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代有《筆陣圖》七行,中畫執(zhí)筆三手,圖貌乖舛,點畫湮訛。頃見南北流傳,疑是右軍所制。雖則未詳真?zhèn)?,尚可發(fā)啟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編錄。至于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nèi)迷其理,今之所撰,亦無取焉。若乃師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鄲淳之令范,空著縑緗。暨乎崔、杜以來,蕭、羊已往,代祀綿遠,名氏滋繁?;蚪迳醪挥澹送鰳I(yè)顯;或憑附增價,身謝道衰。加以糜蠹不傳,搜秘將盡,偶逢緘賞,時亦罕窺,優(yōu)劣紛紜,殆難覼縷。其有顯聞當(dāng)代,遺跡見存,無俟抑揚,自標(biāo)先后。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嬴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zhì)懸隔。既非所習(xí),又亦略諸。復(fù)有龍蛇云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爾,或?qū)懭鹩诋?dāng)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
譯文:世上流傳的《筆陣圖》七行,中間畫有三種執(zhí)筆的手勢,圖象拙劣,文字謬誤。見在南北各地流傳,一般認為是王羲之所作。雖然未能辨其真?zhèn)?,但還可以啟發(fā)初學(xué)兒童。既然為一般人收存,也就不必編錄。至于以往諸家的論著,大多是華而不實,莫不從表面上描繪形態(tài),闡述不出內(nèi)涵的真理。我的撰述,不取這種作法。至于像師誼官雖有很高名望,(但因形跡不存,)只是虛載史冊;邯鄲淳也為一代典范,僅僅在書卷上空留其名。及至崔瑗、杜度以來,蕭子云、羊欣之前,這段漫長年代,書法名家陸續(xù)增多。其中有的人,當(dāng)時就負盛名,人死后書作流傳下來,聲望愈加榮耀;也有的人,生前憑借顯赫地位被人捧高身價,死了之后,名氣也就完了。還有某些作品糜爛蟲蛀,毀壞失傳,剩下的亦被搜購秘藏將盡。偶然欣逢鑒賞機會,也只是一覽而過,加之優(yōu)劣混雜,難得有條不紊的鑒別。其中有的早就揚名當(dāng)時,遺跡至今存在,無須高人褒貶評論,自然會分辨出優(yōu)劣的了。關(guān)于“六書”的始作、可以上溯到軒轅時代;“八體”的興起,自然源于秦代嬴政。由來已很久遠,歷史上運用廣泛,已起過重大作用。因為古今時代不同,質(zhì)樸的古文和妍美的今體相差懸殊,且已不再沿用,也就略去不說。還有依據(jù)龍、蛇、云、露和龜、鶴、花、草等類物狀創(chuàng)出來的字體,只是簡單描摹物象形態(tài),或?qū)懏?dāng)時的“祥瑞”,雖然筆畫巧妙,但缺作書技能、又非書法規(guī)范,也就不詳細論述了。
注:文中部分字讀音及字義
舛(chuǎn)
1.差錯:乖~。
2.違背:~令(違抗命令)。~馳(相背而馳)。
3.不順?biāo)欤徊恍遥好径唷?/p>
湮(yān yīn)
[ yān ]
1.埋沒:~滅。
2.淤塞:河道久~。
[ yīn ]
同“洇”。
訛(é)
1.錯誤。例:以~傳~。
2.訛詐:~人。
牒(dié)
1.文書或證件:通~。度~。
2.簿冊;書籍:譜~。史~。
淳(chún zhūn)
[ chún ]
1.樸實:~樸?!瘛!拧!L(fēng)(質(zhì)樸敦厚的風(fēng)氣)。
2.成對。
3.古同“醇”,酒味厚、純。
[ zhūn ]
澆灌:“~而漬之”。
縑緗 [ jiān xiāng ]
1.供書寫用的淺黃色細絹。
2.指書冊。
暨(jì)
1.和;及;與。
2.到;至:~今。
3.姓。
祀(sì)
1.祭祀:~天?!??!?。
2.殷代特指年:十有三~。
渝(yú)
1.改變(多指態(tài)度或感情):始終不~。堅貞不~。
2.重慶的別稱。
3.姓。
糜(mí méi)
[ mí ]
1.粥。
2.腐爛;糜爛。
3.浪費:~費。
[ méi ]
糜子,也叫穄(jì)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與黍同類,但子實不黏。是耐旱、耐堿的谷類作物。
蠹(dù)
1.蛀蝕器物的蟲子:~蟲。木~。書~?!~。
2.蛀蝕:流水不腐,戶樞不~?!?。~害?!祝ū撞?,弊端)。
覼縷( luó lǚ)
1.亦作“覶縷”。猶言彎彎曲曲。
2.謂詳述。
3.指事情的原委。
俟(sì qí)
[ sì ]
等待:~機出擊。一~安排停當(dāng),即行起程。
[ qí ]
見〔萬(mò)俟〕
肇(zhào)
1.發(fā)生;引起:~事。~禍。
2.開始:~始?!恕?/p>
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