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姓有兩個源頭:一個是《荀子·成相篇》上說的,輔佐夏禹的橫革是橫姓始祖;另一個源頭是《風(fēng)俗通義·姓氏篇》上說的,韓王的兒子成號橫陽,他的后裔以字為氏。 橫姓這兩個源頭都與禹州有密切的關(guān)系:橫革作為輔佐夏禹的臣子,做官于夏朝。夏朝是大禹在其封地夏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即今禹州市,橫姓始于橫革,也是始于今禹州市。 《百家姓》 韓王成號橫陽,稱橫陽君,是故韓國公子。秦末,為壯大抗秦力量,張良說服楚王項梁,封橫陽君為韓王。項梁就封橫陽君為韓王,以張良為司徒,攻奪韓地。劉邦讓韓王成留守陽翟。秦二世三年(前211年),項羽也讓韓王成留守陽翟,并以陽翟為韓都。 橫陽君死后,他的后裔就以他號中的橫字為姓。橫陽君是韓國公子,生長于韓國都城陽翟,封王后又以陽翟為都城,橫姓當(dāng)然也發(fā)源于陽翟即今禹州市了,今禹州的淺井鄉(xiāng)橫山村傳說是橫姓的發(fā)源地。 橫姓尋根 橫山位于禹州城西北17公里處,北望黃帝修道得道之逍遙觀,南鄰黃帝辭別群臣的散駕村,再往南便是韓國另二故城大韓城、小韓城。逍遙河從山西麓連著逍遙觀和大韓城南北蜿蜒而過,東南距今淺井鄉(xiāng)政府所在地2.5公里。 山下有一面積1600平方米的后湖,碧波蕩漾。山南有一村落稱橫山村,傳說為橫陽君成的離宮,目前有居民千多人,該村每年九月十八大會,相傳是后人為紀(jì)念韓王成而設(shè)。 傳說黃帝“得道升仙”的逍遙觀 橫姓是個罕有姓氏,族群小,人員少,加之是平民百姓,除了橫革、橫陽君之外,史籍中還沒發(fā)現(xiàn)其他橫氏名人,連發(fā)源地禹州市的橫姓人也絕嗣了,只有一個叫橫山村及另一個叫橫溝的村落存在,而橫姓人怎么在潁川繁衍成望族,怎樣向外遷徙擴展,目前待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