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strong>李商隱《天涯》 初衣解詩:這是李商隱的一首名詩,纏綿凄冷,然后又俊俏高拔。 關(guān)于這首詩的解讀不計其數(shù),包括初衣也從各種角度愿意解讀這首詩。但我今天要談的,是李商隱詩中的意境,“高花”。 李商隱這首詩形成了一個春天日暮,獨特的意境。春天的太陽,照在了天涯,而天涯的太陽,又將黃昏。在枝頭上的黃鶯,孤獨的看著太陽,又一天的日暮,它無以為家,它的眼淚想必滴落在最高的花枝上。 但是最奇特的一點,在這首詩里到處都是焦點,既有春天的太陽,有春天的黃昏,也有鶯,也有最高枝頭的花。這首詩的意境,非常的含糊,但是美,因為他的落腳點,到底說的是“黃鶯”,還是說的“高花”。 “黃鶯”和“高花”在這里都是孤苦無依的象征。日暮鶯啼,因為黃鶯沒有起草的地方,高花清冷,因為太陽已經(jīng)西沉。 “鳳城何處有花枝”,那是李商隱在長安時的作品,現(xiàn)在遠離了鳳城,身在天涯桂林,人生前途的渺茫,和季節(jié)的美相照應(yīng),寫出了這樣一首極有人生況味的小詩,看的人百感交集。 36歲的李商隱前往天涯桂林,唐朝的桂林可不是現(xiàn)在的這么繁華,那是帝國的南端。他此行的目的一半是生計所迫,作為男人必須養(yǎng)家糊口,另一方面京城沒有他立腳的地方。其實他心里也明白,離京城越遠,他的仕途可能意味著越渺茫。而作為16歲就出來有雄心大志的他,20年的歲月消磨在無窮無盡的生活艱辛,與黨爭排擠里。而此時,李商隱并不知道自己處在歷史的晚唐,但敏銳的政治嗅覺和詩人的敏感,讓他分明了,這是帝國的黃昏。 作為一個愛國的,努力想有所作為的人來講,除了看見沉沉日暮,他現(xiàn)實的狀態(tài),和那站在寒風(fēng)中的鶯與花朵,并無不同。正是因為敏銳,所以才有這一句異軍突起,高標獨立的“淚濕最高花?!?/p> 此時嶺南的氣候四季如春,并非如詩人所描寫的那么清冷。所以詩人并不談具體的花,只說是高花。那么試圖接近李商隱的心理,這高花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花呢? 在桂林的李商隱,同樣做了一首非常有名的《憶梅》,“定定住天涯,依依惜物華,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strong>實際李商隱是大中元年3月,離開長安經(jīng)過兩個月以后到的五千里以外的桂林天涯。這個時候桂林春色正濃,但是李商隱的心情,仿佛還停留在冰天雪地里。他心中有一樹寒梅花,在春色熱鬧的南方,寒梅揮之不去。 這是一種心理和骨子上的冷,因為他自己分明就是那只寒梅。他愛恨不得的,是自己凄涼輾轉(zhuǎn)的命運。寒梅最可恨,因為早于春,而不得春。 那么和這首詩風(fēng)一脈相承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同在桂林所做的“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李商隱的梅花,寫得不多,但是卻飽含著身世之感“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梅花是因為誰,過早的開放,而融入不了漫天的春色。 那么在這一首中的“高花”,明顯的就是帶入了李商隱的梅花情結(jié)。只有梅花開放,在最高最早的枝頭,想去擁抱那第一縷太陽,但高處不勝寒。 梅花也并非是冬天的花,梅花是早春之花。先于百花開放而凋零。所以在初春里看見鶯啼梅樹,也并非稀奇的景色。早鶯和梅花,最先期待春天的到來,但是他們也最苦與春寒。 至少在李商隱提筆寫這首詩時,無論那高花是什么花,都已經(jīng)帶了梅花的高冷與凄涼。那是他自己不可言說的身世和苦楚。 幾百年后的楊萬里,有一首非常俏皮的梅花詩。 《探梅》“山間幽步不勝奇,正是深寒淺暮時。一樹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p> 這是他特意去尋訪梅花,而時節(jié)尚早,就和我們許多人一樣,不是等不到花開,就是錯過了花開。楊萬里,一腔豪興,去找梅花,結(jié)果不但梅花沒有開,那開的還偏偏在最高的枝上,只能望花興嘆。楊萬里寫梅花,有花無花都被他寫得有聲有色。但楊萬里,愛花是賞,不是知。 真正知梅花的是李商隱。因為太懂,所以千般感觸,萬種難堪,觸目成傷,百轉(zhuǎn)千回,只在“高花”。 ?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strong>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