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和心理創(chuàng)傷都不能支配你,無論經歷過什么,現(xiàn)在的你都能選擇未來。 --- 阿德勒 熱播劇《想見你》中,柯佳嬿分飾黃雨萱和陳韻如,兩人五官雖然一樣,但性格卻截然不同,黃雨萱樂觀爽朗,而陳韻如謹小慎微,敏感又自卑。 陳韻如也知道自己的性格不討喜,所以她假裝成黃雨萱的樣子去喜歡李子維,但性格不像表情,表情可以一秒從哭變成笑,性格從自信到自卑或許很容易,從自卑到自信,卻需要一段漫長的對自身多方面的建設,她永遠也成不了李子維喜歡的黃雨萱。
其實,陳韻如根本沒有必要去扮演黃雨萱,自卑或許并不那么討喜,卻也不是什么令人恐懼的洪水猛獸,它只是多種性格中的一種而已,注意點也多在自身不突出的能力、外貌、家世等等條件上,并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對自卑的人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生下來是十全十美的,即使“天仙”劉亦菲,她偶爾發(fā)胖的身材也經常為人所詬病,既然如此,何不放下心結,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積蓄屬于自己的獨特力量。 用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話說,就是悅納自己,進而學會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著名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共同編撰的,15年在國內一經出版就登上了誠品書店的銷售榜首,在當當網上有將近12萬條評價,在豆瓣上也獲得了8.6的高分。 岸見一郎是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系博士出身,于1989年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出版了《阿德勒心理學入門》一書,也正是因為這本書,岸見一郎邂逅了古賀健史,兩人都非常推崇阿德勒心理學,此后多年間,兩人亦師亦友,并在10多年后合作出版了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也稱個體心理學,由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創(chuàng)立,另外兩巨頭分別是弗洛伊德和榮格,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但其主張卻與弗洛伊德截然相反,阿德勒更加注重人的主觀意志,認為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其理論體系,就是試圖將人從生活的各種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和身體的自由,比如困擾著陳韻如的自卑情結。 與其他心理學書籍大多采用理論加敘述的行文方式不同,《被討厭的勇氣》采用的是辯論對話的方式,主人公是一位哲人和一名青年,通過哲人和青年的對話,深入淺出地將青年的一個個問題解釋開來,簡單易懂又飽含人生的哲理。 書中的青年,他自卑、易怒、長相一般、能力一般、不被原生家庭認可,渴望成為身邊優(yōu)秀之人的樣子,想要改變卻無力改變……可以說青年的身上有許多現(xiàn)實中不滿于自身“缺陷”的人的影子。青年認為哲人所說的“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本褪菬o稽之談,于是他決定找哲人辯論,經過與哲人五夜的辯論,青年的困惑一點一點地被解開,意識到其實自己也有獲得幸福的資本。 和陳韻如一樣,青年之所以自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原生家庭。 陳韻如每天被弟弟吼,父母也不疼愛,久而久之內心充滿了對自我的否定,表現(xiàn)出來就是非常的陰郁和負能量,自然就交不到朋友,沒有朋友又讓她的苦悶無處訴說內心憋屈,在父母面前更沒有辦法做一個開朗活潑的好孩子,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青年有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偏偏長他三歲的哥哥又在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父母一邊嫌棄他的工作,同時另一邊又常常將哥哥拿來與他做比較,長期不被認可和被比較,使得青年的自卑感一天多過一天,甚至于在報紙上看到他人活躍的姿態(tài),都會感到自卑。 哲人告訴青年,對于自卑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自卑感是主觀性的解釋,比如哲人說自己的身高是155CM,有人就曾笑話過他的身高,他無法去改變這個事實,但他換了一個方法去思考,用“能讓人放下警惕心理”的想法代替“我比平均身高都矮”,通過主觀的觀念把一件壞事變成了一件好事,由此可以說明,其實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壞事,相反的,它可以成為促進努力和進步的契機。 自卑情結表示的是一種復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tài),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做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tài),比如“因為學歷低所以沒有辦法成功”等理論。 要想克服自卑,進而減少自卑對自己人生的影響,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弄清楚自己是屬于哪一種,之后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很顯然,青年是有自卑情結的,因為他會有“因為我長得不好看,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父母不喜歡我”等等想法,而陳韻如更多的,是自卑感。 青年需要做的,是要先摒棄掉心中的自卑情結理論,在此之后和陳韻如一樣,接受已經形成的自己,再找準讓自己自卑的點,換一種方式去思考,把生活扳回到令自己舒服的軌道上來。 有一句被說爛了的話: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衍生之意就是一個人的身上,總會有閃光之處,關鍵在于如何運用,和《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表達的“不管被給予了什么,都心懷感恩去接受,然后學會如何好好利用這些被給予的東西”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陳韻如為例,她雖看起來比較負能量,但骨子里是溫暖的,她會幫睡著的媽媽關掉電視換上拖鞋,會在莫俊杰不知如何回答她問題時主動轉移話題……陳韻如其實是一個很有“同理心”的人,如果她再把自己放開一點,將這份同理心用在和同學的交往中,不說能收獲很多朋友,一兩個總是會有的,至于喜歡的人,隨著年歲的增長,她也會懂得放下。 再舉一個例子。 余秀華,她腦癱、行動不便、說話口齒不清、婚姻不幸福,把這些被給予的苦難細細數來,足夠讓她自卑的,但上天又給予了她一副詩人的頭腦,一腔詩人的情懷,她沒有一味地在不能改變的苦難里沉淪,而是依據她經歷過的人生,創(chuàng)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生動的、飽含人生冷暖的詩詞,從一個普通的農婦,成長為當代一位極具代表性的詩人。 試想一下,如果余秀華屈從了苦難,讓自己身陷在自卑的情緒里,那她這一生都無法感受現(xiàn)在生活的色彩。 自卑,其實并不可怕,某種程度上說,它甚至會刺激你的成長,可怕的是你不能正視它,或者說你選擇性地只看到了它消極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它積極的一面,消極和積極,從來都是此消彼長的,消極減少一分,積極自然就增多一分,人一積極,生活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