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故事,應(yīng)該和昨天那篇義鼠,算是姊妹篇,講的故事都差不多。但是這篇比那個故事,更拍案叫絕。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天津,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我就是天津人。 故事發(fā)生在天津的一個寺里,寺里有兩只鸛(guàn)鳥,在大殿外面的屋脊上安了個窩。 鸛鳥這個東西很大,類似于丹頂鶴那么大,嘴長而直。 它們在外面搭了個窩,就在這里生活了,生兒育女。 鳥兒多幸福,不用為房子的事著急。想成家了,就自己動手建個窩。有的時候,人真不如動物活得舒服。 鳥在建房子之前,也沒去看看周圍的情況。附近還有一個鄰居。 這鄰居在大殿里面的房頂上住,不是個好鄰居,是一條大蛇。 兩種動物是天敵啊,倒不是蛇針對這個鄰居,它們天生就是敵人。 每次大鳥生小鳥,小鳥快長大的時候,蛇就出來把小鳥吃了。大鳥看到自己家孩子被吃了,就叫幾聲就走了。 這就是天敵,打不過人家,只能認(rèn)倒霉,沒別的辦法。 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年。頭一年被吃,這兩只鳥沒當(dāng)回事,只當(dāng)頭回倒霉,第二年還在這生活。 沒想到第二年又出現(xiàn)了以前的悲劇。如果說第一年是意外,連著兩年都這樣,這就是故意的了。 人們都想著,第三年肯定就不會這樣了,沒想到第三年,這兩只鳥還是在這里正常的生活,生小鳥。 可是這次,等鳥長得差不多了,大鳥飛走了,三天才回來。 這三天去干什么了,不知道,也真忍心,把孩子自己扔家里。 回來還是照樣,該怎么過還是怎么過,過自己正常的生活。 到時間,蛇又來了,一年一度的進餐活動又開始了。 蛇來到鳥的窩邊上,鳥看見,就飛跑了,這回飛得挺急,一邊飛,一邊叫。 估計以前也叫,那個是無奈地叫,這個有點像報警的聲音。 一會兒的功夫,就聽一陣風(fēng)聲,一瞬間天地間似乎暗了下來。 這個情景在《西游記》里有,孫悟空讓哪吒把天遮上的那個鏡頭。 大家看到這個情景很驚訝,天怎么一下變黑了。 合著下面還有一幫看熱鬧的人,每年都來參觀蛇吃小鳥。這伙人是動物世界攝制組的嗎?也不知道幫著鳥把蛇打跑了。 這幫人正琢磨呢,就看天上下來一只大鳥,這鳥有多大,沒寫,就寫鳥的翅膀有多大,翼蔽天日。翅膀擋住了太陽。 感覺這個描寫有點像說相聲里說這人個子高,光形容這嘴一樣。 大鳥從天而降,下來的很快,就像下雨一樣。用這爪子抓這只大蛇。 就一下,蛇腦袋就掉了。不光蛇腦袋掉了,連著小鳥搭窩的大殿角,也掉下去數(shù)尺。蛇倒是死得很沒痛苦。 這一下完了,這大鳥就飛走了。天就又亮了。 看來這大鳥是原來那兩只鳥報警找來的大俠。大俠走了,兩只鳥在后面送。 然后兩只鳥回來,問題解決了,看自己的家,兩個孩子掉在地上,死了一個,還有一個活著。 廟里的和尚把活著的那只又放到鐘樓上。兩只鳥回來,還接著帶這個孩子,直到這個孩子長大了,能飛了,就都飛走了。 蒲松齡說:鸛鳥轉(zhuǎn)年還能回來,肯定沒想到還能碰上同樣的災(zāi)難。畢竟這種算是大災(zāi)難,一般天意比較多。哪成想是人為的。 一般人都說,哪有被雷劈兩次的人呢??涩F(xiàn)實里確實有這樣的人,但這畢竟是太少太少了。 既然知道了這是人為的,而且沒有躲避,第三年還在這里,這就是想好了報仇的辦法。 這蛇也是缺心眼,薅羊毛光薅一只羊,羊也不是傻子,能老讓你這么愉快的薅嗎? 蛇進餐的前三天,鸛鳥出去了,肯定是去通知救兵了。 后來的這只大鳥,大概就是鳥里面的劍仙吧。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輕輕地來,出手就一下,然后輕輕地走了。 最后蒲松齡說了個妙手空空,這是唐朝的一個傳奇人物,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想來應(yīng)該不是。 妙手空空是個刺客,類似于傳奇武俠小說里的那種,能靈魂出竅的。這個故事出自《傳奇。聶隱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看看我們中國在古時候,就有這種傳奇武俠小說了,不是現(xiàn)在才有的這些網(wǎng)文。 故事到這就結(jié)束了,蒲松齡說這個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弱者自有弱者的智慧,雖然是食物鏈,弱肉強食,可強者你也不能光指著一個欺負。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老實人急了,一般是不按套路出牌的。 人們一般都是崇拜英雄,后來出現(xiàn)的大鳥,讓人很是向往啊。什么時候也能做一個這樣的人。 一直向往著有這樣的本事,可以為民除害,估計蒲松齡想法跟我一樣。:) (未完待續(xù))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