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 ![]() 漢高祖劉邦 中國文史:漢朝楚漢之爭... 項羽和劉邦兩大集團爆發(fā)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zhàn)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zhàn)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最終,楚漢之爭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首先發(fā)動大澤鄉(xiāng)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群雄紛紛響應。九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后項梁、項羽叔侄發(fā)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同月,原泗水亭長劉邦亦于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二月,項梁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于薛縣(今山東滕州)議事,劉邦亦率部歸附項梁。是時,燕、趙、齊、魏兼已自立為王,項梁于是采納范增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都盱臺(今江蘇盱眙)。八月,秦軍最高統(tǒng)帥、上將軍章邯在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王咎和齊王田儋后,與項梁展開了定陶之戰(zhàn),項梁因輕敵而戰(zhàn)死,章邯于是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領兵北上攻打趙國,圍趙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平鄉(xiāng)鎮(zhèn)),趙王遂求救于諸侯(《史記·高祖本紀》)。 章邯破項梁軍,楚國上下十分震恐。劉邦、項羽棄陳留,率軍東歸。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月,楚懷王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以呂臣父呂青為上柱國,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領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 接著,楚分兵兩路,一路北上救趙,一路西進伐秦。以宋義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劉邦則收項梁、陳勝散軍,并以此為基礎西行伐秦。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劉邦西征前先行北上收陳楚散卒,先后攻取了洛陽周邊一些地區(qū)企圖奪取洛陽經潼關入關中,后被洛陽郡縣兵出城迎擊大敗南逃,在得到酈食其為代表的地方豪強支持后改變策略轉走武關道入關中,經過幾個月的轉戰(zhàn),于漢元年(公元前207年)十月進至咸陽郊外,于藍田大破秦軍,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入咸陽,盡除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殺卿子冠軍,奪其軍權,率軍北上救趙,在巨鹿之戰(zhàn)中大破王離北方邊軍主力,之后再連破秦軍,最終秦將章邯投降。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率諸侯軍進入關。與劉邦會于鴻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鴻門宴后,項羽入屠咸陽,殺秦宗室,焚秦宮室,劫掠關中。 歷史背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fā)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秦二世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fā)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十年暴政最終引發(fā)了秦末農民大起義。 戰(zhàn)爭過程:項羽率北路楚軍于巨鹿之戰(zhàn)一舉殲滅秦軍主力40余萬,自恃功勞最大,并取得了諸侯上將軍地位,統(tǒng)率諸侯之兵,實力雄厚?! ?/span> 與此同時,劉邦率另一路楚軍所率義軍亦轉戰(zhàn)于河南,招降納叛,屢破秦軍,先行入關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按照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劉邦欲稱王于關中。 項羽亦率諸侯軍40余萬直奔關中。項羽自認功高,自恃強大,遂自行分封天下,并拒絕把先入關的劉邦封為關中王,將其改封到漢中(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為王,王巴蜀、漢中三郡,引起劉邦不滿。并任秦三降將分別為雍王、塞王和翟王,監(jiān)察并圍堵劉邦。 與此同時,齊相田榮因未從項羽入關而未得到分封,對項羽三分齊地亦甚不滿。而原趙國大將軍陳馀自認為與張耳功等到,張耳為諸侯王而自己僅為列侯食三縣不滿,且亦不滿項羽逐故王趙歇王代。 項羽入關:漢元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進至灞上(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依據反秦義軍“盟主”楚懷王與天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理應稱關中之王,又聞項羽欲立章邯于關中,號雍王,于是派兵駐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以防諸侯入關。同時,宣布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項羽自認為功勞最大。然而勝利在即之際,卻被劉邦搶先進入關中,奪取了勝利果實,自然怒氣沖天,于是率諸侯軍40余萬入關。十二月,項羽命英布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軍。劉邦軍不足10萬,自料力不能敵,于是還軍灞上,并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為調解,并親赴鴻門謝罪,示以誠意,并表示歸順,項羽決心動搖,放走了劉邦。 數日后,項羽引兵西進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火燒宮殿,大火三月不滅。時韓生勸諫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于是烹殺諫者,放棄了建都關中形勝之地的良好抉擇。 四月,諸侯兵罷戲下,各就國。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巴、蜀亦關中地“為由,封與劉邦。劉邦定都南鄭(今陜西漢中)。又將關中地區(qū)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通過他們控制關中,將劉邦困鎖在漢中巴蜀地區(qū)。 漢中韜晦:劉邦被改封到漢中,初不欲就國,謀攻項羽,蕭何進言曰:“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 劉邦于是采納蕭何建議,屈就漢王封號,招賢納士以圖天下,同時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忍忿前往漢中(郡治南鄭,今漢中市城東)就國,而張良亦回韓國就任韓相。劉邦去漢途中燒毀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并借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痹項羽。項羽亦于同時班師彭城。 至漢中后,故項羽帳下執(zhí)戟郎中韓信因不受重用而棄楚歸漢。后經過蕭何舉薦于漢元年五月任大將軍。劉邦積極為回師關中做準備。 山東復亂:項羽以韓王(韓成)滅秦無功為借口,不讓他就國而帶他到彭城,廢為侯爵,又把他殺了,立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 原燕王韓廣不愿徙王遼東,新燕王臧荼攻殺之于無終,并其國。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齊相田榮不滿項羽分封,攻打臨淄王田都,田都逃到楚國,田市本被項羽封為膠東王,田榮卻立田市為齊王,不讓他去膠東就國,田市畏懼項羽,前往膠東就國,田榮對這個不爭氣的侄子大怒,派人追殺田市于即墨,又回軍攻殺濟北王田安。這樣田榮擊并三齊,遂自立為齊王。并予彭越將軍印,令其擊楚。項羽派蕭公角攻打彭越,被彭越打得大敗。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趙將陳馀因不滿項羽分封,派夏說游說田榮,從齊王田榮處借兵,與自己三縣之兵一起攻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歸漢。陳余重迎立代王趙歇為趙王,趙王感激陳余,立陳余為代王,陳余以趙王趙歇弱小,不去代國,以夏說為相國駐守代地,自己留在趙王歇身邊輔佐趙王。 同月,項羽自己亦作亂,密令九江王英布遣將殺害義帝于郴縣。 韓信亦在此時背楚投靠劉邦,但沒有知名,僅任連敖,后坐法當斬為滕公夏侯嬰所救。夏侯嬰與語知其有才能,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拜韓信為治粟都尉。韓信對不能受到重用而欲離去,于是發(fā)生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蕭何再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用韓信的計謀結果受阻陳倉,須昌侯趙衍從漢王起漢中,雍軍塞渭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趁項羽北攻田榮時,再在好疇擊潰章邯,最后圍困章邯于廢丘。同月,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被迫向漢王劉邦投降。之后幾個月,劉邦遣將攻取隴西、北地、上郡。這樣,三秦除章邯困守的廢丘之外全部歸漢。 而此時因項羽殺韓王成,張良間行歸漢,派人遺書項羽,稱“漢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復東?!表椨鹨怨薀o西意,而北擊齊。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一月,項羽聞知劉邦已兼并三秦,且準備東進伐楚,而趙國、齊國、梁地都已反叛,項羽以齊國與梁最近,威脅最大,北上攻打齊國,項羽派使者向英布征其一同前往,但英布僅以老弱敷衍,項羽對此深為不滿,幾次遣使斥責。 田榮得知項羽擊齊,率軍迎擊,被項羽打敗。逃至平原,平原民殺了田榮,投降項羽,項羽立田假為齊王。但項羽采取錯誤政策,不僅不予召撫,反而怒田榮反,遷怒齊人,大肆屠殺,所過殘滅,于是齊人紛紛復叛,項羽奔走于齊地,但遠不能撲滅齊地戰(zhàn)火。 此時,劉邦正在向東進軍,魏王魏豹降漢,殷王司馬昂也降漢,項羽封陳平為武信君,令其平定殷國,于是司馬昂又降楚,過了沒多久,漢王劉邦攻打殷王,平定殷地,俘虜了司馬昂,項羽得知大怒,要誅殺平定殷國的將吏,陳平很害怕,于是來投漢王劉邦。彭城之戰(zhàn):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進至洛陽,接受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的建議,以項羽殺害義帝為口實,為義帝報仇討逆為政治號召,令三軍發(fā)喪,縞素三日,發(fā)檄文布告全國:“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fā)喪,諸侯皆縞素。悉發(fā)關內兵,愿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聯(lián)絡各地諸侯王,趁項羽滯留在齊國時,渡過臨晉關,至河內,糾集塞、翟、魏、趙、殷五國諸侯聯(lián)軍56萬,兵分兩路攻楚,北路由曹參、灌嬰統(tǒng)率,進攻定陶,擊敗龍且、項它。南路為劉邦親自統(tǒng)率,部將為張良、陳平、韓信、呂澤、張耳、夏侯嬰、樊噲以及五諸侯軍,至外黃,擊敗楚將程處、王武,彭越率三萬人歸附劉邦,劉邦封彭越為魏相國,攻打梁地,派樊噲北上攻打鄒縣、魯縣、薛縣、瑕丘,以阻止項羽從齊國南下,向東攻打下邑、派呂澤駐守,下邑在蕭縣西面不遠,蕭縣在彭城西面不遠,項羽南下救援彭城必經蕭縣,這樣,如果項羽回援彭城,呂澤可以與劉邦東西兩面夾擊項羽。與北路軍曹參、灌嬰會合,進攻碭縣、蕭縣,攻取彭城。 項羽得知后,留眾部將繼續(xù)擊齊,自率精兵3萬疾馳南下,先擊敗駐守在魯縣的樊噲,當時劉邦等眾諸侯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置酒高會。項羽乘劉邦陶醉于勝利,戒備松懈之際,率軍繞至彭城西,于清晨時發(fā)動突然襲擊,駐守在下邑的漢將呂澤沒來得及作出反應,劉邦不得不撤出彭城,楚軍于是大敗漢軍,漢軍往泗水方向潰逃,楚軍緊追不舍,殺漢軍十余萬人,一直追擊至靈壁(今安徽靈璧縣)東濉水,漢軍相互擁擠、踐踏,加上楚軍追殺,漢軍十余萬人皆入濉水,濉水為之不流。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劉邦急率殘部先在碭縣整頓,然后向西與呂澤會合。 諸侯見劉邦敗,轉投項羽,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入楚為將。趙國發(fā)現(xiàn)漢并沒有殺張耳,趙兵退去反與漢為敵,魏王魏豹回到滎陽,斷絕了黃河渡口,也背叛了劉邦,只有彭越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 項羽雖取得彭城之戰(zhàn)勝利,但齊地戰(zhàn)事卻不利。在其率軍擊諸侯聯(lián)軍時,田橫盡收齊地。但田橫復國后并未攻楚,而是中立于楚漢之間,直至酈食其說齊。 下邑畫謀:劉邦到下邑,父親劉太公、母親劉媼和妻子呂雉被楚軍俘獲,被拿住做人質,劉邦派人去沛縣尋找家室。張良向劉邦規(guī)劃下一步對策。張良說:“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劉邦采納張良建議。謀士隨何自薦往說九江王英布,劉邦來到滎陽,與曹參、灌嬰、靳歙平定雍丘王武的叛亂,程處在燕縣反叛,楚柱天侯在衍氏反叛,羽嬰在昆陽反叛,都被曹參平定,樊噲重新取得魯地與梁地。 京索之戰(zhàn):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劉邦回到關中,漢軍水攻廢丘,雍王章邯在抵抗了十個月兵敗自殺,至此三秦悉為漢有。劉邦收關中士卒回到滎陽。 隨何勸降九江王英布,英布叛楚,項羽派龍且、項聲攻打英布。項羽親自進攻下邑,繼續(xù)向西進攻,至滎陽,劉邦拜灌嬰為中大夫,統(tǒng)率騎兵,在滎陽以東大敗項羽,又在于“京縣”(今河南鄭州滎陽豫龍鎮(zhèn)京襄城村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索河街道)之間擊敗楚軍,將項羽楚軍擊退到滎陽以東。 京索之戰(zhàn)后,漢軍穩(wěn)住陣腳,楚軍也無力突破漢軍防線進攻關中。雙方從來開始在滎、成一帶拉鋸,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 滎陽成皋戰(zhàn)線: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十二月,韓信與張耳留下在趙國繼續(xù)作戰(zhàn),劉邦返回滎陽。此前英布被隨何策反,項羽派龍且攻打英布,英布戰(zhàn)敗,與隨何回到了滎陽。劉邦召見英布,派英布重返九江,收聚數千人歸漢,劉邦也離開滎陽,從成皋南下,到宛縣(今河南南陽)、葉縣一帶迎接英布,給英布增兵,一起回到成皋劉邦據守滎陽,開始修筑甬道,由敖倉運輸糧食來滎陽。與項羽對峙,雙方進入相持狀態(tài)。 項羽率軍數次攻奪甬道,漢軍糧食短缺,于是劉邦向項羽要求和議,滎陽以西歸漢。項羽打算接受,范增認為優(yōu)勢在握,如果放虎歸山,必成后患。所以項羽率軍加緊圍攻滎陽城。劉邦認為范增是個大礙,所以給予陳平四萬斤黃金,要他去離間項羽和范增的君臣關系。項羽中計,削其兵權,范增大怒而告老回鄉(xiāng),于途中病故。 為了打破滎陽對峙的僵局,劉邦派靳歙與灌嬰攻打楚軍的糧道。靳歙切斷了楚軍從滎陽至襄邑的糧道,灌嬰切斷了楚軍陽武至襄邑的糧道,命令靳歙與灌嬰離開滎陽,越過梁地,與彭越聯(lián)合,攻打楚國后方的魯縣(今山東曲阜),魯縣與齊國交界,又與彭越毗鄰,是楚國的北部門戶,戰(zhàn)略意義重大。 由于調走了灌嬰與靳歙兩支漢軍精銳,劉邦在滎陽與項羽艱難對峙。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韓信與張耳已平定趙國的反抗余波,南下至河內修武,接應劉邦。七月,劉邦令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等人守滎陽,離開滎陽北渡黃河,來到修武,命令張耳鎮(zhèn)守趙國,拜韓信為相國,韓信請封張耳為趙王,劉邦同意。 劉邦調集原屬韓信與張耳的軍隊,打算回到滎陽支援前線作戰(zhàn)。此時項羽以滎陽發(fā)起猛烈進攻,周苛等人死守滎陽,八月,周苛以魏豹是反復無常之人,難與一起守城,于是殺了魏豹,周苛不能抵擋項羽的進攻,當月滎陽被攻陷,周苛寧死不降楚,被項羽所殺,韓王信被項羽俘虜。劉邦欲回到滎陽與項羽交戰(zhàn),鄭忠勸諫劉邦,避開項羽的鋒芒,駐扎在河內小修武,不與項羽交戰(zhàn),劉邦采納。 此時,灌嬰與靳歙在魯縣打敗了項冠,得知滎陽已失,靳歙南下攻打楚國腹地以牽制項羽,灌嬰率騎兵返回前線增援,在燕縣(今河南延津東北)打敗楚將王武,又在白馬津打敗楚將桓嬰,過白馬津渡黃河,到達河內與劉邦會合,護送漢王劉邦南渡黃河回到洛陽,此時項羽又攻破了成皋,到達洛陽附近的鞏縣,雙方在鞏縣交戰(zhàn),楚軍大敗,不能繼續(xù)西進。 劉邦在鞏縣遏制了楚軍的攻勢后,乘勝追擊,意圖奪回成皋,楚軍堅持皋險要,漢軍攻之不下,劉邦打算放棄進攻成皋,退守鞏縣與洛陽。謀士酈食其勸阻劉邦,不要退卻,并向劉邦說明敖倉的重要性,放棄成皋與滎陽就意味著放棄敖倉。此時楚軍后方受到靳歙的牽制,不能全力攻打敖倉,勸劉邦務必加緊進攻成皋,收復滎陽,堅守敖倉。并自請出使齊,勸說齊王田廣降漢。 劉邦非常贊同酈食其的建議,讓他出使齊國,同時派遣灌嬰往邯鄲調回一部分韓信鎮(zhèn)守趙地之軍回到前線,堅守敖倉,并以灌嬰接任周苛的御史大夫之職。 酈食其不辱使命,以三寸之舌成功勸說齊王歸降。齊王同意歸降于漢,撤去歷城的守軍,示無反意,并與酈食其縱酒慶祝。 靳歙在魯縣打敗項冠后,攻打楚國的腹地,此時攻克了繒縣(今屬山東蒼山縣)、郯縣、下邳、蘄縣、竹邑,幾乎包圍彭城。如果不出意外,平定了楚國后方的靳歙再從東面進攻,加上彭越的配合,攻打項羽的背后,據守滎陽與成皋的項羽必將被漢軍包抄,奪回滎陽與成皋指日可待。但此時發(fā)生了一件令劉邦意想不到的事:韓信從灌嬰口中得知劉邦已失滎陽與成皋,洛陽危急,并且齊國已被酈食其說降,韓信為了自己當齊王,在蒯通的蠱惑下,擅自攻打齊國撤去防守的歷城,齊王大怒,以為是酈食其出賣了他,將酈食其烹殺,急忙派齊軍再次防守歷城,韓信不能攻下。 劉邦得知韓信攻打齊國,齊國叛漢,被迫抽調漢軍主力以武力平定齊國,派灌嬰、曹參、傅寬、蔡寅、陳涓、冷耳、柴武、王周等漢將赴齊助韓信攻打齊國。這樣一來,失去滎陽與成皋的不利局面雪上加霜,攻打楚國后方的靳歙也不得不放棄進攻,回到鞏縣抵擋項羽。齊王不得已向宿敵楚國求援,項羽為了壯大自己考慮,也派龍且率20萬楚軍支援齊國。 項羽占據成皋天險,與漢軍在鞏縣對峙,如果漢軍再失鞏縣,洛陽也將不保。所幸敖倉還在漢軍的掌控下,劉邦派人堅守鞏縣的同時,命令周勃、程黑、郭蒙等堅守敖倉,劉邦自己則駐軍河內小修武(今屬河南焦作),指揮全局,依黃河北岸駐守,封鎖黃河渡口,以阻止楚軍攻入河內平原,為了重新取得戰(zhàn)略上的優(yōu)勢,漢軍必須奪回成皋。但漢軍的主力都用于攻打齊國了,兵力不夠,為了補充兵源,調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劉邦派使者發(fā)往燕國,請求援助,燕王臧荼派溫疥與昭涉掉尾率燕軍助漢。彭越在梁地,可以對項羽的后方發(fā)起進攻,牽制項羽,使項羽不能首尾相顧。劉邦又命令劉賈與盧綰率領二萬人渡過白馬津,與活躍于楚軍后方的彭越軍配合,燒掉楚軍的糧草。在燕縣以西打敗楚軍,攻占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等17座城池,項羽親自攻打彭越與劉賈,留大司馬曹咎守成皋,臨行前囑部將曹咎謹守成皋,遇漢軍挑戰(zhàn),切勿應戰(zhàn),只須阻止其東進即可。漢四年冬十月,劉邦乘項羽東去兵力薄弱之機,反攻成皋。初時,成皋楚軍堅守不戰(zhàn)。劉邦數次遣人到陣前辱罵,終于激怒曹咎,率部出擊。漢軍乘楚軍半渡汜水之時,全力反擊,斬殺了曹咎,再次奪回成皋,并俘虜了前塞王司馬欣與翟王董翳。乘勝進至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并包圍楚將鐘離昧于滎陽以東。項羽急忙從睢陽回救,漢軍鑒于兵力不足,暫時無力徹底消滅楚軍,于是見好就收,據險堅守。(注:汜水在成皋以東,漢軍從西邊進攻成皋,必是先破成皋,后渡汜水,《項羽本紀》的記載可能有誤) 漢軍再次收復成皋后,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再次形成對峙。 此時灌嬰、曹參等趕赴齊國助韓信攻破了歷城、臨淄,齊王田廣逃到高密。項羽所派增援齊國的二十萬楚軍也被漢軍消滅,楚將龍且被漢軍陣斬,齊國全境也被漢軍平定。漢四年(公元前203年)二月,韓信自立為齊王。 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羽患之。于是置劉邦的父親太公于鼎鑊上,告訴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保ń裉觳悔s快投降,我就烹煮了你父親),劉邦卻回答道:“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表椨鹨姛o濟于事,只好作罷。 又有一次,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眲顓s笑著拒絕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并向項羽宣布他的十條罪狀。項羽惱怒之下,用暗箭偷偷射向劉邦,正中劉邦胸部,劉邦受傷,回到成皋養(yǎng)病。 項羽終究無力挽回楚國的頹勢,戰(zhàn)爭的優(yōu)勢已完全向漢方傾斜。劉邦病好后,他終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命令樊噲守廣武,周勃守敖倉,帶上在汜水之戰(zhàn)俘虜的前塞王司馬欣,回到關中,將司馬欣在他的原都城櫟陽梟首,置酒慰問關中父老,四日后,帶領關中兵又回到廣武。 ...... 楚軍兵少食盡,屢戰(zhàn)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烏江自刎 參見:烏江自刎 是夜項羽率800余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后劉邦方才發(fā)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 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逃至烏江(今長江,位于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zhèn))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 接著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后,自刎而死。 最后勝利 垓下一戰(zhàn),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后勝利。項羽敗亡后,楚地陸續(xù)平定,最后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 楚漢戰(zhàn)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后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 漢五年(公元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 西漢建立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zhàn)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zhàn)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zhàn)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tǒng)治的老路,遂轉變?yōu)榉饨ńy(tǒng)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統(tǒng)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于戰(zhàn)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長期統(tǒng)一 漢王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便以“漢”為國號,建立了統(tǒng)一的西漢王朝,并為后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zhàn)爭造就了統(tǒng)一的西漢王朝,后歷王莽短暫篡國后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余年的長期統(tǒng)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形成和經濟的發(fā)展。 成語典故 楚漢戰(zhàn)爭及前后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為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約法三章、衣錦還鄉(xiāng)、先發(fā)制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zhàn)、四面楚歌、一決雌雄、楚河漢界、沐猴而冠、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十面埋伏、江東父老、霸王別姬、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溝、冠亞季、冠軍、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齊、等等,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楚河漢界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為“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qū)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zhàn)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zhàn)場。 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筑。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征著中軍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