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一共北伐十一次,五勝四平兩負,前期受蔣琬、費祎節(jié)制,用兵規(guī)模受限制,但游擊戰(zhàn)術出神入化,亮點頗多。后期任大將軍后,不再受節(jié)制,卻反而打不好了,兩次大敗都出現(xiàn)在北伐后期。 第一、二次北伐:兩次小勝由于姜維前兩次北伐時,地位不高,作用也都不大,這里就不細說了。簡單的說,就是姜維奉蔣琬之命到隴西打游擊,小敗郭淮一次,這是第一次北伐。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漢,姜維奉命增援漢中,并逼退曹爽,這是第二次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三國演義》中沒有這兩次北伐,所以在演義中,就是“姜維九伐中原”,而不是“姜維十一伐中原”。 第三、四、五次北伐:一小勝,兩平公元247年,姜維升任衛(wèi)將軍,與大將軍費祎共錄尚書事,成為蜀漢高層領導。不過由于費祎仍然是一把手,姜維只是二把手,所以姜維仍然受費祎節(jié)制。 姜維高升的同一年,魏國涼州羌胡族人起兵造反,并派人通知蜀漢方面,尋求接應。魏國雍州刺史郭淮聞訊后,率軍在狄道設陣攔截。姜維聞訊后,也率兵出隴右迎接。 郭淮見姜維出動后,立即分兵攔截,姜維看郭淮分兵了,就游擊佯動,吸引郭淮,為羌胡族人歸蜀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其實這個時候,胡人如果直接就往南走,進入蜀境,姜維的任務就完成了。但胡人走了一陣后,發(fā)現(xiàn)后面居然沒有魏兵追擊,于是這幫人的首領治無戴就突然起了邪念,他覺得現(xiàn)在郭淮和姜維交戰(zhàn),河西必然空虛,然后他就帶人又折返了回去。 在把部落族人的家眷安置半路上后,治無戴氣勢洶洶的帶著部落的青壯勇士殺向了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郡。 郭淮見胡人明明已經(jīng)走了,而現(xiàn)在居然又莫名其妙折返了回來,跑去打武威,當即就樂開了花,他當時也不去救武威,而是圍魏救趙,先突襲了胡人的家眷營地,逼治無戴回師,待治無戴回師救家眷時,他再在中途設伏,把這群羌胡族人打得全軍崩潰。 姜維聽說胡人被打崩了,就趕緊去救,他當時率蜀漢最精銳的虎步軍反復攻擊郭淮,胡人見姜維殺到后,也以殘兵出擊,連續(xù)沖擊郭淮的防線。 最終,郭淮被擊潰,姜維不僅護送了不少胡人入蜀,而且還全身而退。(胡人也不是全部撤到了蜀境,夏侯霸率援軍趕到后,一部分胡人沒來得及撤,被魏國鎮(zhèn)壓了) 兩年后,即公元249年,魏國發(fā)生著名的高平陵政變,曹氏淪為司馬氏傀儡。姜維聽說此事后,與費祎商量,他認為魏國內(nèi)亂,乃北伐良機,希望費祎撥給他大軍。但費祎認為北伐只是勞民傷財,不愿意給姜維過多的兵力,最終還是只給了他一萬人。 姜維出漢中后,率軍突襲隴右,行軍路線和第一次北伐相同。魏國當時確實受到了高平陵政變影響,但影響還沒來的這么快,地方上還沒有反應(姜維來早了),所以姜維出擊后,很快就被魏將鄧艾、郭淮、陳泰三部夾擊了。 陳泰這個人是新面孔,姜維對他不熟,但恰恰是陳泰,讓姜維吃了大苦頭。因為姜維擅長游擊,而郭淮又是個沉不住性子的人,每次姜維出擊,郭淮必然也要出擊,結(jié)果每次都讓姜維遛著打,所以姜維打郭淮,打出了心得體會。 而陳泰來了之后,情況就不同了。他的打法與司馬懿類似,就是擺烏龜王八陣,任憑你如何挑釁,我就是不出戰(zhàn),而且他還特別擅守,這導致姜維的游擊戰(zhàn)失去了意義。所以姜維遇到陳泰后,實在沒什么好辦法突破魏軍防線,最終只好退回漢中。 這一次,雙方打平了。 又過了一年,夏侯玄被司馬懿調(diào)回洛陽,夏侯霸聞訊,戰(zhàn)戰(zhàn)兢兢,逃亡蜀漢避禍,雍涼魏軍高層人事變動頻繁,高平陵政變的影響終于來了。于是姜維再次請求出擊,不過這一次費祎仍然只給了他一萬人。 此次北伐,姜維想出奇制勝,所以他在出漢中后,便把攻擊目標定為了西平郡。(現(xiàn)在的青海省西寧市) 前面說了,由于當時魏國確實有內(nèi)亂,因而姜維殺入魏境后,一路渾水摸魚,并且還得到了羌胡人的配合,最終殺到了西平城下。 不過殺至西平后,受限于兵力少,姜維沒有攻克西平,最終草草收兵。這一次北伐也是相持不克,平局收場。 另外有兩點值得拿來說的就是,這次北伐是姜維歷次北伐深入魏境最遠的一次,大約有1500多里。姜維在撤軍途中還俘虜了一個叫郭修的魏將。由于后來費祎就是被郭修刺殺的,所以關于費祎之死,一直有人懷疑是姜維暗中指使的。 第六、七次北伐:一平,一大勝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祎遇刺身亡,姜維終于放開手腳。當時恰好東吳太傅諸葛恪興師攻魏,發(fā)兵20萬進攻淮南。姜維得知消息后,便也乘機率數(shù)萬人出擊石營(甘肅西和縣),經(jīng)董亭(甘肅天水),包圍了魏國南安郡。 后來,因為陳泰又擺出烏龜陣,而且姜維一直都是打游擊,從來沒帶過這么多兵馬,所以圍攻南安,久攻不克。最后蜀漢軍糧草耗盡,姜維只得撤圍,以平局收場。 一年后,由于司馬師專權,魏帝曹芳密謀誅殺司馬師,司馬師憤而廢黜曹芳,殺掉了夏侯玄等人,導致魏國頓時又陷于混亂。 當時魏國狄道縣長李簡擔心受牽連,便派人向蜀漢秘密請降。姜維也不知道魏國朝廷內(nèi)亂跟他一個區(qū)區(qū)狄道長有什么關系,就不想去,但蜀漢大將張嶷認為李簡可信,極力主張去,于是姜維也就帶著大軍去了,此乃第七次北伐。 當年六月,姜維率軍攻魏,狄道縣長李簡果然獻城投降,姜維遂占狄道。(狄道就是現(xiàn)在的甘肅臨洮,當時的臨洮是現(xiàn)在的岷縣) 在狄道休整了四個月后,姜維繼續(xù)率軍進圍襄武(甘肅隴西南),魏國守將徐質(zhì)率軍發(fā)動反擊,姜維遣張嶷出擊攔截,但張嶷很不幸,在戰(zhàn)場上直接戰(zhàn)死了。姜維聽說后,趕緊率軍增援,在擊敗魏軍后,斬殺了徐質(zhì)。 魏軍大將陣亡,余部自然撤退,姜維遂即乘勝進擊,攻破了河關縣(甘肅臨夏)。 后來由于魏軍增援,姜維為保險起見,率軍退回,臨走前將河關、狄道、臨洮三縣百姓全部遷回漢中。第七次北伐自此結(jié)束,漢軍大勝。 這一次北伐是姜維歷次北伐中,第一次取得大勝。不過蜀漢軍大將張嶷戰(zhàn)死,也是很大的損失。(張嶷在南中殺得南蠻叫爹,結(jié)果北上第一戰(zhàn)就犧牲了) 第八、九次北伐:先大勝,后大敗公元255年,由于司馬師暴亡,司馬昭尚未完全繼承司馬師權力,魏國再次內(nèi)訌。姜維請旨北伐,后主劉禪準奏,于是蜀漢大軍再次兵入隴右。 這次北伐,姜維與夏侯霸聯(lián)手出擊狄道,打出了蜀漢歷史上最大的勝利——洮西大捷。 此次大捷,姜維殲滅魏國精銳數(shù)萬,隴西魏軍被打得只剩下不到一萬人。當時連鄧艾都無計可施,主張放棄隴西,避其鋒芒。是陳泰堅持支援隴西,再加上司馬昭也穩(wěn)定了局勢,派魏軍主力及時增援,姜維才不得不再次引兵退回漢中。 次年,后主劉禪因第八次北伐有功,封姜維為大將軍,當時姜維的威望空前強大。為了乘勝追擊,姜維在當年下半年便又策劃了一次大規(guī)模北伐。 這一次姜維與蜀國鎮(zhèn)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和,發(fā)動強攻。但由于胡濟未能如期到達戰(zhàn)場,姜維又被鄧艾擊敗,死傷上萬,所以這次北伐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慘敗。 這是姜維北伐第一次慘敗。 姜維回師之后,蜀漢朝內(nèi)的一幫小人就開始瘋狂噴他,讓他自覺一點,寫認罪書,全然忘了這次北伐前是如何吹捧姜維的。姜維后來被逼無奈,只好自認有罪,且自請貶官三級,仿效當年諸葛亮一伐失利自貶之舉。 后主劉禪接受了姜維的認罪申請,將它貶為后將軍,但并沒有剝奪姜維權力,仍然讓他負責大將軍的工作。(其實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禪很會做人,他辦事從不把人往絕路上逼) 第九次北伐是姜維人生的轉(zhuǎn)折點,自這次北伐后,蜀漢朝內(nèi)對姜維的評價越來越低,姜維開始走下坡路。 第十次北伐:平手公元257年,魏國大將諸葛誕聯(lián)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馬昭。由于叛軍勢大,東線魏軍兵力不夠,于是司馬昭調(diào)雍涼魏軍東下討伐諸葛誕和東吳,導致西線兵力空虛。 姜維聞訊后,認為長安此時必然空虛,便決定改變北伐路線,不再攻隴右,而是直攻長安。這一次是姜維唯一一次直攻關中。 照理來說,這一次北伐,姜維是占了很大便宜的,因為魏國確實兵力空虛,而且聽說姜維大軍來伐后,關中的魏軍諸將也是嚇得要死,人心惶惶。但是鄧艾卻不怕,他學到了陳泰打仗的精髓,任你如何挑戰(zhàn),我就是堅守不出,跟姜維打起了陣地戰(zhàn)。 前面說了,姜維不擅長陣地站,所以鄧艾靠烏龜陣拖了五個月,拖到公元258年四月諸葛誕敗亡,魏軍主力西調(diào)后,姜維便不得不見再次退兵而還。 這次北伐后,姜維再次被任命為大將軍。但是朝內(nèi)對他的非議更大,紛紛罵他屢次北伐不見成效,弄得民困兵疲。姜維抵擋不住輿論對他的非議,此后連續(xù)五年不再北伐。 第十一次北伐:小敗公元261年,由于黃皓、諸葛瞻等反姜維派多次上書后主劉禪,要求罷免姜維兵權。姜維為了保住兵權,便只好以北伐的方式保兵權。 第二年,姜維起兵攻魏,攻入雍州。鄧艾聞訊后率兵迎戰(zhàn),在洮陽截住姜維。這一次鄧艾又看破了姜維的戰(zhàn)略,他抓住姜維懸?guī)熯h征,戰(zhàn)線過長,給養(yǎng)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占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甘肅省卓尼縣)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 像這種情況,若是諸葛亮或此前的姜維,必然不會血拼,因為魏軍已有準備,蜀漢那點兵力賠不起。但是這次因為是被迫北伐,不能無功而返,于是姜維就發(fā)動了賭博式的攻擊,結(jié)果被鄧艾擊敗。 姜維敗退后,鄧艾順勢發(fā)起反擊,姜維再次大敗,損失嚴重。 前面說了,由于姜維此次北伐只許勝,不能徒勞無功,戰(zhàn)敗就更不能了,如果敗了,他就完蛋了,所以他在此戰(zhàn)之后,既不敢回成都,也不敢回漢中,只得帶兵退往沓中躲避非議。(甘肅舟曲) 姜維在沓中避禍期間,司馬昭以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攻蜀。這一戰(zhàn)就不用多說了,漢軍抵抗數(shù)月后,后主劉禪開城投降。立國43年的蜀漢政權自此滅亡。 通觀姜維歷次北伐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他的戰(zhàn)績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也已經(jīng)從諸葛亮時的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他的戰(zhàn)績其實是比諸葛亮要略好一點的。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魏軍,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 不過蜀漢到了后期,優(yōu)秀將領和優(yōu)秀的治國之才都是所剩無幾,后主也是昏庸之輩,蜀漢在國力上已被魏國遠遠甩在了身后。在這種條件下,姜維在戰(zhàn)術上的勝利,對大局而言,無濟于事,蜀漢的滅亡只能是必然的。 姜維一共九次北伐,時間跨度長達15年。 仔細回顧這九次北伐:姜維北伐,前期牛刀小試、略占上風,頗有小獲;中期漸入高潮,大勝大敗,得不償失;后期實力懸殊、毫無意義,走上亡國之路。 姜維的九伐中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47-250年,小規(guī)模進攻。這個階段,姜維受到費祎的節(jié)制。由于費祎的影響,姜維在這段時間的北伐,規(guī)模不大,但目標小而明確,每次北伐兵不過萬。 第一次:247年,隴右羌人反魏,招蜀軍相助。 由于姜維兵力不足,在于郭淮、夏侯霸的對戰(zhàn)中難有作為。 由于白虎文等部戰(zhàn)敗,失去根據(jù)地,姜維移軍至金城,迎走治無戴、白虎文部人口。 第二次:嘗到甜頭的姜維試圖在隴西要地筑城,建立在隴西的根據(jù)地,以招募羌胡、截斷隴西。 陳泰率軍圍城,階段蜀軍糧道、水源。城內(nèi)分糧以待,聚雪為水,堅守待援。 姜維引軍來援。郭淮率徐質(zhì)、鄧艾來戰(zhàn),雙方對峙于牛頭山。 郭淮令軍隊出姜維之后,截斷洮水,姜維畏懼后路被斷,被迫撤軍。 麹城見后援已無,被迫投降。 第三次:攻西平。
階段總結(jié):這個階段姜維北伐的規(guī)模不大,目的明確。 這幾次進攻,都是瞄準魏國薄弱的西側(cè)。目的都是要聯(lián)絡這一代的羌胡,以掠奪相關地區(qū)人口為主。 第二階段:253-256年,高潮期。這個階段,魏國國內(nèi)出現(xiàn)了連續(xù)的內(nèi)亂,司馬家與擁曹派發(fā)生了連續(xù)戰(zhàn)爭,淮南三叛此起彼伏。
而蜀國內(nèi)部,費祎死后,姜維也少了制約,北伐的規(guī)模越打越大。 姜維北伐逐漸進入高潮。大部分的戰(zhàn)果,都是在這個階段取得的。 第四次北伐:諸葛恪、姜維同時北伐。姜維進圍狄道。 這一次,姜維帶兵破萬,氣勢洶洶。 但是,姜維又遇到了老流氓——郭淮、陳泰。 這兩位又是老一手:正面相持,斷你糧道。 無奈,姜維糧盡而退。 第五次北伐:迎狄道人口。 姜維狄道縣長歸降,姜維采取聲東擊西之法迎之。 姜維攻襄武,大敗魏軍,斬殺徐質(zhì),乘勝攻掠。隨后,率狄道等地人民返回蜀地。 第六次北伐:洮西大捷。 姜維再攻狄道。魏軍雍州刺史王經(jīng)犯下致命失誤:未等援軍到達就擅自進攻姜維!一頓大戰(zhàn),姜維大勝,殺敵萬余!
此次北伐,是姜維北伐中戰(zhàn)果最大的一次。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士卒凋殘,倉廩空虛,百姓流離。——鄧艾。 第七次北伐:段谷大敗! 姜維趁戰(zhàn)勝之威,次年再次攻魏。 志得意滿的姜維此次用兵頗為巧妙,他試圖利用魏國防線長的弱點,頻繁機動、牽制鄧艾,隨后,會合從漢中來的胡濟,從東面攻取天水。
此戰(zhàn),姜維將領就折損了10余人,部眾星散離落。蜀國遭到了自夷陵之戰(zhàn)后最大的一次慘?。?/p> 階段總結(jié): 該階段,姜維的作戰(zhàn)越大越大。一開始,魏國顯然對姜維的大規(guī)模進攻準備不足。蜀軍在第5、6次北伐中,連續(xù)取勝,魏國的隴西損失慘重! 但是,即使在魏國出現(xiàn)重大失誤的狀況下,姜維依然無法攻取狄道,可見:蜀魏兩國實力已經(jīng)極為懸殊,靠姜維一將之能已無法逆轉(zhuǎn)!此后再作大規(guī)模爭戰(zhàn),已得不償失! 而段谷之戰(zhàn)又顯示出:不僅魏蜀兩國國力已經(jīng)十分懸殊,即或以將略而論,姜維的用兵之能并不比對方的鄧艾高明,要繼續(xù)北伐,實無勝算! 第三階段:抬杠。第八次北伐:勉強支撐。 257年,諸葛誕淮南造反,魏國從關中抽調(diào)兵力東下,姜維趁機率數(shù)萬大軍進犯關中。 司馬望、鄧艾與姜維相持,姜維無功而返。 點評:隴西打不下,就來打關中?姜維厲害! 第九次北伐:亡國之始。 262年,姜維再攻洮陽,在侯和被鄧艾所敗。 姜維失敗后,不敢回蜀,屯兵沓中。 此時,距離魏滅蜀,已不足一年! 這個階段姜維的進攻,可謂毫無意義。 他不但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沒有對魏國構成任何實質(zhì)性威脅,反而空耗蜀漢國力,最終使蜀漢在面臨魏國進攻時不堪一擊! 總的來說,姜維北伐時間跨度很長,其得失不可一概而論。 在費祎時期,姜維的小規(guī)模北伐,引誘民風彪悍的羌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力,算是在做著劃算的買賣。 姜維掌兵權之初,北伐的內(nèi)外部條件也還算優(yōu)越。蜀軍在此階段取得了不錯的戰(zhàn)果。 但是,由于鄧艾、郭淮、陳泰等人的杰出將才,姜維依然沒有取得實質(zhì)性進展,頗為可惜! 可是,姜維不認清形勢,依然在敵國國力強盛,敵軍將領將才卓越,而蜀國國力疲弱、內(nèi)政混亂的情況下連續(xù)北伐。 結(jié)果,第七、八、九次北伐或遭慘敗,或空耗國力,加速了蜀國的敗亡!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xù)。 只有在政略、軍略一致的情況下,軍事行動才能有的放矢,真正符合國家利益! 到后期,姜維與諸葛瞻、黃皓等人關系緊張,勢同水火,這樣的狀況下,姜維北伐,猶如脫韁野馬,只能是空有情懷,徒耗國力了! 諸葛亮雖然無比英明,但始終沒有解決蜀國的人才問題。在諸葛亮等劉備的老班底死亡殆盡后,蜀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人才缺失。
而姜維做主將,也是蜀國的悲哀,是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諸葛亮雖然重用姜維,但深知姜維不能獨當一面,所以在臨終時,把大權交給了楊儀。 后來蔣琬和費祎掌握蜀國大權的時候,對姜維也是一百個不放心,不敢讓他指揮大兵團的作戰(zhàn)。 但這個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開始是他作死,把諸葛亮的欽定接班人楊儀被他搞死。后來是天讓他死,蔣琬病死,費祎遇刺,只能讓不是帥才姜維來糊墻了。
諸葛亮死后,從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這二十四年里,姜維參與主持了十一次北伐,其中有6次是費祎身亡后,姜維主導的,不僅把斷送了蜀國,也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第一次公元238年,姜維在蔣琬率領下進駐駐漢中,然后當先鋒從隴右出兵,在南安與魏軍打個平手。 第二次是在公元244年,這一次蜀國是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曹爽為了樹立威信,好大喜功入侵蜀國。蜀國大將王平率兵在漢中阻擊,姜維再次隨費祎救援王平,擊退曹爽。 第三次北伐在公元247年,為了掩護羌胡人投奔蜀國,姜維奉命率兵出隴右和曹魏兵在洮西短兵相接,把曹魏大將郭淮,夏侯霸打敗,順利完成使命。 第四次是北伐發(fā)生在公元249年,姜維帶隊進攻雍州,并安營扎寨、鞏固陣地派人留守。 不久后,姜維和羌胡人聯(lián)手向雍州郡縣發(fā)起進攻。 遭到魏軍都督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tǒng)兵的激烈抵抗,姜維孤軍深入,后防薄弱出現(xiàn)空擋,曹魏大將鄧艾瞅到空擋抄了后路,姜維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打到洮城時鄧艾趕到,姜維狼狽逃跑。 第五次北伐發(fā)生在公元250年,姜維跟羌人再次聯(lián)手向曹魏發(fā)起進攻,曹魏大將郭淮在洮西嚴陣以待。雙方互有勝負,姜維無果而終。 第六次北伐是公元253年進行的,當時費祎遇刺身亡。蜀中無老虎,姜維稱大王。大權獨攬的姜維終于得到了顯示自己的機會,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出兵,兵臨南安(甘肅隴西、武山縣一帶)城下,后勤供應不上,被迫退兵。姜維收場個人秀,草草收場。 第七次北伐是在公元254年,魏國朝中權斗白熱化,夏侯玄、李豐密謀兵變被司馬師挫敗,人心惶惶,姜維乘人之危決定北伐。 姜維占據(jù)狄道,進圍襄武,斬殺魏將徐質(zhì),大敗魏軍。姜維一鼓作氣,先后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大勝而歸。 第八次是北伐發(fā)生在公元255年,司馬師去世,姜維再次乘人之危,率領與夏侯霸、張翼從狄道(甘肅臨洮縣)攻打魏國,遭到鄧艾與陳泰聯(lián)手阻擊,狄道城在今甘肅臨洮縣。 第九次是在公元256年,已經(jīng)是大將軍的姜維越發(fā)逞強,率兵再次北伐,意圖攻占上邽,鎮(zhèn)西將軍胡濟從另一路前去上邽包抄。 姜維與魏軍在段谷相遇,但胡濟受阻未到,蜀軍慘敗。 這次戰(zhàn)斗導致蜀國反戰(zhàn)情緒高漲,百姓怨聲載道,姜維不得不引咎辭職,被貶為后將軍。 第十次在公元257年,蜀國諸葛誕聯(lián)合東吳起兵反抗司馬昭,姜維覺得有機可乘,便帶兵攻打魏國秦川??墒撬凸懒怂抉R昭這個對手,當姜維率兵數(shù)萬通過駱谷,到達沈嶺的時候,司馬昭神機妙算,早就料到姜維這一招,已經(jīng)在此安排了姜維克星鄧艾在此恭候。這次北伐,姜維無果而終。 第十一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是姜維的絕唱。 公元262年,姜維再次率軍攻入洮陽境內(nèi),跟老對手鄧艾在侯和狹路相逢,由于姜維孤軍深入,補給線中斷遠,蜀軍慘敗。這次慘敗讓劉禪對他也失去最后信心,姜維自己也覺得對老板沒法交代,不敢回去復命,躲起來當農(nóng)民種麥子去了。 后來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蜀國滅亡,姜維詐降,被剖腹挖心。 打仗是勞民傷財?shù)?,不是不能打,而是要量力而行,沒有絕對把握不能擅開戰(zhàn)端。 常璩:“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姜維沒有諸葛亮的才華,卻想實現(xiàn)諸葛亮的抱負,老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國家和個人的前途都毀了。) 廖化評價姜維說:不懂得克制,一味好戰(zhàn),就是自取滅亡。姜維就是這樣的人,兵力不占優(yōu)勢,指揮能力又不如人家,怎么會大勝仗? 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評價姜維:文韜武略不行,還喜歡打仗,不能正確判斷形勢,終于自取滅亡。 古人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姜維就是一個好大喜功者,為了一己私利置蜀國人民的生命和疾苦而不顧,耗盡了國力,加速了蜀國滅亡。不僅是害了人民、愧對劉禪,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