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這是“智慧媽媽”、成功女性——楊瀾的育兒觀。 對于楊瀾,相信大家不會陌生。 她,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主持人、資深媒體人,而且是一名慈善家,經常為國際公益事業(yè)到處奔走。 在人們的印象中,她是一位成熟穩(wěn)重、事業(yè)有成的成功女性; 事業(yè)之外,她更是一雙兒女的母親。 她的智慧和練達,不僅體現在成功的事業(yè)上,更反映在對子女的教育上。 可能有人要問了,她經常國內國外到處飛,忙得要死,怎么會有時間好好教育孩子呢? 但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教育孩子,不要把所有勁兒都往孩子身上使。在教育中,做好自己,往往更加重要。 她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將兒子培養(yǎng)成了自己母?!鐐惐葋喆髮W的校友,將孩子送上了成功的軌道。 楊瀾在家庭生活上,十分謙遜低調,卻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她曾在一次“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育兒心得: 教育孩子,人格培養(yǎng)、身心發(fā)育、智商情商逆商(抗挫力)一個都不能少。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位“智慧媽媽”的育兒觀。 01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1996年,楊瀾在美國生下大兒子;2000年,楊瀾又在上海喜得小女兒,圓了她“美國兒子中國女兒”的夢。 由于工作原因,楊瀾無法時時陪在孩子身邊,不過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楊瀾都陪伴在了他們身邊。 心理咨詢師馬夏霞曾表示:“家長工作再忙,還是要保證基本陪伴時間?!?/strong> 從孩子出生到步入童年,楊瀾也一直是自己帶孩子,雖然有點辛苦,可她覺得很值。因為,她深知,缺少母愛的陪伴,孩子會變得委屈而脆弱。 楊瀾至今仍然記得一個場景: 那是兒子1歲多時,楊瀾第一次長時間出差,要離開五天。出差回到家,楊瀾發(fā)現兒子臉上的表情特別有層次,先是把臉轉過去,憋了半天之后,委屈得哭出了聲。 兒子委屈的表情,讓楊瀾十分心疼。她意識到,孩子幼小時期不能離開母親; 三歲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損失,以后會很難彌補。 于是,她扔掉了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一整年的“全職媽媽”。對于這個決定,楊瀾至今感到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可是,矛盾不是每一次都能調和的。 2001年,女兒三個月,還在哺乳期,剛好遇上北京申奧,楊瀾必須得在北京上海之間來回跑。 怎么辦?沒辦法,只得給女兒斷奶。 說起這件事,楊瀾一臉無奈。不過女兒卻很體諒她,還開玩笑說:“我也為申奧做過貢獻哦!” 楊瀾深知,媽媽不是萬能的,所以她給自己定了一條規(guī)矩——面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馬虎、不敷衍,并提醒自己保證做到! 在出差前,她會詳細地告訴兩個娃:去多久,什么時間回來,上午還是下午,吃過晚飯還是深夜… 楊瀾很忙,世界各地來回穿梭,可即使這樣,她仍然成為了孩子鋼琴學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 為了和孩子們多待一會,每次出差,她都會安排兒子到機場接送。 回到家中,即使再累再忙,她都會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專心致志和他們說話,認真傾聽他們說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們的世界。 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楊瀾會與他們玩拼圖、講故事,會和他們打鬧,也會和他們一起看電影。 這樣的陪伴,給了孩子非常多的快樂。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因此,家長應該多抽空陪陪孩子,和家人度過閑暇時光,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同時,還應杜絕形式上的“陪伴”。有些家長以為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了,但其實,如果你不和孩子親密互動,那只是“陪著”。 所以,家長還應該在生活中和孩子打成一片,真正的陪伴孩子,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02 不緊張,不苛求,尊重孩子的天性 一位心理專家說過:“無論你多么小心,你的孩子都會留下一些心靈創(chuàng)傷。” 楊瀾一直告訴自己,做媽媽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對孩子有太多苛求,很多情況下,父母和孩子是一種最自然的關系,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好。 孩子長大了,該上學了,那上什么樣的學校好呢? 在這些事情上,楊瀾和很多父母不一樣。 按楊瀾的條件,她本可以讓孩子上貴族學校,但是,不管到哪里,她都堅持讓孩子上普通的公立學校。 楊瀾覺得,上公立學??梢宰尯⒆咏佑|到最真實的生活,這樣對孩子才是真實可靠和有益的。 讓她欣慰的是,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兒子的學習成績還不錯,能在班上保持前三名。這讓楊瀾對兒子十分的贊賞。 當初給兒子起名字時,楊瀾夫婦曾開玩笑地說,就叫“吳(無)所謂”好了,不知是否有這個玩笑的緣故,兒子對自己的成績排名、個人的利害得失,真的有些“無所謂”。 當然,并不是真的無所謂。有時,楊瀾會鼓勵兒子競選班長,用壓歲錢為患白血病的同學捐款,積極為同學服務,這都是楊瀾十分看重的事情。 楊瀾認為,兒子要做一個好班長、好干部,他得努力讓自己各方面都優(yōu)秀,自然也包括學習成績… 有一次,兒子在學校和班里一個不守規(guī)則的同學發(fā)生了爭執(zhí),導致了兩人打架。 兒子悄悄地把那位同學拉進廁所“私了”:兩人先是打了一架,打累了,兒子道歉說自己當初勸告方式不對,但本意是為維護班級的榮譽,因此請同學諒解,最后兩人握手言和… 楊瀾得知后,對兒子大加贊賞了一番,表揚兒子能夠獨立處理矛盾而不是向老師告狀。 楊瀾說:和孩子討論他們關心的事情,其實是媽媽最應該集中精神認真對待的,因為這往往是教給孩子做人道理的最佳時機。 楊瀾曾說:“我從不要求孩子有突出成就”。相反,她希望孩子做一個快樂的人,也能給別人帶去快樂。 對此,她從不苛求孩子孩子一定要去學奧數,反而讓孩子重點學習中文。按照她的說法,無論孩子們今后去哪兒,做什么,都要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血液里。 楊瀾也非常懂得尊重孩子的興趣,敬畏孩子的天性。她希望孩子能多一點藝術熏陶,于是,從小就安排他們學習鋼琴。 不過,令她沒想到的是,同在一個家里,兒子和女兒的情況卻大相徑庭:兒子學了不到一年就開始不耐煩,打了退堂鼓;盡管有哥哥的“壞榜樣”,可女兒打一開始就迷上了鋼琴,天天都會要求多彈多練,完全不用別人監(jiān)督… 楊瀾意識到,哪怕是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每個孩子也不盡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處,必須要對此敬畏。 后來,楊瀾發(fā)現兒子喜歡畫畫、卡通漫畫,課間的時候,小朋友們會排著隊請他畫畫。楊瀾跟兒子說:“能不能送媽媽幾張?”受到鼓勵的兒子更加用心地畫畫了。 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天性,既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更是對孩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鼓勵。 所以,我們不該將成年人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許多時候,不要去在意孩子的選擇是否和自己一致,太刻意的父母可能會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適得其反。 03 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和很多父母一樣,楊瀾也非常注重自身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她曾說:“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作為一名職業(yè)女性,楊瀾曾困惑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每次我收拾行李準備出差時,就覺得做了一件特別對不起孩子的事?!睏顬懻f。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她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 她覺得:“對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地充實,見到這么大的世界,帶回來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strong> 在楊瀾的育兒經中,這也成了最重要的一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不僅僅是道德層面,也包括父母怎樣度過他們的人生。 有一次,兒子學校開聯歡會,老師事先和楊瀾溝通,請她在會上做一個主題演講。 見慣了大場面的她,沒想到居然會為這三分鐘演講而無比緊張。 她生怕無法讓老師滿意,又怕家長們覺得自己矯情,更害怕給兒子丟臉。 兒子看出了媽媽的擔心,也看到了媽媽的認真,在她最終講完下來后,兒子給予了高度的贊揚。楊瀾由此得出結論:“其實孩子也會非常在乎父母做事的態(tài)度?!?/p> “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strong>楊瀾如是說。 古語說:“身行一例 勝似千言”。 以身作則,以身表率,好過千言萬語的耳提面命,孩子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更容易接受。 04 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 楊瀾曾說:“可以不成功,不能不成長。”對此,她解釋道:“你一定要有成長的意愿。成長和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同:你創(chuàng)造它,你活出它?!?/strong> 所以,楊瀾從不要求孩子要成為學霸、神童,相反,她認為孩子在學會做人上更重要。 為此,楊瀾身體力行,努力培養(yǎng)孩子四方面的素養(yǎng)和品性:愛好運動、慈悲為懷、善于表達和富有幽默感。 1.愛好運動 英語專業(yè)出身的楊瀾,并不注重對孩子的英語輔導,反而鼓勵孩子多進行體育鍛煉,并經常參與其中。 楊瀾發(fā)現,孩子更喜歡和他們一起運動的媽媽。為此,楊瀾和孩子們約定,一星期至少出兩次大汗。 2.慈悲為懷 兒子小時候,楊瀾在給他講完上帝和所羅門的故事后問:“如果上帝只能給你一件禮物,你要什么?” 故事中的所羅門要的是智慧,可兒子回答說,他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健康…楊瀾萬分驚喜地夸兒子:“你比所羅門還厲害!” 楊瀾的工作多元,其中一個就是慈善事業(yè)。 每次出去工作,只要是和慈善事業(yè)有關,楊瀾回家都會和孩子們分享,告訴他們慈善的意義。后來,兒子在學校當了班長,楊瀾和他達成了共識:做班長就是要犧牲自己為大家服務。 這讓兒子學會了懂得關心他人,奉獻自己的良好品質。 3.善于表達 楊瀾認為,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太重要了,幾乎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她特別鼓勵孩子們,要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帶他們去朋友家時,楊瀾會讓孩子們大大方方地介紹自己。即便在孩子生氣時,她也會千方百計地鼓勵他們說出來。 4.富有幽默感 在家時只要孩子們說了什么好玩幽默的話,楊瀾總會不失時機地報以開心的大笑,同時給予回應和贊賞。 她后來發(fā)現,和孩子一起看卡通書和卡通片是個好辦法,能培養(yǎng)和強化幽默感,大家笑作一團時,語言自然而然會變得機敏和幽默。 在楊瀾看來,作為一名母親,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維方式。語文、數學這些知識老師可以教會,但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嫉妒、如何融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這都需要母親去教他。 身心的健康是起碼的,也是最關鍵的。讓孩子可以沒有障礙地和別人交流,對任何事情都以開朗活潑的態(tài)度處理,這種性格的培養(yǎng)對他一生都很重要。 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長。在楊瀾眼里,學會做人,是孩子成長的根本,也是其教育的根本所在。 如果孩子得不到快樂,不知道如何做人,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05 “男孩窮養(yǎng)女孩富養(yǎng)”?根本在于財富觀 近年來,“男孩窮養(yǎng)女孩富養(yǎng)”的說法盛行。 不少爸媽認為,只有窮養(yǎng)男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將來他才可擔當大任;只有富養(yǎng)女孩,在物質上開闊其視野,在精神上豐富其思想,將來她才能見識廣,有主見。 楊瀾對此卻不以為然。 她認為,對男孩太嚴苛會讓他習慣順從權威,也可能讓他變得惟利是圖;同樣,過分嬌寵女兒也可能讓她傲慢、無知,甚至不知感恩。 楊瀾認為,不管父母是窮還是富,孩子將來都要自己經營人生。父母要教會孩子從小就把錢、情感、價值、精神,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接受了這樣的理念,孩子們正確的財富觀自然就會慢慢培養(yǎng)起來。 對此,楊瀾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 一次暑假,兒子去博物館實習。因為是高中生,博物館并不給工錢。中午在外面吃飯,班上有一些同學吃比薩,還有一些同學吃了更貴的壽司,但兒子覺得自己還沒有掙錢,就買了一個5元的三明治吃了。 回來后,楊瀾對兒子的行為大加表揚。她跟兒子說,你要算算,假設你剛剛大學畢業(yè),每個月可以掙多少錢?如果一頓午飯就花40元,意味著你根本養(yǎng)不活自己! “窮養(yǎng)、富養(yǎng),歸根到底是一個財富的價值觀的問題?!?/strong>不論男孩還是女孩,最關鍵的是要培養(yǎng)他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 過分糾結于窮養(yǎng)、富養(yǎng)問題,“往往是父母自己過于看重金錢的結果”。 楊瀾曾說自己心目中的“智慧媽媽”形象:首先要懂得科學地養(yǎng)育孩子,其次是讓孩子有一個平衡的心態(tài),要懂得與人溝通,還要自信、獨立,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環(huán)境很重要,一個有愛、有關懷的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strong> 楊瀾的育兒觀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千萬不要把勁都用在孩子身上,要更多地關注自身,用陪伴、以身作則、正確的財富觀,給予孩子更多的愛;不過分苛求孩子,讓孩子在快樂中學會獨立、學會做人。 愿今天的分享能對各位家長有所啟示與助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快樂與教育同行,教會孩子正確的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