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自序
集之一·初生門\證治通論
錢氏論五臟所主
五臟病
五臟相勝
潔古論五臟五邪相乘補(bǔ)瀉大法
五臟補(bǔ)瀉法
察色
聽聲
脈法
死證
襁褓
乳哺
乳兒法
乳令兒病證
哺兒法
斷乳法
雜將護(hù)法
集之一·初生門
初生
生下胎疾
集之二·肝臟部
肝
驚
驚悸
癇
中風(fēng)
角弓反張
搖頭
偏風(fēng)口噤
口失音
天釣(內(nèi)釣附)
拘攣
驚癱鶴膝
眼目
小便不通
淋
遺尿
尿白便濁
疝
陰腫
偏墜
陰瘡
不寐
咽喉
集之三·心臟部一
心
發(fā)熱
心痛
煩躁
注夏
舌
諸失血證
語遲
汗
噫氣
下氣
尋衣撮空
喜笑不休
瘡瘍
集之四·心臟部二\痘瘡上
溯源
預(yù)防
運(yùn)氣
疫癘
辨疑似
五臟見證
部位
脈候
氣血
虛實(shí)
陰陽
形氣
輕重
順逆
動(dòng)靜
形色
疏密
老嫩
干濕
榮枯
標(biāo)本
始終
日數(shù)
禁忌
汗下
證治大法
初熱證治
初熱吉兇
見形證治
見形三朝生死
集之五·心臟部三\痘瘡(中)
起發(fā)證治
灌漿證治
灌膿吉兇
收靨證治
收靨吉兇
落痂證治
發(fā)熱
渴
煩躁
譫妄
驚搐
中風(fēng)
自汗
失血
不能食
咳嗽
喘
涕唾稠粘
失音(參形氣條看)
嗆水
吐利
吐逆
瀉利
大小便閉
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
寒戰(zhàn)切牙
厥逆
眼目
咽喉
腰痛
腹痛
腹脹
痛癢
痛
身痛
癢塌
陷伏倒靨
黑陷
灰白
夾疹
夾
痘疔
痘癩
壅腫
潰爛
臭痘
蛆痘
痘后余毒證治
水痘
麻疹
集之七·脾臟部(上)
脾
不乳食
脾弱多困
痰涎
吐瀉
吐
瀉
赤白痢
瀉痢兼證
腹痛
腹脹
水腫
集之八·脾臟部(下)
疳
虛羸
鶴節(jié)
丁奚(疳脹異名)
哺露
痞結(jié)
積
渴
黃膽
滯頤
大小便不通
大便不通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肺
咳嗽
嗽
喘
悲哭
喑
鼻
龜胸
龜背
脫肛
肛癢
腎
解顱囟陷囟填總論
齒
耳
五軟
五硬
寒熱往來
瘧
病
客忤
中惡
卒死
鬼持
疰病(尸疰蠱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