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茶香飄萬里 2020-02-03

修筑城門:在德不在險?

北宋中期,一位叫范祖禹的儒臣也對宋哲宗說過這樣的道理:“新城(北宋東京外城)周世宗所筑,太祖因之,建都于此百三十年。無山川之險,所恃者在修德、在用人、在得民心,此三者,累圣所以遺后嗣子孫也。”百年之后,南宋詞人陳亮對此評價道:“在德不在險,是真書生之談耳!”

范祖禹的話,確實書生氣十足??v觀整個北宋時期,來自邊疆的威脅無時不在。盡管宋遼檀淵之盟(公元1004年)后,北方契丹的威脅暫時緩解,但西夏軍隊的鐵騎聲仍不時響起宋神宗時,為了對付勁敵,京師兵馬大量西調,這也讓它的守備力量薄弱起來。于是,從宋太祖時即開始的修城活動,到宋神宗時期達到鼎盛。其中,城門的修建至關重要。神宗末期,皇帝下令買大量的木頭去修置京城城門,并開始修建甕城。到了哲宗即位初,外城城門的修建才大功告成。因了這場轟轟烈烈的修城活動,書生范祖禹才有了上述言論。

此外范祖禹還對在京城修建甕城頗為不解。他認為外城城門配置甕城,且用鐵皮裏門,實在是不倫不類,宋朝歷代先皇從來沒有這樣做過。

甕城是什么?宋代著名軍事著《武經總要》中有描述:“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唯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薄捌_一門”是甕城的關鍵。因為甕城門不與城門對開,敵軍進攻甕城時,就得繞過甕城的正面,來到“偏”攻城。即使攻破甕城門進人甕城,由于城內道路曲折,還會影響進城速度。更為重要的是,攻入甕城的敵軍,將要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變成“甕中之鱉”。

讓人不解的是,根據(jù)史料記載,甕城至少在漢代至魏晉時期即已出現(xiàn),為何范祖禹會對此大驚小怪?其實,答案也在他的話里——“甕城乃邊城之制”。也就是說,甕城是邊城才用的防御設施,不宜用于京師。但是即便如此嚴實的城門,最終也沒能抵擋大金的鐵蹄。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二月,一位叫周輝的大臣出使金中都,途經曾經的帝都東京,當他跨馬進入外城東墻的新宋門,只見京都的城門被修建得機關重重:“樓槽壕塹甚設,次入甕城,次入大城”,整整經過三重門!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東京的失守就始自城門?!毒缚狄洝贰ⅰ度泵藭帯返仁窌忻靼子涊d,金軍兩次攻打開封城,都是以外城門為突破口的。

只是帝王的用心,也并非全然白費。北宋末年,一位叫孟元老的少年隨父來到東京,迎面而來的外城給他以強烈的沖擊。他后來回憶道:“且暮修整,望之聳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蔭,毎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御之器?!边@樣的東京外城,儼然一座軍事城堡。其震懾作用,不可小視。它的作用,正如美國城市設計的著名學者凱文·林奇在《城市形態(tài)》中所說:“這些形態(tài)是表現(xiàn)權力的冷酷工具,用來使一部分人屈服于另外一部分人,……這些形態(tài)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穩(wěn)定感、永恒感,一種威嚴感和自豪感?!闭f的雖是城墻,但對墻上點睛之門卻也同樣適用。所以歷朝歷代,京師的城門,無不重裝。明萬歷年間,利瑪竇在南京看到“十二座門,門包以鐵皮門內有大炮守衛(wèi)”。而甕城也遍設于這個朱元璋欽定的國都里。比如在通濟門內,就有三重甕城四個門。這些最先由北宋帝王從邊城搬來的城門防御設施,終于在后世的都城里開花結果。

看來,無論哪個帝王,都不具有以德懷人的自信。

城門之重:讓人哭謝而退

城門,確實事關權力的威嚴。公元4世紀,鮮卑族政權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隨后開始大修都城。南朝人卻在背地里譏笑他們。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把北魏政權稱為“魏虜”,并說這個蠻夷政權里,最初“妃妾皆住土屋連宮城的大門也“門不施屋”,到了后來,“宮門稍覆以屋,猶不知為重樓”。也就是說,沒有高大的城門樓。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痛下決心,改易風俗。其中一個動作,就是大建門樓?!堵尻栙に{記》有云:“高祖在城內作光極殿,因名金鏞城門光極門,又作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如云也?!边@個一心慕華的鮮卑君主,似乎想用“望之如云”的城門樓,來證明北魏王朝的天授神權與文明的高度。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清康熙七年(1668年,時任湖南祁陽知縣的王頤說,城壁樓櫓之立,可“振民之力而使興也動民之情而使和也,呼民之性而使覺也。仰之使知所載也,望之使知所也”,“信有關于政治也”。

“望之如云”、“望之使知所歸”的城門,構成中國古代城市的天際線。這些城市中最高的建筑,不是皇宮,不是王府,不是千年古剎,更不是富商豪宅,而是城門。它處在城池邊界,作用是向過往之人宣示政權的威儀。

除了高聳的城門樓外,漢長安城城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又提供了城門與權力關系的又一個線索。

漢長安城有12座城門,東西南北各3,每門又有3個門道,與《周禮》所載的“王城”驚人吻合。

然而,其中的“門道”不僅限于此。以直城門與宣平門為代表,門道與門道間相隔4米;而西安門與霸城門,門道與門道之間相隔竟達14米,可想見當年城的雄偉氣勢。而這兩個門道間隔14米的城門,分別對著未央宮南門與長樂宮東門,在空間上與權力中心十分接近。后來大唐長安南面的城門——明德門,更是突破三道之限,赫然出現(xiàn)五個門道?!兑住ふf卦》說:“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作為南面而治的象征,正南的城比其他城門更肩負著彰顯皇權的使命。

可城門的政治秘密,還藏在更里面。大唐貞觀四年(630年)四月三日,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宮城正門順天門(后改為承天門)上,下令擺設各色珍寶,以顯示大唐之盛世,然后引見東突厥首領頡利,歷數(shù)其罪狀。在如此聲威之下史籍載: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哭謝而退”。

皇城或宮城的正門上,不處理瑣碎的政務,卻是最具儀式感的大典舉行之所。在這里,皇帝接受俘虜、頒布大赦、接受四夷朝貢。

而這場聲威浩大的儀式能在門前舉行,與門前橫街也有關。承天門前橫街寬三百步,約合今天的411米,是長安城中最寬闊的街道。它就像一個大型廣場,能夠承載浩浩蕩蕩的人群。在這里,除了獻俘等儀式,有時也舉行觀燈、賜酣之類的表示君民同樂的活動。總的來說,由承天門統(tǒng)帥著的大型廣場,是展示皇家權力及尊嚴的場所,猶如天安門與天安門廣場這與西方城市中占據(jù)重要位置的市政廳前廣場,有著十分不同的文化內涵。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這樣的皇宮大門及門前廣場,被后世的王朝繼承下來。而作為廣場之“冠”、也就是權力之“冠”的門,讓統(tǒng)治者始終惦記心上。北宋政權一統(tǒng)天下后,趙匡胤下令大修北宋東京皇城門——宣德門:門洞由兩個增為三個,并在門樓兩側建有左右兩觀。文人梁周輸作有《五鳳樓賦》,盛贊改建后的門樓:“臺卑者崇,屋卑者豐…去地百丈在天半空”而城樓兩側“雙闕偶立,突然如峰”!

“突然如峰”的雙闕,其實在春秋時代就出現(xiàn)了。《爾雅·釋宮》中說:“觀謂之闕?!薄豆沤褡ⅰ穭t說:“古每門樹兩觀于其門?!痹陂T的兩側分別樹立雙闕,讓門顯得更加有氣勢。巍峨的闕,天生擅長于展現(xiàn)權力,于是被運用于重要的城門、皇宮門、寺廟門等處。到了隋唐時期,這門旁的雙翼漸漸凸起,形成一個倒“凹”形平面,讓門圈出的空間內有一種封閉之感。雖然宣德門已長埋地下,可我們卻可以從至今尚巍然聳立的故宮午門感受到門闕的威嚴。午門是明清王朝的宮城正門,其兩側凸出的闕,與高大的城樓形成封閉的空間,既增加了整個建筑的縱深感,又讓人有森嚴和壓抑之感。美國現(xiàn)代建筑師摩爾菲曾驚嘆,午門體現(xiàn)了“一種壓倒性的壯麗和令人呼吸為之屏息的美”。

高聳、龐大而壓抑。與這樣的門相配的,是要彰顯威嚴甚至肅殺之氣的儀式。在修建這些門時,統(tǒng)治者就特別注意將“威儀”、“震懾”融到設計之中。不可一世的東突厥可汗頡利流下眼淚,或許與大唐天子背后之門直接相關。

地方城市的城門上,沒有如此威嚴的政治儀式,可作為出入城市的唯一通道,卻是古時官府張貼公告、曉諭民眾的場所。不過它的政治功能更多是無形的,也就是通過巍峨的建筑來作為城市和政權的象征。因此在中國古代繪制的政區(qū)圖上,可以不繪制街道,不繪制寺院,甚至不繪制官署,但是城墻和城不可缺少。

不過也有例外。據(jù)文獻記載,宋代有個仙游縣,負山帶溪,形勢險固,長期沒有修筑完整的城墻,但到了南宋乾道年間,卻出現(xiàn)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沒有城墻的城門。到了明清時期,這樣的情況仍然存在。(光緒)《處州府志》上載,處州府下轄的松陽縣、遂昌縣等縣,均沒有城墻,卻赫然聳立著一座又一座城門。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在西方古代的城市里,也不時閃現(xiàn)城門的身影,比如雅典在希波戰(zhàn)爭(公元前499年至前449年),就修筑了長長的城墻。有了城墻,墻上的城門也是理所當然地存在了??晌鞣降某情T形象,比起神廟、廣場和教堂等奪目的身影,卻顯得十分模糊和黯淡。也許正因為如此,當西方人走進中國城市時,總是第一眼就被巍峨的城墻和城門所吸引。

城門開閉:為了內外有別

上世紀20年代,瑞典學者喜仁龍迷戀上北京的城墻與城門后,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

夜幕一降,城門就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起來。城門在居民沉睡的時候是關閉的。黎明,當?shù)谝粋€旅客趕著大車或小騾車踏上漫長的旅途時,厚重的木城門就被緩緩推開,猶如一位剛被喚醒的巨人呻吟著。漸漸地,進城的鄉(xiāng)下人越來越多……日上三竿,城門處的交通活動也紛忙、雜亂起來。

這是夜禁制度的末日余輝。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號令》中,就已記載了晚間關閉城門的制度。而《唐六典》的注文里,更是有著生動的記述:

夜,第一咚咚聲絕,宮殿門閉;第二咚咚聲絕,宮城門閉,及左右延明門、皇城門閉。其京城門開閉,與皇城門同刻。

唐時,當各個城門關閉的同時,各坊的坊門也要關閉。在直通12座城門的大街上設有街鼓,日暮時,擂鼓800聲,坊門即關閉,此時行人只能在坊內活動,不能在坊外的大街上隨意穿行,否則會因為“犯夜”而受到懲罰。《太平廣記》中記道,有一位叫張無是的小官員,居住在布政坊中。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冬的某天,他信步走在街上,卻聽到夜鼓響起,城門、坊門紛紛關閉。為了躲避巡夜檢查的官兵,不得已只好蜷縮在橋下過夜。冬天的漫漫長夜呀!夜禁的嚴格和震懾力由此可見一般。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如此嚴格的夜禁,一方面是防御和治安的需要,另一方面,統(tǒng)治者也通過控制城門的開閉,劃分出了城內與城外、日與夜、法與非法的界限。

公元1170年,南宋政權定都臨安已30多年臨安府一位叫姚憲的官員上奏稱,臨安舊城門的門鎖因年久而“啟閉不謹”,提議鑰匙由大內鑰匙庫收掌,日落時分再“降付諸門”。這一建議得到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的采納。換鎖可能僅是種借口,其目的是在皇室劫后重生、政權稍稍穩(wěn)定之際,恢復業(yè)已混亂的城門啟閉制度。

可也正是宋孝宗本人,破壞了好不容易恢復起來的城秩序。

一日,宋孝宗和太上皇宋高宗出城西清波門,到聚景園游玩,夜深方才返回大內。由于身邊有眾多隨從人員,體貼的皇帝擔心如此大規(guī)模的出入,會給處于熱鬧中的夜市帶來諸多不便,甚至發(fā)生踩踏傷人事件。于是他特地下詔,令諸城門至夜深方得關閉圣旨一出,城門日落關閉的規(guī)定開始松弛了。另據(jù)民間話本《裴秀娘夜游西湖記》記載,因為宋高宗好夜游西湖,一時催生出夜游湖的時尚。于是那些臨安府城內開店鋪的人,每逢佳節(jié)就會跑到涌金門外,雇請畫舫或小劃船,興致勃勃地夜游西湖。

南宋臨安醉生夢死的夜間娛樂,終究只是曇花一現(xiàn)。到了元代,城門啟閉制度又嚴格執(zhí)行起來。然而,驚鴻一瞥的狂歡場景,并不全是南宋皇帝尋歡作樂的罪證體現(xiàn),還有歷史的深意在里面。

除了美景,城門外還有什么可能吸引到里面的人?據(jù)史料記載,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城城門外有不少店肆、瓦子。瓦子是宋代興起的一種極富特色的娛樂場所,不僅賣雜貨及出售酒食,還有相撲、影戲、雜劇、傀儡等各種娛樂表演。而娛樂業(yè)發(fā)展的背后是城市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煞比A的店肆、瓦子,為何不全集中在城里,而是在城門外呢?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其實,瓦子雖是宋代興起,店肆卻很早出現(xiàn)在城外了?!锻ǖ洹肪?《食貨七·天下盛衰戶口》,描繪的盛唐開元的太平景象可供參考:“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shù)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原來這些“夾路”而列且集中于城門外的通途兩旁的店肆,做的都是商旅買賣,從而形成店肆密集的城門外商業(yè)區(qū)。

作為城市防御上最為薄弱的一環(huán),城門不可以隨意開設,它往往設置在城市重要的對外交通線的方向。而當對外的商業(yè)交流頻繁時,城門外便聚集了熙熙攘攘的逐利之人。

宋廷規(guī)定,東京商人分為大、小賈兩類,小賈就在城門處交稅為此,外城門設有監(jiān)門官,專門負責收稅工作。而在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順著大運河滾滾而來的貨物,要通過崇文門進城,于是在這里便設有全國最大的稅關,這個稅關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設立,民國十九年(1930年)撤銷,存在時間長達437年。繁重的稅務,延長了商人們滯留門外的時間。

更讓人郁悶的是,那些牛、馬、豬、羊等大宗商品,經常被規(guī)定不能在城內交易,于是堿門外就成為它們天然的集散地。而很多依傍河流修建的城市,城門外有時是重要的渡口、碼頭,貨物也不得不在此裝卸。

城門之處,關卡重重,限制重重。可也正是這諸多的麻煩讓外來的人、城里的人,不少都聚集到城門外做生意。不僅如此這些外來的客商,還需要旅店、貨棧,有時甚至需要一洗勞頓奔波的娛樂場所,于是又進一步吸引了相關的從業(yè)人員。

更有不少城里居民跑到門外后,竟從此不愿回去了。據(jù)史料記載,北宋東京外城的城門外,由于便利的交通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曾形成繁華的草市,史稱“京城門外草市”。所謂“草市”,原是指鄉(xiāng)村定期集市,大都位于水陸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驛站所在地。而當這個草市緊鄰城門時,往往會發(fā)生有趣的變化。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那時,草市的繁華讓不少鄉(xiāng)村居民、外來者選擇到此定居。而這一份熱鬧,也漸漸地吸引了一些城里居民外遷。《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上記載:所謂“京城門外草市百姓”,“多是城里居民逐利去來”。于是,隨著城外商業(yè)區(qū)和居民區(qū)的出現(xiàn)這門內門外的區(qū)別,也漸漸變得曖昧和模糊。

城門外的市場和居民區(qū)一直存在,比如北京。作為最后三個王朝的都城,它曾吸引著來自全國的客商和貨物:江南的貨物、客商順大運河而來,積聚在崇文門外;來自河南、山陜等地區(qū)的客商、貨物則跨過太行山西路匯聚在宣武門外。于是,城外居民日益增多。到了嘉靖年間,由于蒙古族不斷侵擾,為了保護南城居民,政府才開始修建外郭城,漸漸地又把城門外的居民用城墻圈了起來,城門也重新成為城內與城外的分界線。

隳城之風:到底孰輕孰重?

20世紀20年代,瑞典學者喜仁龍站在正陽門前,心里五味雜陳。這座北京內城的正南門,甕城已被拆除,箭樓就像孤島般聳立著。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在正陽樓上點燃的炮火,仿佛已嘲笑了甕城等機關算盡的中古防御設施。而門樓東西兩側的城墻上,赫然出現(xiàn)兩個新開的門洞。據(jù)史料記載,進入民國后,因正陽門東側有京奉鐵路火車站,西側有京漢鐵路火車站,有軌電車也即將從正陽門通過,于是打通更多的門洞成為交通的需要。而在明代只開了4個城門的西安,此時也在開通越來越多的城門和門洞。

多開城門和門洞只是暫時之舉,拆墻和毀門才是一勞永逸更何況,城門和城墻已成了封建社會的象征。于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北京的城門和城墻開始被大規(guī)模拆除。此風一起,則全國仿效,于是,曾經屹立了數(shù)千年的城門,幾十年間便全然消失。

中國城門之重:黃土泥磚上的歷史興衰

不過一城之門消失了,并不意味著“城門”真的就不存在了,相反仍含有政治色彩的城門甚至更多了——城市內大大小小的政府機構、學校等通過圍墻,構成了現(xiàn)代的城中之城。這些城中城,大都有著森嚴的門禁。比如擁有現(xiàn)代“太學”身份的北大,門禁就越來越森嚴。而自1800年起,美國白宮就允許公眾參觀。面對中國的種種門禁,不少人解釋,這是為了門里人的安全。可門里的人不一定不會制造危險;而門外的人,也并非總是形跡可疑。這門禁里保護的,除了安全,恐怕還有無形的權力和優(yōu)越感吧。

而那條作為城郊分隔線的“城門”,也似乎比以前更厚了。曾經,有居住在城里的人跑到城門外,去追逐那煕熙攘攘的繁華,然后把郊區(qū)變成新的城。曾經,當一位官員任職期滿或心生厭倦時,也會走出城門,回到鄉(xiāng)村,在悠然見南山的日子里,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鄉(xiāng)紳。而如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僅擁有政治權力,還擁有無可比擬的經濟權力、社會權力與文化權力。城市與鄉(xiāng)村、大城市與小城市、富人區(qū)與平民區(qū),橫亙在其中的,是種種無形的“城”,它們都被變本加厲地膜拜起來。于是,“城門”外徘徊著的,是想要進門卻望門興嘆的人;而“城門”里站著的,是永遠不愿走出門的人。中國的城門,無論有形還是無形,都是政治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