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的邀請和提問。王庸為何推崇何紹基,貶低王羲之的字寫不出大氣象的書法嗎? 王鏞確實這樣說過,大意是:不可以把王羲之的字放大幾十倍來學。王羲之與何紹基,我不是比他們的高低。 二王的字非常細膩、準確 、精到,這種東西在小字里面有很大的優(yōu)勢。如果寫大字 這些東西當然就不夠用了。 王庸的意思,就是寫小字的方法不適合寫大字,這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是全對。 小字是不是放大了就是大字了?這個問題在書法界已經(jīng)有了一個定論:絕對不是! 大字和小字有重要的區(qū)別:小字是毫端寫出來的,大字需要“開鋒”。 我們打個比方,小楷只需要動動手指頭就可以了,大字必須用一只手。 如果我們看毛筆:一般的大楷、中楷、小楷都能寫大字,也能寫小字。 如果是寫小字,那么,無論你用大楷毛筆還是小楷毛筆,都是用筆尖寫的,大約是毛筆的2毫米左右。如果用同樣的毛筆寫大楷,那么,筆鋒就要比寫小楷開鋒2倍以上。 所以,我們說,大字和大楷還不能完全劃等號,但是,大字小字是相對的。你就是用小楷毛筆寫字,蠅頭小楷和中楷都能寫出來,但是,兩種字的大小差別也很大。有些書法家還喜歡用小筆寫大字,有些書法家喜歡用大毛筆寫小字。但是無論你用毛筆寫字,小字和大字的區(qū)別就是用筆不同。 我們不可能用寫小楷的筆法去寫大字,也不可能用用寫大字的方法寫小楷。畢竟小楷的筆法比大字要單薄一些。 王庸說的小字大字問題,道理是有一些,但是,脫離了書法發(fā)展史和書法實踐的復(fù)雜多樣性。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書法,在宋代以前,寫大字的不多,除了特殊情況,可能一個書法家,一輩子也寫不了幾次大字,因為實在沒有多少寫大字的機會。 但是,明清時代大字應(yīng)用非常廣泛。例如,書法家都要為官員老百姓寫中堂對聯(lián)這是常態(tài)。特別是春聯(lián),據(jù)說是從明代流行起來的。 明清時代,家家戶戶都要掛中堂,所以,書法需求量很大。 如果按照戶均消費計算,在明清時代,特別是清代,戶均書法消費的比例,大約比我們今天的書法消費比例要大100被都不止。我們今天,戶均消費書法的比例1%都不到。 由于明清時代的建筑比較高,室內(nèi)正堂的高度大約在3米到3.3米。至于殿堂的室內(nèi)高度,有的高達5米。 所以,家家戶戶的墻上就需要書法中堂對聯(lián)來裝飾,這就形成了巨大的書法市場。 一副中堂對聯(lián)都是四尺六尺的宣紙寫的,當然是大字。 再說,宮殿廟宇對書法對聯(lián)的需求也很大,這就有了很大的書法市場,大字也就應(yīng)運而生。 書法家不善大字,那就得從書法家的行列中除名了。 那么,大字就一定有氣派,小字就沒有氣派了? 這就有一些偏見了。趙孟頫在評價《蘭亭序》的時候,他在《蘭亭序十三跋》的第七跋里說:為什么魏晉時代的書法家,只有王羲之名垂千古?不是那么多書法家的書法不好,而是他們的書法偏于秀美,無雄壯俊氣,所以,不及王羲之的書法。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jié)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廿八日濟州南待閘題。 趙孟頫就得出一個結(jié)論:王羲之的書法妙在雄秀兼得。 魏晉時代的書法,是沒有大字的,包括《蘭亭序》也是小字書法,為什么趙孟頫對《蘭亭序》的評價有雄壯之氣? 這就說明,小字也可以有雄壯之氣。 當然,大字如果寫得好,氣勢就會更加突出一些。 現(xiàn)代書法主要用于展覽,所以,需要寫大字。因為,大字在書法展廳里更具有可觀賞性。 我們現(xiàn)代美術(shù)展廳的室內(nèi)高度在3.5米以上,懸掛六尺中堂沒有問題。裝裱出來的六尺中堂,大約在3米以上。四尺中堂裝裱以后,也保持在2.4米。 現(xiàn)在,還有更大尺幅的書法。創(chuàng)作六尺以上書法作品的書法家大有人在,書法的尺幅也越來越大了。 那么,字是不是越寫的大,就氣派越大了?我看沒有這個道理。 書法的氣派大小與書法家的思想氣質(zhì)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昨天我剛剛寫了一個比較于右任和林散之書法的文章。其中就說到于右任的氣派比林散之的要大,這是兩個人的書法差別。 那么,于右任的字就比林散之的字大嗎?其實,他們的書法創(chuàng)作尺幅都差不多。 如果把王羲之與何紹基比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王羲之根本沒有大字,但是,書法的氣派是不是就不如何紹基了?我看,沒有這個道理。 這又涉及書法學習,是不是學小字就寫不了大字的問題。我覺得,就是古代也是因人而異的。 也就是說,有些人寫了一輩子的小字,就是寫不了大字,有些人同樣也是從小楷學書法的,但是,大字一樣寫的不錯。 據(jù)說三國時代的韋誕就曾經(jīng)寫過榜書。魏明帝曹丕時代,建了一個南宮,就是韋誕用篆書題寫榜書的,有一次,魏明帝的凌云臺建成了,牌匾還沒有寫字呢,就把牌匾給安裝到城門了,于是把韋誕吊在一個大籠子里,叫他題寫城門的牌匾,韋誕年紀也大了,又有恐高癥,看看去地二十五丈高的樓臺,寫完牌匾,嚇得頭發(fā)胡須都白了。 這故事有點夸張,但是,韋誕平時肯定很少有機會寫大字,但是,一旦有機會,他也會寫的很好。 這就是大字小字都無障礙的一種書法家。 例如,翁同和就是小楷書法家,但是,他的大字中堂也寫的很有氣勢。 再說,寫大字與王羲之的書法有什么關(guān)系?寫哪一種書法不能寫大字,又不能寫小字? 例如,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所有的字都可以寫小字,也可以寫大字。 再說,何紹基也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寫大字的書法家,六朝就有《瘞鶴銘》,被黃庭堅評為大字第一。而且,如果要寫大字,魏碑很多書法都適合寫大字。 有人說,歐陽詢的書法不適合大字,顏真卿的書法適合大字,這些說法,跟王庸說王羲之的書法不適合大字如出一轍,都沒有多少道理。 書法永遠在實踐。從很少有大字,到以大字為書法藝術(shù),都是從寫小字中來的。所以,我們還是歸結(jié)到一點:有的人不適合寫大字,有的人更適合寫大字。 所以,有不少書法愛好者,他們就是喜歡從小楷開始學書法。而有的書法愛好者喜歡從大楷開始學書法。 到底大字小字是不是影響書法作品有沒有氣派的根本原因,從實踐看不是大字小字都問題,而是書法家個人的性格因素更多一些。 好的書法家,應(yīng)該大字小字沒有障礙。如果大字不敢寫,我希望通過練習,完全可以克服。但是,書法的氣派問題,是一個書法家精神層面的修養(yǎng)和追求問題。沒有必要一定要有“氣派”,各種書法風格都有自己的欣賞者。 就像我前面舉例的于右任與林散之一樣。我認為欣賞書法氣派第一,于右任的,氣派要比林散之大一些。后來一個網(wǎng)友又問“那弘一法師的書法呢”?我說,弘一法師早年也是追求氣派的,他的晚年書法,放棄了早年的風格,這是思想境界的轉(zhuǎn)變形成的書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