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是書法的一個術語,既是書法理論又是書法技法(書寫),最初書寫漢字只是記事,沒有筆法的說法,筆法理論的產(chǎn)生是在長期實踐(書法由漢字書寫發(fā)展到藝術)過程中產(chǎn)生,從書體表現(xiàn)來說,應該是楷書產(chǎn)生以后有了筆法一說。因為書寫楷書有了明顯的起筆、行筆、收筆過程。 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xiàn)對象的書寫,每一個漢字由筆畫組成,寫書法就要一筆一畫開始寫起,每寫一個筆畫都要有開始、寫的過程、結(jié)束,哪怕是短短的不能再短一個點,也有這樣一個過程。即使再短小的筆畫都要“三過其筆”,寫出“向背俯仰之勢”。以這種理論為依據(jù),古代書法家對起筆、行筆和收筆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相當完善的筆法理論。南宋姜夔的總結(jié)最為典型,他在《續(xù)書譜》說“一點一畫,皆有三轉(zhuǎn),一波一拂,皆有三折?!?/p>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明拓本(傳) 關于筆法有這樣的史料,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記載,有人向張旭請教筆法,“張公皆大笑,對之便草書,或三紙,或五紙,皆盡興而散,竟不復有得其言者”。即便是再三請教,張旭也只是回答:
這里說明,即使對顏真卿這樣的書法天才,老師也沒能明確的講解什么是筆法,只是提出了十二個問題讓顏真卿去思考,取自悟。黃庭堅說:
這里說的也是在一些書法文章中常常看到的“印印泥”“屋漏痕”“錐畫沙”都是關于筆法的表述?!坝∮∧唷?“泥”是指封泥,印章蓋在封泥上,深深陷入,表示用力):強調(diào)起筆和收筆處提按頓挫時的力感;“屋漏痕”(漏雨的屋子,雨水從墻上往下走,由于墻面吸水,要走走停停,所以不會是一條平滑的直線):強調(diào)中鋒行筆,運筆過程的按壓和澀行,追求線條的質(zhì)感;這些筆法理論分別強調(diào)了力感、勢感和質(zhì)感,表現(xiàn)了起筆、行筆和收筆的特征,這都是筆法相關說法。 說了這么多,目的是讓讀者明白,“筆法”并不能用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筆法理論形成是一個長時間發(fā)展和實踐的結(jié)果。 毛筆運動示意圖:上圖,平動'絞轉(zhuǎn)。下圖,中鋒、側(cè)鋒。 綜上所述,書法創(chuàng)作是連續(xù)書寫漢字的過程,筆畫寫法必然要分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部分,點畫通過這三個部分,完整地表現(xiàn)出一個始→中→訖的運動過程。還可以說,筆法是控制毛筆在運動,是提是按,還是拖著毛筆行走,都由控制者(書寫者)說了算,運動過程就是按一定要求寫出點畫或線條的方法。在這個運動過程中,書寫的運動變化保存下來形成點畫形狀,毛筆的運行軌跡就留在了書寫介質(zhì)上(宣紙或其它),就形成了一件靜止的作品,因此在欣賞一件書法作品時,能夠從點畫形狀的變化想象出書寫時的動作,想象出點畫內(nèi)部所包含的運動變化。 張旭《古詩四帖》運動軌跡 在這個運動過程中,必然有自然映帶(行書、草書),必然有逆人回收,通過筆的提、按、頓、挫等動作,筆畫形式就產(chǎn)生粗細、方圓,一旦寫生一個字就有正側(cè)、大小的空間造型變化;書寫過程是一個運動過程,就有速度的急緩變化,通過用筆的輕重緩急,可以在勢上產(chǎn)生疾澀、快慢和離合、斷續(xù)的時間(從開始入筆到寫完一個筆畫,到寫完一個字要總要用時間)節(jié)奏變化。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寫完一幅完整作品,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勢合一,空間與時間相結(jié)合,一筆一畫書寫者投入了感情,一件書法作品就成了書者情感的產(chǎn)物,這里充分表現(xiàn)自然萬物和人類情感。不同的書者有個字的性格、秉性,文化修養(yǎng),寫每一個筆畫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書寫的作品也就各有特點,這就是一個書者的“風格”,張三、李四都不同。也因此魏晉以后,無論字體怎樣發(fā)展,書體怎樣變化,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風格面貌怎樣別出心裁,筆法的根本原則始終如此,始終是一個起筆、行筆和收筆的完整過程,正如趙孟所說:“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p> 黃庭堅書法行筆中提按產(chǎn)生的效果 我想,文章說到這里讀者應該明白了,究竟什么是筆法,即便是不會寫書法,但都有寫字的實踐,想象一下便明白,其實書法沒有秘密可言。(文/一者)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