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著名散文家、官員。 他是明代“ 唐宋派 ”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他的散文被后人贊譽為“明文第一”。與唐順之、王慎中并為“嘉靖三大家”。 他的散文主要包含了思親懷友、關(guān)心時事以及鄉(xiāng)曲應(yīng)酬三大類。其中,在這三類中尤以思親懷友類的最為出名,如《項脊軒志》、《寒花葬志》、《先姚事略》、《世美堂后記》、《亡兒曾孫擴志》、《亡友方思曾墓表》等等。這些散文簡單樸實,文筆細膩,傳神動人,平淡沖和,通過敘述一些平凡的生活瑣事卻使我們能感受出其人世間最平凡、最普通也最珍貴的親情和友情。王錫爵在《明太仆寺壓歸公墓志銘》評價道
他的文章被贊譽為“明文第一”,在他細膩的文筆之下,平實樸素卻婉轉(zhuǎn)多情,不事雕琢而有風(fēng)味,其一生的辛酸經(jīng)歷在他的文章中娓娓道來,在不經(jīng)意間打動著每一位讀者。黃宗羲對其評價道:
歸有光出身于一個沒落的世家大族中,自幼聰慧,7歲入學(xué)堂,“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jīng)三史諸書,”但是他的仕途生涯卻十分曲折,他直至20 歲才被補為蘇州府學(xué)員。一共參加6次鄉(xiāng)試,在35 歲才得以第二名中舉。然后又經(jīng)歷了9 次進士考試,60 歲時方才進士及第。 而在他的家庭生活方面,他出生時正值百年家族沒落,八歲喪母,長子在16歲夭折,其后兩個女兒也先后夭折。一生中三名妻室,前兩名都過早離世。 這樣的人生豈是一個“慘”字能概括的,早年喪母、中年喪妻喪子。人生的大悲歸有光都經(jīng)歷了一遍。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文章中充滿了感傷之情,讀他的文章,一種天地同悲的氣氛油然而生。 歸有光的文章沒有長篇大論,沒有華麗辭藻,他只是通過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來勾勒出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而每個人物都注入了歸有光最真摯的感情。 在《先妣事略》中
寥寥數(shù)語,卻勾勒出一個慈母的形象,寄托自己無限的哀思與懷念。
《寒花葬志》全文也不過100余字,卻通過一連串的語言將婢女的形態(tài)、神態(tài)、生動形象的刻畫出來,一個天真活潑、淳樸可愛的小婢女躍然紙上。以此寄托對亡妻的懷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傷。 絕世的文章背后往往是絕世的悲情,人生的不幸給他帶來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嚴重打擊,他也時常感嘆命運的不公,感嘆老天的無情,但是他卻一直積極地活在世上。 生活雖愈發(fā)艱難,而他卻愈發(fā)堅毅,在文學(xué)領(lǐng)域,他始終堅持己見,不為群言所惑,也不為文壇“巨子”所屈服,在官場領(lǐng)域,他雖官小位微,卻一直勤勤懇懇、愛護百姓。在生活領(lǐng)域,他雖受盡艱難,卻一直著書立作。 所以說,有時候,痛,也是一種力量,一種活下去的力量。 少有才華 胸懷抱負公元1507年,歸有光出生在昆山歸氏家族,歸氏在當(dāng)?shù)厥前倌晖澹?strong>當(dāng)?shù)赜小翱h官印不如歸家信”之說,可見,歸家在當(dāng)?shù)氐牡匚弧?/p> 但是,到了明中葉時期,歸家逐漸沒落,到了歸有光祖父和父親這一輩,無一人入仕做官。此時的歸氏家族“源遠而未分,口多而心異”。因此,歸有光自出生后便抱著振興家門的愿望。 歸有光自幼也是聰明伶俐之人,他七歲入學(xué)堂,“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jīng)三史諸書”。十歲時寫了一篇應(yīng)制文《乞醢》:
在當(dāng)時,歸有光,“弱冠盡通六經(jīng)、三史、七大家之文,及鐮、洛、關(guān)、閩之說”。然而,如此早慧之人卻一次次的敗在了科舉路上。 他14歲參加童子試,二十歲補蘇州府學(xué)生員。此后,他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科舉生涯。 科舉坎坷 家庭劫難從20歲開始,歸有光便一直參加科舉,他前后共參加6次鄉(xiāng)試,35歲時以第二名中舉。此后他又經(jīng)歷了9 次進士考試,60 歲時終于進士及第。 而他在科舉路上艱難行走的時候,家里卻接二連三的發(fā)生意外。 首先是,他的妻子魏孺人突然病逝,魏孺人是光祿寺典簿魏癢的女兒,而魏孺人的伯父魏校就是歸有光的老師。在魏孺去世后,魏孺人的陪嫁丫鬟寒花成為入室婢女,并生下了兩個女兒,但是,剛滿周歲的女兒不幸夭折,其后第二個女兒也夭折了,而他的入室婢女寒花也相繼病逝。 嘉靖十四年,歸有光又迎娶了王孺人為妻,王孺人又生下一個女兒,但是可愛乖巧的小女兒又不幸的夭折了。 這時候,歸有光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長子身上。歸有光的長子自幼聰慧,頗有歸有光的才志,深受歸有光的喜愛。 然而,不幸的是,長子在16歲時再次不幸去世。三年后,王孺人逝世。嘉靖三十一年,繼配費孺人來歸。 嘉靖四十四年,六十歲已經(jīng)是花甲老人的歸有光終于考中三甲進士。 歸有光在科舉路上接二連三的遭受著精神上與心理上的雙重打擊,但是,他卻一直在前行。
歸有光自己也明白科舉浪費了他太多的時間,但是,他只能以“吾心之固然”來勉勵自己。 雖說這時,科舉頻遭失敗,但歸有光在世上的文名卻日益增長,在嘉靖十九年考中舉人時,歸有光得到了主試江南的考官張治的贊賞,稱贊他的文章是:“賈(誼)、董(仲舒)再生” 日后,他遷居于嘉定安亭上,讀書講學(xué)。
此外,在當(dāng)時,歸有光所提倡的是學(xué)習(xí)唐宋散文,反對盲目仿古,他與“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fù)古派相對立。認為應(yīng)當(dāng)繼承唐宋散文的自然流暢,文從字順的傳統(tǒng)。在當(dāng)時,寫文譏諷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貞,把王世貞譏之為“妄庸巨子”,當(dāng)時的王世貞在文壇上受人追捧,不可一世,而歸有光還只是一個獨抱遺經(jīng)于荒江虛市之間的“老舉子”。 六十方中 晚年結(jié)局公元1565年,六十歲的歸有光第九次參加會試時終于中了個三甲進士。此時的歸有光雖然已步入花甲,但那個為國為民的心卻沒有變老。但是,因為歸有光是三甲出身,只能到僻遠的長興當(dāng)知縣。 長興地處山區(qū),長期沒有知縣,大小事務(wù)都由胥吏把持,豪門大族勾結(jié)官府為非作歹,監(jiān)獄里關(guān)滿了無辜的百姓,盜賊公行,民間雞犬不寧。當(dāng)時有人勸歸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換,但他卻毅然前往。 他到長興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興辦學(xué)校;第二件事是整治惡吏,平反冤獄。史書上記載道:
在長興的短短兩年時間內(nèi),歸有光深受百姓愛戴,但是這召來當(dāng)?shù)睾缽?、大吏的不滿。 公元1568年,六十三歲的歸有光終因得罪豪強和上官,而被調(diào)任順德府通判,管理馬政。對于這實升暗貶的調(diào)動,歸有光非常憤慨,他曾氣憤地說:
并連上兩疏要求辭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壓不能上達。歸有光抵任順德后,筑土室一間,整日躲在其中,讀書自娛,過起了閉門讀書的“吏隱”生活,以表對朝廷的不滿。 歸有光雖然對遷升順德通判大為不滿,但一到任上卻還是兢兢業(yè)業(yè),為政勤勉。他利用馬政通判的清閑,搜集史料,修了一部完備的《馬政志》。 公元1570年,歸有光被首輔李春芳看重,命令其纂修《世宗實錄》,身列文學(xué)侍從之位。歸有光仕途晚達,十分興奮,但是在職僅一年,便身染重病。 公元1571年病逝,時年六十六歲。 總結(jié)歸有光的一生一是“慘”,一是“痛”。命運的悲慘,內(nèi)心的痛苦是歸有光一生的寫照。 有時候,痛苦也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摧毀一個人,也可以強大一個人,而歸有光便是后者。 面對著人生的各種苦難,各種折磨,歸有光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也沒有低下自己的頭顱,而是大步向前,一往無前的像著希望出發(fā)。他這一生可以說他“慘”,但絕不能說他失敗。在頂著喪妻之痛、喪子之痛的壓力下,他能夠成為明代文壇一顆永遠閃耀的巨星,這背后是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以及一種近乎瘋魔的執(zhí)念。 當(dāng)我們讀他的散文的時候,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不幸的生平遭遇以及他的心酸人生。 他的散文有傷情,有溫情,而更多地則是悲情。寫文章對于他來說是一種靈魂的寄托,更是一種精神的折磨,他的一生就仿佛被黑霧所籠罩,即使是他絕世的文章在其中也是暗淡無光的,而當(dāng)他走出這個迷霧的時候便是他逝去的時候。但在逝去之前,該做的做了,該看的看了,死而無憾矣。 總之,一個人,內(nèi)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生活中的痛苦、生活中的不幸、生活中的折磨都決定了我們內(nèi)心不得不強大,否則,怎么去看盡這世間的繁華景象。 參考資料:《項脊之光 歸震川傳》陳益著 《歸有光散文研究》尚振艷 《歸有光研究》貝京 《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飆塵 歸有光散文的悲劇意蘊》閆靜 《歸有光全集》 |
|
來自: 光輝rlbr1vjwmb > 《名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