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原文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①。侯王若能守之②,萬物將自化③?;鳍埽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⑤,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注釋】 1、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為?!盁o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長。 4、欲:指貪欲。 5、無名之樸:“無名”指“道”。“樸”形容“道”的真樸。 第三十七章 譯文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fā)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欲時,我就要用“道”來鎮(zhèn)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zhèn)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欲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wěn)定、安寧。 我的心得感悟 第三十七章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道經(jīng)”的最后一章,從第一章開始,經(jīng)過多次闡述、解釋,老子的“道”逐漸清晰,它是一種我們看不見但能感受到的客觀存在, 它是非人格化的,它創(chuàng)造萬物,但又不主宰萬物,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衍、發(fā)展、淘汰、新生。所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實際是對“道”的一個總結,這里的“無為”跟前面章節(jié)的“無為”都是不妄為的意思,并不是不作為。老子總結了“道”之后,他最想表達的是當權者應該學習“道”的品德,理想的執(zhí)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則,就會達到“天下將自正”這樣的理想社會。當前這個時代是個偉大的時代,也是個危險的時代。在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試錯的代價很低,“有為”的空間很大,而當前處于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關系錯綜復雜,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一步錯可能步步錯,因此對執(zhí)政者的要求也更高,更要“無為”,任何政策都要深思熟慮,反復試點后才能推出,不要頻繁改變政策,不要朝令夕改,否則會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對于我們個人而言,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領悟“道”的淳樸格外重要,明白了“道”的內涵,我們就會平靜下來,去除貪心雜念,立足當下,關心身邊的人,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去追求值得追求的東西。 分享者 2017級MBA pc 吳浩 2019-1-1 ![]() |
|
來自: 大智若愚wxy > 《《道德經(jīng)》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