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理財專家大衛(wèi)·金恩認為,理財上獲得成功的人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而這也對人們能否理財致富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富人懂得如何管理金錢,其對金錢的管理是看重于有效性。富人在理財上有著明顯的共同點:即消費不能超過收入,而積攢下來的錢要用于投資。如果一個人能夠有效地管理自己的錢財,合理地節(jié)省并有效地投資,他的財富就會一點點增多,而善于管理錢財的人最后自然會比不善于管理錢財的人富有。窮人賺錢主要用于消費,富人賺錢大多用來投資。 在《伊索寓言》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把金子埋在花園的樹下面,每周挖出來陶醉一番。然而有一天,他的金子被一個賊偷走了,此人痛不欲生。鄰居來看他,當他們了解事情的經過后,問他:“你從沒花過這些錢嗎?”他回答道:“沒有!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编従痈嬖V他:“這些錢有和沒有對你來說都是一樣?!?這個寓言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財富閑置等于零。有句很有道理的俗話道出了理財的重要觀念:“有錢不置半年閑?!痹诶碡斨?,我們需要一定量的資本積累。但是本錢總是有限的,我們必須采取合理的方式,利用“錢”生“錢”。 同樣的,曾經有位資產過億,名叫凱爾的商人,他很少把錢存進銀行,而是將大部分的資金放入自己的公司賬戶里。一次,一位在銀行擁有很多存款的日本商人向凱爾請教道:“凱爾先生,對我來講,生活中如果沒有儲蓄,就沒有了保障,將會非常不安。你擁有那么多錢,為什么不存進銀行呢?”凱爾很鎮(zhèn)定地回答道:“也許儲蓄被你們日本人看作生活的保障。你們認為,儲蓄的錢越多,生活保障的程度就越高。但這樣也會極大限制錢‘生錢’的功能,同時也減少了自己獲利的機會?!比毡旧倘朔磫柕溃骸澳囊馑际欠磳π蠲??” 凱爾解釋道:“我不是完全否定儲蓄,但是我反對將儲蓄看作一種嗜好。在儲蓄到一定時間以后,我們可以將其取出,活用這些錢,讓它為我們贏得比銀行利息更多的利益。當我們在銀行中的錢越來越多之時,就會在心里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一味依賴儲蓄利息的心理,會極大地鈍化其理財投資的才能?!笨梢姡挥型ㄟ^我們的理財投資行為,讓錢處于流動狀態(tài),讓其處于流通領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它“生錢”的作用。儲蓄可以讓你積攢一些小錢,但是你卻永遠賺不到大錢。 由此可見,當市場經濟逐漸穩(wěn)定和繁榮之時,我們就需要拿出我們積蓄的財富,使自己的資本增值。在現代,“有錢莫亂藏,存款到銀行”已經成為了落后的思想。我們必須明白:金錢和財富不僅是靠簡單積攢而增值的,更是靠理財的方式來增值的。只有讓錢處于流動狀態(tài),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它“生錢”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