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嗎?先看看你有沒有他當(dāng)年的勇氣吧! 我們現(xiàn)在看詩人很偉大,其實在古代,許多詩人只想做官,并不是專心搞創(chuàng)作,因此文人一旦有了過人的才華,就不想再低調(diào)了。為了方便自己日后入仕為官,他們會抓住自己身上的閃亮點使勁'炒作'自己。 如駱賓王,在他還是童稚時候就被夸為神童,他足不出戶就已名揚(yáng)天下,他本身才華橫溢是一方面,背后幫他宣傳的推手更厲害。還有詩人白居易,由名師推薦登入仕途,這些一舉成名的詩人的背后,透漏著對名利的狂熱追求。包括李白杜甫都一樣,他們寫詩是愛好,從政才是人生的終極理想!如果要說做詩人做到最純粹的,陶淵明稱第一沒人跟他搶第二。 現(xiàn)在沽名釣譽(yù)的社會氛圍讓人身心俱疲,有些年輕朋友在遭受人生打擊后,總會萌生隱居的想法,在這其中有部分人也付出了實踐,在終南山山麓地帶有一票厭倦世俗的隱士,那么隱居真的有那么美好嗎?陶淵明又是在什么情況下走上隱居道路的呢?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是一種心理上的愉悅,真實的生活條件差到你沒法想象,記得上學(xué)那會兒,初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覺得陶淵明誤入的世界真是天上人間存在,長大后逐漸有些閱歷后,發(fā)現(xiàn)那其實是詩人陶淵明在饑寒交迫時的臆想,陶淵明說,那群與外界斷絕來往的人們特別熱情好客,宰豬殺雞好吃好喝的來款待他,而當(dāng)時現(xiàn)實中的他,房子剛剛被燒掉,他拖著一家老小跑到山上居住,一間茅草屋,家門口的幾處桃樹枝,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即使環(huán)境再惡劣,陶淵明也沒有抒發(fā)過愁悶的心情,因此后世評價他為真隱士,真詩意。 現(xiàn)代人了解了陶淵明所受的苦難,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他們覺得在現(xiàn)實生活這也是受苦,隱居更算不上啥,其實陶淵明并不是人生走到窮途末路才想到隱居躲避現(xiàn)實的,陶淵明選擇隱居比你想象中還有勇氣。 1、 陶淵明有在俗世混好的本事,卻不屑于與俗人同流合污,是他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富貴人生。 陶淵明是官宦世家的后人,他的祖父在東晉還是名噪一時的大司馬,祖上基業(yè)殷實,他根本不為生存煩憂,但是他有鞭政救世的思想,他很早步入了仕途,卻與污濁的官場格格不入,在官場橫沖直撞二十年后,他平靜卸下了自己的烏紗帽,去尋找自己心中的樂土,古代做官有多難,不用多說,公務(wù)員的工作待遇有多高不用多講,陶淵明視這些生存保障為糞土,難道不是逆世俗而上的勇士嗎? 2、 辭官歸隱后,他常常饑寒交迫,昔日同僚送來米肉救濟(jì)他,他斷然拒絕,朝廷請他回去做官他也拒絕,用行動踐行他隱居的決心。 古今中外,有許多迷茫的人們想要隱居,但是有很多人都受不了孤苦和誘惑回歸現(xiàn)實了,但是陶淵明視貧寒為安樂,視孤獨為好友,即使晚年差點被餓死,也不接受昔日同僚的救助,這不是清高,只是陶淵明下定決心與過去種種斷去聯(lián)系了,普通人隱居是為了蟄伏蓄力,等待成功運(yùn)的到來,陶淵明是真正熱愛田園生活的人,他的隱居不是說說而已,后半生一直在用行動踐行自己的初心,試問如今有幾個隱居人能做到這種境界呢? 陶淵明歸隱田園是找回了自我,跟我們理解的厭世完全不同,他是愜意的,生活是充滿詩意的,他敢于與世俗一刀兩斷的勇氣與決心也是很多想隱居的現(xiàn)代人做不到額,如果你想脫離喧囂世界尋找那一份寧靜,不如看看關(guān)于陶淵明的這篇文章,看看你是否有勇氣面對這些世俗的牽絆吧! #朝代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