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樞(1254-1322),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與趙孟頫并稱“二妙”。他行、楷諸體皆善,尤工草書,對王羲之、懷素用功最深。 此帖為其傳世墨跡《論草書帖》,筆力圓勁遒健,神韻瀟灑奇逸,晉風唐韻躍然紙上,堪稱難得的草書精品。張長史懷素高閑,皆名善草書,長史顛逸,時出法度之外,懷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閑用筆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壞,不可復理。《論草書帖》較多地取法了《右軍十七帖》,高、書、時、粗、得、復、理等字都與之近似,行筆氣勢稍加豪邁,開始出現(xiàn)向跌宕開闊探索的傾向。用筆簡便迅捷,出鋒方式的收筆頻現(xiàn),略有倉促感,蒼勁雄邁的典型特色還沒有充分展示。鮮于樞認為張旭“時出法度之外”,是一種保留的態(tài)度;懷素“守法,特多古意”,可謂至高的肯定;高閑“用筆粗,十得六七”,是指由于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差,勉強及格;黃庭堅“大壞,不可復理”,已不入眼了。鮮于樞對草書諸家的排序是:懷素第一、張旭次之、高閑更次之,至于黃庭堅,已被劃在線外了。其判斷標準是“法度”與“古意”,或者理解為“二王之法”與“晉唐古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