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類瓷器,由于坯體與釉的膨脹系數(shù)不同,在窯內(nèi)冷卻的過程中釉因收縮率大而開裂。釉面開片的瓷器,最為典型的當(dāng)屬宋代的官窯和哥窯瓷器。 釉面開片缺陷本是一種缺陷,但我們睿智的祖先正是利用這種缺陷,化腐朽為神奇,人為地制造出開片效應(yīng),產(chǎn)生了變幻莫測、鬼斧神工的藝術(shù)效果,成就了典型的缺陷美。 宋 官窯青釉葵口洗故宮館藏官、哥窯精品欣賞 宋 官窯大瓶 高34.5cm,口徑9.9cm,足徑14cm 瓶圓口,直頸,垂腹,圈足。通體內(nèi)外施青釉,釉面開有冰裂狀紋片,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紋片細(xì)碎。此件官窯大瓶是官窯中的杰作,形體碩大,造型端莊古樸,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隱現(xiàn)出冰裂紋,在清代皇宮收藏中備受皇帝的賞識,成為御苑至寶。 宋 官窯青釉圓洗 高6.4cm,口徑22.5cm,足徑19cm
宋 官窯青釉弦紋瓶 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cè)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供穿帶。頸至腹部凸起7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層肥厚。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 宋 官窯青釉盞托 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托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nèi)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此盞托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宋 官窯青釉方花盆 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官窯葵瓣洗 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宋 官窯青釉蒜頭瓶 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xì)長,腹部由凹凸的棱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布器身。 此瓶釉面肥厚潤澤,閃現(xiàn)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于穩(wěn)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棱線突出其精巧。 哥窯葵花洗 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nèi)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廣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陳設(shè)品。其形制廣口,折沿,寬唇,深腹,平底。漢至?xí)x代流行在器物內(nèi)底刻魚紋,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造。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xì)之作。 哥窯碗 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 碗敞口,弧壁,淺圈足。里外滿飾青釉,釉厚潤如脂。釉面布滿細(xì)碎的開片紋,深淺不一,如網(wǎng)如織,深紋片呈黑色,淺紋片呈黃色,俗稱“金絲鐵線”紋。 哥窯八方碗 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內(nèi)壁施釉薄,開片細(xì)小而密集,形成一種無規(guī)則的蜘蛛網(wǎng)線,即百圾碎??谘匾蛴韵麓钩尸F(xiàn)出紫色,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此碗造型新穎雅致,折角棱線分明,線條宛轉(zhuǎn)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高14.2cm,口徑2.2cm,足徑5.4cm 瓶小口,長頸,頸下漸闊,最長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寬下窄。通體施米色釉,開黑色、米色紋片,俗稱金絲鐵線,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紋。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僅見,釉色潤澤,紋片典型。此類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宋 哥窯青釉魚耳爐 高9cm,口徑11.8cm,足徑9.6cm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tài)。腹兩側(cè)對稱置魚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wǎng)的“金絲鐵線”開片紋,使素凈的釉面富于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釘痕。 此件魚耳爐屬于清宮舊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對其頗為賞識,摩挲把玩時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楷書鐫刻于爐之外底。詩云: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魚耳爐因可用來焚香且爐身兩側(cè)置魚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無法企及原作之風(fēng)韻。 南宋 哥窯灰青釉凸弦紋瓶 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 瓶撇口,口沿隱現(xiàn)醬紫色,細(xì)長頸,扁圓腹,圈足。頸及肩部凸起弦紋4道。器里外及底心滿釉,釉面開“金絲鐵線”片紋。底足露胎處呈醬褐色。 此瓶頸部細(xì)長,腹部雖鼓而不顯臃腫,整體具有一種純樸、典雅的藝術(shù)效果。 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chǎn)品,造型端莊秀美,“金絲鐵線”片紋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紋使單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韻律感。哥窯瓷器傳世不多,現(xiàn)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哥窯瓷器釉質(zhì)凝厚,釉色沉穩(wěn),因其胎體中氧化鐵含量較高,燒成時口沿處釉熔融垂流,釉層變薄,遂隱現(xiàn)醬紫色胎骨。 宋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 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nèi)、外及圈足內(nèi)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shù)家和陶瓷工匠在設(shè)計陶瓷造型時,善于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guī)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wǎng)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范。 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瓶 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谘貎蓚?cè)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xì)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诙噙B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yīng),構(gòu)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wěn)重之感。通身細(xì)碎開片,靜穆、優(yōu)美。 宋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xì)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此盤造型優(yōu)雅、大方,線條富于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xiàn)此色。 宋 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 高7.8cm,口橫14.6cm,口縱11.8cm 底橫11cm,底縱8.5cm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頭形足。里心有5個支釘燒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邊無釉,呈黑色。釉面開片,外壁釉面開片較大,為冰裂紋,盆內(nèi)釉面則開細(xì)碎片紋,稱魚子紋。片紋縱橫交織,有較強的藝術(shù)魅力。 宋代花盆以鈞窯產(chǎn)品傳世較多,哥窯瓷器以盤、碗、瓶、洗等多見,花盆則較為少見。 南宋 哥窯米黃釉貫耳八方扁壺 高14.9cm,口橫4.8cm,口縱4cm, 足橫4.8cm,足縱4.5cm 瓶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口微外撇,頸部凸起兩道弦紋,兩側(cè)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腹下部豐滿,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無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瑩潤,通體開細(xì)碎魚子紋,紋片自然美觀,別具一格,為典型的哥窯產(chǎn)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