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帝國對中國的塑造是無與倫比的,除了眾所周知的“書同文、車同軌”和功蓋千秋的修長城、統(tǒng)一度量衡。后世一句“百代尤行秦法”,就足以看出這個僅僅存在了22年的短暫帝國,在歷史寫下來多么濃墨重彩的一筆。相比較于在當時面積人口的很相似的歐洲,秦帝國為華夏的這片土地注入了“統(tǒng)一大帝國”的基因。從此之后“改土歸流”就是歷史上中國各朝代的主旋律,這片土地開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而任何嘗試對分封制的復古,都注定是曇花一現。 在短短的十年間,秦國完成了吞滅六國的壯舉 但是這種短時間高強度的對于全國上上下下,包含政治、軍事、經濟的大改革最終也帶來了惡果。在外在表現上看,終秦帝國覆滅,其都沒能完成從戰(zhàn)時體制到長久穩(wěn)定政治統(tǒng)治的轉變。 覆滅的外因——顛倒的攻守之勢在戰(zhàn)爭年代,早在商鞅變法時就確立的戰(zhàn)時體制可以保障最大限度的調動資源,獲得勝利。而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使秦國的上上下下都獲得了收益,各階層都存在共同利益需求,就算在征伐的過程中遇到小小的挫折,國家機器依舊高效,統(tǒng)治依舊堅如磐石。但進入承平年代,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在沒有對外戰(zhàn)爭的巨大收益激勵下,平民百姓只會看到苛刻的秦法、繁重的賦稅,還要去千里之外服死亡率極高的徭役(為修筑各式宮殿和長城,常年服役人口超過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劇烈壓榨的百姓會懷念以前生活的美好,六國的貴族和野心家會在其中煽風點火,而面對著風起云涌的局面秦帝國的地方官員也會首鼠兩端。 大澤鄉(xiāng)起義 其原因還是沉重的徭役和嚴酷的秦法 漢代時,反思“秦滅”是一項主流的社會思潮,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strong>說的正式秦帝國沒能完成戰(zhàn)時體制向承平時期的轉變。秦帝國的這一錯誤之嚴重,讓當時的親歷者們都無比清楚,故而日后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后,盡管接下來還要繼續(xù)與各個諸侯國以及匈奴連番作戰(zhàn),還是立刻宣布了諸如“遣散士兵”、“賜天下人民爵”這樣的安民政策。 但是秦帝國更深層次的病因,并不是這么簡單。筆者認為秦帝國最大的問題是其變法之后朝野上下對于其制度的盲信,這一點在并無執(zhí)政經驗的秦二世胡亥和趙高徹底掌權后體現的尤為明顯。 護送秦二世的趙高劇照 (與后世理解不同,趙高在被拜丞相之前長期作為主要負責掌管皇室車馬的太仆,雖為九卿但并無執(zhí)政經驗,可與秦二世的關系也更親近。) 在秦二世即位后的第二個年頭,秦國的境遇和他剛即位時相比已經不下云泥。左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入獄后自殺,相秦十幾年的李斯,全家被族滅。之前并無多少治國經驗的趙高被拜為中丞相,開始全面掌控朝局。在函谷關以東,陳勝吳廣起義后關東地區(qū)烽火連天,六國紛紛復國,關東地區(qū)已非國家所有。起義軍一度攻破函谷關,兵臨咸陽城,最后還是要靠主管皇家財政的少府章邯帶領著刑徒組成軍隊,才暫時轉危為安。 章邯率領刑徒軍同農民起義軍交戰(zhàn)劇照,事關生死存亡戰(zhàn)場異常慘烈 致命的頑固——詳解秦帝國覆滅的內因執(zhí)政之要,就是隨時根據形勢調整政策。日后,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秦滅時紛紛擾擾的大戲時就說到,“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strong>意思就是權謀不可以預先設立,通便無法事先籌謀,重要的是根據時機來轉變策略,根據環(huán)境的變化而采取變化,這才是制定策略的關鍵。司馬光用這段話來總結包括韓信背水一戰(zhàn)、陳余張耳復趙、酈食其勸劉邦復封六國,巨鹿之戰(zhàn)等諸多大事件,并以此點評功過,真可謂是真知灼見。秦帝國在滅亡前的最后一年,就是這據評語的反面,不根據形勢做任何調整,朝著自己的末日一路狂奔。 歷史上著名的“徒木立信”,商鞅變法的開始,秦國開始強盛 (秦法嚴苛遠非常人可想,秦孝公太子違法,導致自己的老師被割掉耳朵,商鞅晚年也因為自己所立的秦法被車裂,戰(zhàn)功顯赫如白起、蒙恬都逃不過被斬首的命運。) 可對于大秦帝國來說,堅持既定法度是他們自商鞅變法以來的既定國策。秦國在百余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國內的亂像如外戚干政、主少國疑、宮帷不修、文武失和,每一樣都不少于其他六國。但是堅持法度讓秦國每一次的朝堂亂局都不會影響到國家實力。對于自身統(tǒng)治手法的盲目自信讓秦國上下對于形勢的應對舉措失當,嚴峻的形勢也并沒有對秦國的施政策略產生任何影響,尤其是在各地的起義軍紛紛選擇依附或者扶持故國宗室,戰(zhàn)爭的性質也已經由“平定叛亂”明顯轉變?yōu)榱恕皵硣畱?zhàn)”,秦二世和趙高依舊搜盡關中軍隊派往關東前線。 劉邦征討關中劇照 當劉邦率軍進入關中時,關中幾乎已不設防。 以至于當劉邦繞道武關,打進關中時,曾經的萬乘之國竟然沒有主動向深入自己心臟地帶的敵人主動進攻過一次。雖無史料記載當時留在關中秦軍的確切數字,但是鑒于劉邦的軍隊主要靠收攏之前被章邯擊敗的楚國散兵,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若是在對手實力如此有限的情況下,卻只能放任其在腹心之地肆意妄,秦國在關中戰(zhàn)場的形勢是多么絕望。若是僅僅是在軍事部署上失策,還不足以導致有百年根基的帝國這么迅速的土崩瓦解。秦朝挺在對待打敗仗將領和投降的起義軍將領上,也是完全不顧形勢的固執(zhí),讓人目瞪口呆。 函谷關和南陽武關是關中之片秦國統(tǒng)治核心地區(qū)的兩座大門 早在李斯案之前(公元前208年),章邯出關擊敗了起義軍的張楚政權,秦滅起義的首倡者陳勝被叛徒殺害,全國的反秦大起義瞬間轉為低潮。陳勝之前令部將宋留此時攻下南陽郡,從武關威脅關中,宋留順利攻克南陽郡后聽說了陳勝遇難的消息,思前想后率領著部隊像秦軍投降。當時宋留控制的南陽郡人口眾多,糧草充足,又是咽喉要道,后來在劉邦項羽的楚漢戰(zhàn)爭中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雙方都在南陽郡附近膠著。宋留用這么重要的城市作為見面禮,本以為就算不會得到豐厚的賞賜,至少性命無憂,可沒想到等待他的是被車裂的命運。史載:“二世車裂留以徇”。就是說不僅僅是被五馬分尸(秦時的極刑),還要公開示眾,生怕不能傳遍天下。 恐怖車裂之刑 作為秦帝國的極刑用來威懾敢于反抗者 宋留投降對于秦帝國來說本是一個絕佳的契機,正逢陳勝身死,各地起義軍之間為自身王位正統(tǒng)互相攻伐,如趙王武臣被部將李良所殺,項梁出兵擊殺了第一代楚王景駒。這時候若是能赦免起義軍的高級將領,用侯爵、郡守的位置籠絡他們,至少能讓很多起義軍心存僥幸,存著觀望勝敗的心思。章邯后來收容背叛陳勝系起義軍的李良,也足以說明章邯作為一線指揮官也是這樣的想法??色I城南陽郡的功勞都免不了被極刑,這樣的作法讓后來山東六國,盡管互相之間摩擦不斷,但只要面對秦國,至少在道義上必須傾國相助。如果說殘酷對待起義軍降將還只是給自己增加對手,那么也是如此對待自己的將領,那就可以說是卸下了盔甲讓對手的劍輕易刺進去。 秦軍與各國軍隊交戰(zhàn) (章邯最初攻打魏國,齊國楚國皆空國救援,擊敗秦軍。在章邯獲得了秦二世的派遣的增援后,擊敗了楚軍,斬殺了項梁。而后同王離會師進攻趙國,魏國、燕國、齊國、楚國皆派兵救援,爆發(fā)了決定秦王朝命運的巨鹿之戰(zhàn)。) 巨鹿之戰(zhàn)結束之后(公元前207年),天下皆知秦國大勢已去,哪怕是秦國最忠誠的將領都開始考慮退路,劉邦也開始在開封、南陽等地尋求機會入關。劉邦強攻開封城失利,之后同秦將楊熊在開封附近激戰(zhàn)多次,楊熊不敵劉邦,撤軍到滎陽休整。那時的滎陽也是兵家要地,滎陽地區(qū)的糧倉到了漢朝建立都沒有用完,可秦二世隨即派使者把楊熊斬首示眾。劉邦最出發(fā)以來,秦軍將領最多只有堅守城市,積極出城野戰(zhàn)的只有楊熊一人。楊熊退守滎陽,一樣是咽喉要道,并沒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可秦二世還是依照秦法把楊熊斬首示眾,不得不讓秦軍將領齒冷。 政策的愚蠢,使得再精銳的部隊,也挽救不秦國,最終只能是給他人做嫁衣 果然,四月楊熊被斬首示眾,六月秦國的南陽郡守呂齮和舍人(幕僚長)陳恢就獻城投降。日后以馭人之術為萬世敬仰的漢高祖劉邦自然不會犯秦二世一樣的錯誤,劉邦果斷封呂齮為殷候,陳恢為千戶。有了呂齮、陳恢的榜樣,秦軍紛紛投降,再加上此時咸陽城的宮廷斗爭全面升級(八月咸陽宮變,秦二世被殺),秦朝的高級別官員也紛紛投降。劉邦率軍到達丹水,秦國的高武侯戚鰓、襄侯王陵就率軍向劉邦這個三年前還是秦帝國一個小小的亭長投降。劉邦收容軍隊,廢除秦法,嚴令搶劫,百姓歡欣鼓舞,所到之處皆投降。關中地區(qū)的基本盤,在秦朝上下的頑固和傲慢下,拱手相送給他人做了嫁衣。 |
|
來自: blackhappy >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