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周浩 青少年是怎么被小伙伴們給帶壞的? 同伴對青少年反社會行為發(fā)展的影響 姜倩云、雷靂 在青春期,生理和社會成熟度之間存在一定差異,被稱為“成熟度差距”。這種差距會造成一定的壓力或緊張,導致青少年通過使用“成熟”的行為來展示他們的獨立和自主性,其中包括危險和反社會行為,如犯罪、吸煙和飲酒等。在青少年時期,反社會行為尤其有助于縮小成熟度差距,是一種在同齡人群體中實現(xiàn)自主和獲得地位的常見方式,顯示出青春期反社會行為的暫時增加。 Sijtsema和Lindenberg(2018)通過對青少年反社會行為中的同伴影響的眾多研究進行梳理,提出了同伴影響過程的幾個重要因素。 首先,反社會青少年更有可能被同齡人拒絕,從而減少友誼選擇,更傾向于尋找那些同樣可能具有反社會特征的同齡人作為朋友。隨后,反社會同伴通過偏差培訓等過程相互強化對方的反社會行為。這一過程與偏離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向的轉變有關,因為這些轉變會在社會交往中得到回報(如,被同伴接納,獲得和維持在同齡人群體中的中心地位)。 其次,同伴影響可能取決于性別、年齡、病態(tài)人格特質和自尊等差異。在一項研究中,同伴對暴力行為的影響僅在女孩中觀察到,男孩中則沒有。此外,在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中觀察到同伴對暴力行為的影響,在年齡較小的青少年中則沒有。與同齡人相比,對自己的病態(tài)人格特質評價更高的年輕人往往更有影響力,因此同伴更有可能在自我報告的暴力行為中與他們相似。自尊心、同伴地位較低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改變他們的行為并與暴力朋友的方向保持一致,盡一切努力獲得地位或同伴的認可,因此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些影響過程可能會使低地位青少年面臨更多發(fā)展問題的風險,例如幫派參與。 再者,地位和歸屬的需要(例如,認可、從屬關系或情感)似乎都是這些同伴影響的重要驅動力。這兩種需求是普遍的,但在青春期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時期,個體對同伴評價更為敏感,同伴行為往往成為規(guī)范和獎勵行為的準則。因此,努力融入到更大或更受歡迎的同齡人群體是青少年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基于地位需求的社會選擇可能先于由歸屬需求驅動的同伴影響過程。 此外,自我控制能力、親子關系等也是同伴影響過程的重要調節(jié)因素。在一項瑞典社區(qū)社交網(wǎng)絡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流影響了同伴對反社會行為的效應程度,父母的溝通、反對降低了越軌青年的同伴影響力。然而,不良溝通也可能產(chǎn)生負面后果,因為青少年因逆反心理更可能會主動接受不良同伴的影響。 資料來源: Sijtsema, J. J., & Lindenberg, S. M. (2018). Peer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 Advances from dynamic social network studies. Developmental Review, 50, 140–1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