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查詢,古詩詞分享! 作者:王渤,來源:(ID:tsgsc8)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抱怨種種不如意,孩子不努力,工作不稱心,工資低,難以養(yǎng)家糊口,同事不和諧,領(lǐng)導穿小鞋…… 處處受挫,處處碰壁,生活如一團麻,有很多解不開的疙瘩。這一輩子無所作為,混日子唄! 其實,我們今天的一切困境,150年前的曾國藩全都遭遇過,可他憑一股子韌勁克服重重困難和挫折,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人生。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他的一生是極不平凡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 可他就憑一股韌勁,一篇又一篇的啃文,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才學與日俱增。這是他和父親貫用的笨辦法。 可曾國藩不,痛定思痛,自我反思,逐段逐句研讀考官的批語,并與成功的文章對比,悟出差距,找到自己的弱點和缺點,調(diào)整學習方法,轉(zhuǎn)敗為勝,第七次考中秀才后,一路順風,不出幾年就獲得“翰林”,在當時是最高學位,終于實現(xiàn)“光宗耀祖”的夢想。 人生的路其實很簡單,認準一個目標,持之以恒做下去,一天一月一年,你走過的路,歲月都不辜負,終究有回報。 02 曾國藩1838年考中進士,被皇帝授予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的官職,這相當于今天國務(wù)院政策研究室的副處級以上的研究員。他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富有,那么滋潤,和當今剛步入社會的我們一樣,無權(quán)無地位,無房無車,窮的叮當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春節(jié),30歲的曾國藩一個人在京城,孤苦伶仃。他在給父母的家書中不無心酸地寫道: “男今年過年,除用去會館房租六十千外,又借銀五十兩。前日冀望外間或有炭資之贈,今冬乃絕無此項。聞今年家中可盡完舊債,是男在外有負累,而家無負累,此最可喜之事?!?/span> 曾國藩做京官十三年, 屢經(jīng)升遷,但因工資低,借貸和哭窮一直是他經(jīng)濟生活的主旋律。他當時的工資水準,連山西巨富喬家大院的長工和傭人的工資都不如,就他這點銀子,即要養(yǎng)家糊口,又要交房租,還要交際應(yīng)酬,建立關(guān)系網(wǎng),對于農(nóng)民出身的他,根本不夠花。 他很窮,連仆人都瞧不起他,拋棄他,卷鋪蓋走人,另攀高枝。因為他生活水平低,經(jīng)常拖欠工資,吃的不好,換你都會這么做。這個事使曾國藩很受刺激,就寫了一首《傲奴詩》,“胸中無學手無錢,平生意氣自許頗,誰知傲奴乃過我”。手里沒錢,仆人都瞧不起自己,一個仆人比自己都傲慢。后來他就不雇仆人,家務(wù)由兩個女兒做。 有人要問,是不是所有京官都這么窮,當然不是。有的靠啃老彌補財政赤子;有的厚著臉皮“打秋風”結(jié)交地方有錢的官員收受“炭敬”“冰敬”;有的以權(quán)謀私,貪污受賄,但曾國藩沒有跟風,保持清節(jié),克制“利欲”,立下不靠做官發(fā)財?shù)氖难?。他后來離開京城,辦團練,辦洋務(wù),位高權(quán)重,仍不忘初心。 他做京官,聲名顯赫,無實權(quán),無地位,沒人想起他,只有靠自己。憑一股韌勁,堅持下來,沒放棄,才成就了后來的他。正應(yīng)了鄭板橋的臨終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刻欤康?,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03 曾國藩學識名滿京城,良好品德給朝廷留下良好印象,每次考察干部,他總名列前茅。 1838——1849年,從七品升到正二品,十年連升十級,如此飛黃騰達,除了他辦事踏實,工作認真外,還得到穆彰阿等權(quán)臣的賞識,關(guān)健是獲得崇尚節(jié)儉的道光皇帝的支持,提拔人才想挽救那個人浮于事,貪腐成風,搖搖欲墜的清王朝。 1850年,新登基的咸豐皇帝燒了一把火,讓大家建言獻策,百花齊放,把大清治理好。 曾國藩面對皇帝新氣象,揮筆寫了《應(yīng)詔求言書》的工作報告,皇帝表揚了他,他來勁了,認為該到為國家效力的時侯了,又痛斥咸豐的缺點和毛病,皇帝極不高興,讓你說話已不錯了,還真把自己當成包青天,你把村長不當干部,吃肉喝湯不叫你,一邊涼著去。曾國藩報國無門,差點被治罪,那個痛只有自已吞咽。 1852年,曾母去世,曾國藩趕赴家鄉(xiāng)奔喪,正式結(jié)束了他在京城的十四年生涯。正在這時候,已于前幾年起義造反的太平軍揮師北上,從廣西向湖南發(fā)起了進攻,致使湖南的一些地方紛紛陷落,咸豐皇帝急得沒有辦法,就只好詔命在鄉(xiāng)下老家丁憂的曾國藩幫助地方官員興辦“團練”,也就是相當于訓練現(xiàn)在的民兵一樣。 他是一個曾經(jīng)當過國防部副部長的官員,他和皇帝都深知,清軍是一支早已失去了保家衛(wèi)國的靈魂,沒有戰(zhàn)斗力的極其腐敗渙散的隊伍。只有另起爐灶,白手起家。 面對多重壓力和“長沙之辱”他把被打掉的牙齒和著血咽下去,帶著內(nèi)心無法示人的傷痛,在沒有職務(wù)和授權(quán),沒有辦公場所,沒有訓練經(jīng)費,沒有任何帶兵經(jīng)驗,更沒有任何人援手相助的情況下,憋著一股勁,硬生生訓練出一支有一萬七千多人忠君,為國,愛民,打硬仗的隊伍,這就是名震天下的湘軍。 咸豐四年與太平軍進行殊死之戰(zhàn),取得以少勝多,十戰(zhàn)十捷的重大勝利,讓整個清王朝為之一振,皇帝特高興,授予曾國藩一些調(diào)遣權(quán)利,大大地改善了他在湖南的政治處境。但好景不長,再度讓他心寒齒冷。 在他前往江西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過程中,他幾乎遇到和湖南一樣的困境,江西地方官僚系統(tǒng),百般設(shè)置障礙,處處給他難堪,處處碰鼻。沒辦法“就地籌響”,致使湘軍陷入極度的困境中,曾國藩痛苦萬分,他用“士饑將困,窘若拘囚,群疑眾侮,積淚漲江。”形容當時的境況。他在痛苦中思索,找到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皇帝對自己不信任所致。真想掛冠而去,可國難當頭,又不忍心離開。 正當他在痛苦中難以支撐的時侯,父親去世,他回家丁憂,皇帝不同意,讓他掛帥出征,圣命難違,曾國藩只好借這個因由把自己苦衷傾訴出來,也讓皇帝在需要他的時刻給點承諾。 皇帝一看,你跟我講條件,干脆你滾蛋。這讓曾國藩始料末及,他的報國熱情澆滅了,建功立業(yè)成了泡影,更讓他痛心疾首的是眼看太平軍被剿滅,自己竟然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他像瘋子一樣到處發(fā)泄,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他聽了一位朋友的勸說,靜下心來看老莊的著作,閉門學習,一坐就是一天,邊看書,邊反思,堅持兩年多,最終使他大徹大悟。 1858年,就在曾國藩以平靜的心態(tài)反思自己的時候,那個內(nèi)訌剛剛平息的太平天國又回光返照,形成了卷土重來的態(tài)勢,于是,咸豐帝想到老曾的好,再次下詔,重新啟用了他。這一次,脫胎換骨的曾國藩什么條件都沒提,立馬就回到了湘軍的帥位,完成自己的使命。 曾國藩在攻打太平軍的12年歷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不是一出手就是戰(zhàn)神,他數(shù)次戰(zhàn)敗,兩次投水自殺,還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軍襲擊而數(shù)日懸刀在手,準備一旦失敗,即行自殺。 他雖然忠心耿耿,還是屢遭疑 忌。他跌倒了又趴起來,這種韌勁也體現(xiàn)在他獨創(chuàng)的“結(jié)硬寨,打呆仗”陣地戰(zhàn)法中,這是火器時代最厲害的戰(zhàn)法,將太平軍步步蠶食。毛澤東讀曾國藩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游擊戰(zhàn)打敗日本侵略軍。 ![]() 04 ![]() 年輕時,他希望通過至剛至猛的辦法向著舊官僚體系開炮,結(jié)果他遭受沉重打擊,咬緊牙關(guān),把屈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yǎng)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yǎng)。 四十歲以后,他更認清了世道人心,認識了自己,從一言一行,一點一滴約束自己,每日反省,通過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影響家人,朋友,周周的人,從而達到逐漸影響整個社會風氣的作用,用愚公移山的韌勁去改造社會。 他悟出“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的道理,一個人只有把身段放柔軟,了解身邊每個人內(nèi)心的苦樂,知道那些虛偽,麻木,圓滑是每個人生存不得已的保護色,別人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接納你,把你當自己人,在工作中你才能得到眾人的支持,取得更大的成就。 曾國藩在逆境中重生,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大徹大悟,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為人處世之道和性格中的弱點,才使他真正接了地氣,開始在晚清污濁腐朽的官場中縱橫捭闔,為后來取得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也為他日后進退自如積累了資本。 曾國藩必須向現(xiàn)實妥協(xié),卻又能夠堅守內(nèi)心的良知。他不再認為自己是最獨特的人,不再頑固拒絕“同流合污”,他謙虛和氣,圓融,通變,協(xié)調(diào)和包容。放低姿態(tài),大家才把他捧到最高。 他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是農(nóng)民的兒子,靠自己的一股子韌勁,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 -作者- 王渤,甘肅會寧人,自由撰稿人,傳遞正能量,書寫亮麗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