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方藥】 (一)水飲內(nèi)體 1,臨床表現(xiàn):形體壯實,短氣而氣不得續(xù),呼吸迫促,但無痰聲。可兼見胸悶氣塞,背冷如掌大,眩暈,心下堅筑,口渴不欲飲,有咳喘、哮病史等。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沉弦,可兩側(cè)或單側(cè)脈見之。 2,病因病機:水飲停留,陽氣不化,飲邪阻于胸中,氣不下行而上逆。 3,治法:化飲溫陽,理氣降逆。 4,方劑:橘枳姜湯(《金匱要略》)合茯苓杏仁甘草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陳皮6~10g,枳實6g,生姜10g,茯苓15~30g;杏仁10g,甘草6g。 方義: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茯苓利水化飲,生姜溫中降逆,杏仁宣肺止咳,甘草調(diào)和諸藥。 加減:若背冷形寒,脈沉者加桂枝,生姜改為干姜,以溫陽化氣。 5,變通法:若有咳喘不熊平臥者加麻黃,干姜、半夏、五味子、細辛,即可用小青龍湯(《傷寒論》),降逆平喘、化飲宣肺。 (二)肺氣虛弱 1,臨床表現(xiàn):形體虛弱,短氣不足以息,少氣懶言,動則氣促,聲音低微。神疲乏力,自汗易感,面色蒼白。舌淡或紅。脈虛細或兼數(shù)象。有肺癆等久病史。 2,病因病機:肺主諸氣,肺氣不足,氣道不行,故致短氣聲微。 3,治法:補肺益氣。 4,方劑:四君子湯(《局方》)合補肺湯(《永類鈐方》)加減。 藥物:生黃芪10~15g,黨參10~15g,白術(shù)10g,茯苓15g,炙紫菀10g,五味子6~l0g,甘草6g。 方義:黃芪、黨參益氣補虛,茯苓、白術(shù)健脾助運,紫菀潤燥止咳,五味子益氣斂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 加減:若氣短促者,倍黨參加自芍,益氣斂陰,“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脾胃論》)。若腹寒、背冷者,加肉桂助陽溫寒,即合保元湯(《博愛心鑒》)用。若舌質(zhì)紅,脈虛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者,用生脈散(《內(nèi)外傷辯惑論》)合麥門冬湯(《金匱要略》)法,加麥冬養(yǎng)陰,半夏和胃。 5,變通法:若久病產(chǎn)后,年高體衰,正氣耗散者,短氣不足以息。雖有痰火,亦不可作有余治。當予大劑生脈散為君,少佐陳皮,扶接元氣為主。失血后虛火上逆,或發(fā)熱唾痰者,見有肺腎不足者,可予生脈散加黃芪、生地補益肺腎。 【評述】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靶乇?,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薄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薄翱饶嬉邢?,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薄胺虿∪孙嬎啵乇┐瓭M,……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則短氣?!薄胺蚨虤?,有微飲,當扶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兩篇相關(guān)文字,對水飲內(nèi)停引起的“短氣”證治述之周詳,故錄以備存,可資師法 |
|
來自: fang library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