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強調(diào)天人合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是和天上日月的運行相適應的,如何相應的呢? 《靈樞》有幾篇專門講了這個問題。 《靈樞·陰陽系日月》講陰陽和日月的聯(lián)系,日月是自然界的陰陽, 日月和人的陰陽包括人身體的陰陽、經(jīng)脈的陰陽,它們是如何對應的呢?
黃帝問:“我聽說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陰陽與人體是怎樣配合的呢?” 岐伯說:“在人體,腰以上叫天,屬陽;腰以下叫地,屬陰。因此下肢十二條經(jīng)脈,同地支十二個月相應……下肢的經(jīng)脈屬陰。手的十根手指,同天干十日相應……上肢經(jīng)脈屬陽。” 十天干,十二地支,指的都是紀日紀月的數(shù)字, 十天干指的是一旬十日, 十二地支指的是一年十二月。 十天干屬陽;十二地支屬陰。 天干對應人體上身的經(jīng)脈,也就是手三陰三陽; 地支對應人體下身的經(jīng)脈,也就是足三陰三陽。 具體的對應是這樣的:按照夏代歷法,每年的正月是從地支的寅時開始的:
正月寅月,此時陽氣生發(fā),主管左側的足少陽膽經(jīng); 六月未月,主管右側的足少陽膽經(jīng)。 三月辰月,主管左側足陽明胃經(jīng); 四月巳月,主管右側足陽明胃經(jīng)。 這一部分有關地支和足部經(jīng)脈的對應比較復雜。很多人搞不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對應,其實只要知道一年十二個月陰陽的消長變化的規(guī)律就明白了。
四月五月六月也就是巳月午月未月,這三個月是夏天,也屬于陽,但實際上陽氣逐漸到極盛、到夏至,陽氣其實開始衰退,所以對應右側的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三條陽經(jīng)。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也就是亥、子、丑月,這三個月是冬天,屬于陰,但實際上陰氣逐漸到極盛、到冬至,潛伏在地下的陽氣開始逐漸上升,所以對應左側的足厥陰、足太陰、足少陰三條陰經(jīng)。 三陽三陰的排列都是從少陽、少陰開始,到陽明、厥陰結束, 因為陽明是陽到極點,厥陰是陰氣到極點就要絕盡。 十二個月的陰陽變化規(guī)律,其實與十二消息卦所展現(xiàn)的陰陽消長規(guī)律是完全一致的。我們只有搞懂了十二消息卦,那么對這一篇十二個月對應十二經(jīng)脈也就清楚了。 十日十天干與手經(jīng)脈的對應關系, 比如甲日主左側手少陽三焦經(jīng),己日主右側手少陽三焦經(jīng);丙日丁日分別主左側和右側的手陽明大腸經(jīng),因為丙、丁都屬火,兩火合并,所以稱之為陽明。 在十天干當中, 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在這里,木火土與屬陽的經(jīng)脈對應,金水與屬陰的經(jīng)脈對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天干所對應的經(jīng)脈中,并沒有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因為早期手厥陰心包絡是附屬于手少陰心經(jīng)的,因此沒有將他獨立出來。
岐伯提出了一條重要原則,那就是在十二個月中與這個月對應的那條經(jīng)脈是不可以針刺的, 比如:正月、二月和三月,人體的陽氣分別偏重于左側的陽經(jīng),所以不宜針刺左邊的足少陽膽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和足陽明胃經(jīng)。因為當季之時的經(jīng)脈之氣是旺盛的,如果要針刺它就會阻礙人身之氣的正常運轉。 《靈樞·病傳》,就是疾病的傳變,包括兩方面, 一是病邪自外而內(nèi),逐步侵入人體,以致最后死亡的過程; 二是五臟疾病各自的傳變規(guī)律,以及傳變導致的死亡日期。 疾病的傳變是有次序的、有時間規(guī)律的。 顯然疾病的傳變規(guī)律也是符合天地陰陽變化大道的,所以岐伯贊嘆:
道,如果明白了,就像白天醒著一樣清晰明了; 如果不明白,就好像夜里睡著了一樣昏昧無知。 如果能夠按照醫(yī)道去做,就會得到神助、成就大業(yè); 如果始終運用它,就會得到它的神妙。 使萬物生長的高妙道理,可以刻寫在竹帛上使它廣泛流傳,不該只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代。
黃帝問:“亢盛的邪氣侵入五臟,是怎樣傳變的呢?” 岐伯說:“如果邪氣是先侵入心而發(fā)病的,經(jīng)過一天就會傳到肺,過了三天就傳到肝,再過五天就傳到脾。如果再過三天病還不能好,就會死亡。冬季在半夜死亡,夏季在中午死亡。
總之,邪氣傳入不同臟腑后,疾病的傳變規(guī)律與死亡時間是有規(guī)律的。臟腑之病的傳變,從五行角度來看,總是傳給它所克的臟腑(或者相表里的臟腑)。比如先從心發(fā)病時,先傳到肺,心屬火,肺屬金,火克金,之后傳到肝,肝屬木,金克木,之后傳到脾,脾屬土,木克土。如果是在冬季生病,就會在某天半夜死亡。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將一天分成四個階段好比春夏秋冬四時,論述怎樣順應一天四時的變化規(guī)律來診斷治療疾病。
黃帝說:各種疾病的出現(xiàn),必然是由于燥濕寒暑風雨等外邪侵犯、陰陽失調(diào)、飲食居處失常而引起。 正邪之氣相搏于體內(nèi),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癥狀,邪氣入臟,就會有不同的病名,我已經(jīng)知道這些了。 然而各種疾病常常表現(xiàn)在早晨病情減輕,神氣清爽,白晝稍覺安適,傍晚病情加重,夜間則更為嚴重,這是為什么呢? 岐伯說:這是由于一天中四個時段氣的不同變化造成的?!?/p> 春之氣主生發(fā),夏之氣主隆盛,秋之氣主收斂,冬之氣主封藏,這是一年中四時之氣變化的一般情況,人體的陽氣變化也與之相應。 把一天分為四時,那么早晨為春季,中午為夏季,傍晚為秋季,夜間為冬季。 早晨人體陽氣像春之氣一樣生發(fā)出來,病邪便易于衰退,所以病人在早晨感到神志清爽; 中午人體陽氣氣像夏之氣一樣隆盛,正氣盛便能戰(zhàn)勝邪氣,所以稍覺安適; 傍晚人體陽氣像秋之氣收斂,開始內(nèi)退,邪氣就相應地開始增強,所以病情加重; 夜間人體正氣像冬之氣一樣封藏于內(nèi)臟,邪氣獨居于身體,所以疾病就更加嚴重了。 因為人的五臟有相應的面色、季節(jié)、日期、聲音、味道的五種變化,每種變化分別對應著井、滎、輸、經(jīng)、合五種輸穴,所以可以根據(jù)疾病的不同表現(xiàn)選取五輸穴進行治療。比如病邪在五臟的,應針刺井穴;病變見于面色方面的,應針刺滎穴。 來源丨喜馬拉雅FM 張其成講《黃帝內(nèi)經(jīng)》 167.【陰陽系日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