年來的讀音與現(xiàn)在不同,而我們或許也讀錯了。 第一、我國的方言眾多,派系繁雜,同一個字,難免會有不同的讀音。上文也提到了,我國方言的歷史可謂是十分悠久,而其最早也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黃帝和炎帝在統(tǒng)一各部落民族時,就曾將語言也進行了統(tǒng)一。而當時的語言多為華語和羌語,而后才逐漸融合,成為古語。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古語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發(fā)展、分離、融合。 而到了夏商西周時期,又出現(xiàn)了多種文字,而又因為各個朝代的兼并和統(tǒng)一,促使了語言的不斷成熟和發(fā)展。直至秦統(tǒng)一天下,文字才得到了真正的統(tǒng)一。之后又隨著朝代的更替復興,而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也正是如此,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出現(xiàn)了品類繁多的方言文化。而到了現(xiàn)在,中國的語言學家也在不斷研究語言的奧秘。 當今有許多語言學家根據(jù)漢語方言的不同特點,將我國的方言劃分為七大派系。而這四大派系,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以及湘方言。而在這七大方言派系之下,又被分別分為許多不同的次方言。就例如北方方言,其派系之下,又分有華北東北次方言、西北次方言、西南次方言和江淮次方言,可見我國方言之多。也正是如此,出現(xiàn)同字不同音的現(xiàn)象,也實屬正常。 第二、'街'這個字,在方言中,其讀法之多,更是令人眼花繚亂。上文說的,我國內(nèi)部方言派系眾多,品類繁雜,很容易出現(xiàn)同字不同音的現(xiàn)象。而我們要說的這個'街'字,3000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也正好是一個典例。在我國目前發(fā)行的《新華字典》中,'街'字只有一個讀音,那就是'jie'。但是如果我們查閱古書記載后,或許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字在我國幾千年來,很有可能并非讀'jie'。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街'字,究竟是怎么讀的呢?據(jù)史料記載,街原本讀作'gai',其原本意義是指四路相通的大道。而在我國的俗語中,也經(jīng)常說'東西街,南北路。'而在古話里,'街'字常被讀作'kre'。而后來隨著北方方言的變化,將'r'變成'j',到了18世紀時期,北京話將'街'念作'jiai'。后來又受到晉語的影響,因此有了'gai'的讀音。 但從本質來講,這種漢字讀音的演變,是不甚符合語言規(guī)律演變的。但這也不能否認其原本'gai'的讀音。況且若從押韻的角度來分析,古語中的'街'字也是應當讀'gai'的。就例如宋代程珌的《戊子正旦賀壽慈宮二首其一》。詩中寫:'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策瀾迷秀石,纖草蔭新槐。'而其中的“街'與'槐'押韻。 而在明代錢希言所寫的《晚發(fā)向金陵留別所知》中,'旅游裝太薄,一水問秦淮。月作投人璧,花為贈妓釵。酒痕昏客袂,燈火亂春街。短簿祠前樹,含煙一半霾。'在此詩中,又是'淮'、'釵'、'街'、'霾'四字押韻。可見若從古詩中押韻的角度分析,'街'字是應當讀作'gai'的。 第三、方言乃是時間為漢字刻畫的獨特外衣,不應該被摒棄。其實現(xiàn)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方言都是把'街'讀作'gai'的。這也就是說,我們或許把'街'字這個讀音讀錯了很多年。當然,這種讀音讀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方言。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普通話是時代的潮流所趨,但方言也不應該被棄之如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