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此文為《陳老舌診心得》之續(xù)延伸閱讀,主要為溫病舌診的內(nèi)容,因內(nèi)容較多,分為三篇發(fā)送,本篇為辨舌苔中白、黃苔內(nèi)容。 溫病舌診的內(nèi)容有辨舌苔和舌質(zhì)兩個方面,主要是從其狀態(tài)、色澤、潤燥等變化的觀察,為溫病的辨證施洽提供重要的依擦。 一、白苔 白苔有厚薄之分。薄者主表,候衛(wèi)分之邪,一般見于溫病初起,病變尚輕淺;厚者主里,候氣分之邪,多因于濕熱為患。根據(jù)舌苔厚薄、潤燥程度不同,分為下列6種。 1、 苔薄白欠潤,舌邊尖略紅 為外感溫邪初襲人體,客于衛(wèi)分的征象,多見于風溫病初起。風寒表證亦可見到苔薄白,但質(zhì)地潤澤,舌色正常,以此為別。(編者按:現(xiàn)諸多舌診書或中醫(yī)書中,常有以薄黃苔對應風熱表證之舌苔,在溫病學教材以及溫病學經(jīng)典著作中大都以薄白苔作為溫邪在衛(wèi)表之舌征,黃苔為入氣分之征兆,學者宜察之。) 治宜辛涼解表。如癥以發(fā)熱為主,微惡風寒,口微渴,偶咳嗽,脈浮數(shù),宜辛涼解表,方如銀翹散;如證見干咳為主,微惡風寒,口微渴,用桑菊飲。 若苔薄白而干燥較為明顯,系表邪未解,肺津已傷。多見于素體津液虧損而外感風熱者,或感受風熱病邪較重而津液耗傷者;或見于燥熱病邪初犯肺衛(wèi)者。如《溫熱論》:“若苔白干薄者,肺津傷也,加麥冬、銀花露、蘆根汁等” 2、苔白厚而粘膩 苔白滿布,質(zhì)地較厚,板貼不松,垢膩潤澤 意義:濕熱郁阻氣分,濕濁偏盛。 治療:開泄化濕。 常癥見身熱不揚,午后較甚,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胸悶脘痞。 (編者按:衛(wèi)表證明顯常用三仁湯、吐瀉為著可雷氏芳香化濁法,夾食滯可用一加減正氣散,水濕重者可藿樸夏苓湯) 葉天士:“再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谷氣相搏,土有余也,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即指此種舌苔而言而言。 3、苔白厚而干燥 是脾濕未化而胃津已傷的征象,亦主胃燥氣傷,即胃津不足無以上承,肺氣受傷,氣不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治療:先當養(yǎng)津,而后降濕濁。 如葉天士說:“再舌苔白厚而千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闭绿摴纫嗾f:“苔白而厚,本是濁邪,干燥傷津,則濁結不能化,故當先養(yǎng)津而后降濁也。”臨床對此類病證,養(yǎng)陰化濕濁常同步進行。并根據(jù)陰傷和濁結程度,養(yǎng)陰、化濁治療有所偏重。 4、苔白膩而舌質(zhì)紅絳 此為濕遏熱伏之象。一是氣分邪熱為濕濁阻遏不達;二是熱毒內(nèi)伏營分,兼有氣分濕邪郁阻不化。 治療:當先泄?jié)裢笩?/strong>。 如吳坤安說:“熱因濕邪遏伏,宜泄?jié)褚酝笩?/span>”,如用水牛角、滑石、茯苓皮、豬苓、米仁、茵陳、黃柏之類。 葉天士說:“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jié)裢笩?/span>,防其就干也。勿憂之,再從里透于外,則變潤矣。” 5、白苔滑膩厚如積粉 此為濕熱穢濁郁閉膜原之象,病多兇險。 治療:開達膜原。 如癥見寒熱往來,寒甚熱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嘔逆脹滿者,可用達原飲,或雷氏宣透膜原法,以冀病邪出表而解,如邪不出表,舌苔變黃,為邪氣驅入胃腑,當用下法。 附類似苔:白苔如堿狀(編者按:應是較積粉苔更為干者);為溫病兼胃中宿滯挾穢濁郁伏。 葉天士稱:“若舌上苔如堿者,胃中宿滯夾濁穢郁伏,當急急開泄, 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達出矣。”可與厚樸、檳榔、草果、藿香、佩蘭、 石菖蒲、杏仁等加減。 6、白砂苔(水晶苔) 苔白干硬如砂皮,系邪熱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轉黃而津液被灼的征象。 治療:通腑泄熱。 吳又可:“白砂苔: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時,津液干燥,邪雖人胃,不能變黃,宜急下之。”常用方用大、小調(diào)胃承氣湯。 二、黃苔 黃苔多由白苔轉變而來,標志邪熱已入氣分。臨床上須區(qū)分其厚薄、潤燥、兼白等情況。 黃苔主里,屬實、屬熱。薄者病淺,厚者病深。潤澤者津液未傷,干燥者津液已傷。黃厚焦燥者為陽明腑實,黃膩厚濁者為濕熱蘊阻。若黃白相兼,則為邪雖人里而表邪未盡,衛(wèi)氣同病的征象。 1、薄黃苔: 苔薄黃不燥,為邪熱初入氣分,津液未傷;苔薄黃干燥,為氣分熱甚,津液已傷。 治療:輕清宣氣。 如癥見身熱,心煩、坐臥不安者,可用梔子豉湯。 吳坤安:“黃苔雖主里,如苔薄而滑者,是熱邪尚在氣分,津液未亡,不妨用柴、葛、芩、翹,或梔、豉、翹、薄之類,輕清泄熱透表,邪亦可外達肌分而解也。” 2、黃白相兼苔: 為邪熱已入氣分,表邪尚未盡解。 量其表里濕熱邪氣偏盛不同,又可細分為白多黃少,黃白相參,黃多白少三種。 3、 老黃苔: 苔色老黃,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紋,為陽明腑實之證。 4、黃膩苔: 主濕熱內(nèi)蘊。濕熱或暑濕病邪流連氣分多見此種舌苔。 未完待續(xù) 聲明:本文主要內(nèi)容源自《溫病學第5版》《溫病舌診圖譜》二書。 編輯|袁韜 校對|任珂慧
|
|
來自: 中醫(yī)知識圈 > 《發(fā)燒 感冒 流感 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