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到四五歲的時候,是最令家長頭疼的年紀,這樣的孩子往往比較調皮,不知道自己處事的后果,玩起來的時候無法無天,家長們一定要注重對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否則等到孩子成年之后,就可能走上扭曲的道路。 鄰居小劉的工作比較忙,和丈夫經常要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家里的孩子都是奶奶帶大的,包括接送孩子上下學,給孩子做飯等等,而等到周末的時候,小劉夫妻倆有空了,就會帶著孩子出去玩,因為父母覺得虧欠孩子很多,所以對孩子十分寵愛,孩子喜歡什么就會給孩子買,反而是家里的婆婆,在帶孩子的時候比較嚴格。 有一次孩子放學比較晚,奶奶在接孩子的時候,孩子直囔囔自己肚子餓,路過一家面館的時候,里面的味道十分饞人,小男孩就撒嬌說想要吃這里的面條,同學來過都說好吃。奶奶看到孩子這么饞,也心疼孫子肚子餓,剛好家里還沒做飯,于是就帶著孩子上面館吃。 等面條上來之后,孩子就在碗里面不停地扒拉著,沒吃兩口之后,忽然很生氣地把面條打翻了,而且還大聲說:'這面條不好吃,都沒有肉。'奶奶看到孫子這么浪費的行為,生氣得不得不了,這么小的孩子居然這么嬌氣,因為沒有肉就浪費糧食。 服務員看到面條被打翻,想要上前收拾,沒想到奶奶卻阻止了,李奶奶對服務員說:'小姑娘先不要收拾,讓他自己來。'然后轉頭對孫子說道:'好好的面條就被你給打翻了,你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自己負責,先收拾干凈,如果不吃今晚就餓著,如果還想吃我可以再給你點一碗。' 沒想到奶奶沒有慣著自己的孫子,反而狠狠地教訓了他,之后說這一番話讓周圍人都肅然起敬,這奶奶教育起孩子來,比一些家長還明智,不少人為孩子的奶奶點贊。而孫子看到奶奶強硬的態(tài)度,立馬服軟,老實地拿過服務人員手里的清理器具,乖乖地收拾桌上的面條,然后和奶奶道歉,乖巧地說自己還想再吃一碗。 所以,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的態(tài)度是十分重要的,孩子能通過家長的態(tài)度,來反映自己的做錯事的程度,當家長態(tài)度強硬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這件事是錯誤的,那么下一次就有了警覺的意識,不敢再犯。 所以,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應該怎么做?1, 第一時間指出孩子的錯誤 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并不會批評孩子,而有些家長情緒比較暴躁,就會立馬責罵孩子,這兩種態(tài)度都是比較極端的,對孩子都不好。正確的方式是,要嚴厲且準確地告訴孩子,這件事是錯誤的,并且讓孩子明白錯誤的原因,比如打翻面條,應該告知孩子,浪費糧食是十分不好的行為。只有當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明白原因之后,才能做出規(guī)避的行為,不會以犯再犯,才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這對于小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 讓孩子承擔應該有的后果 僅僅是口頭上的批評和教育,對于一些比較皮的孩子來說,可能是沒有用的,想讓孩子深刻地認知到自己的錯誤,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自己承擔應該有的后果,就像是文中的奶奶一樣,讓孫子自己收拾。孩子之所以這么調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想過事情的后果,沒有責任承擔意識,只有讓他們覺得,當自己做了一件錯事的時候需要自己承擔的時候,才能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有所顧慮,不至于無法無天。 3,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承擔責任 孩子犯錯,其實也是父母的責任,要想孩子有正確的責任意識,家長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承擔責任,比如在懲罰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接受懲罰,在這一過程中,家長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孩子也能深刻地體會到,犯錯了就要接受后果,不管是家長還是小孩。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